![]()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于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pī,同'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立春標志著春季的到來,沉寂了冬三月的陳氣開始發散,天地之間一派生機盎然,奏響了春夏養陽的序曲。人們應該晚睡早起。晚睡是指亥初(北京時間北京地區21時,京外計算時差,下同)睡覺,早起是指寅時(3-5時)起床,適應天人生發之氣。春季木氣太旺,適度晚睡可以消耗過盛部分的陽氣,令人沉睡。早起可以令身心陽氣與早春同步,得以生發。于風和日麗的天氣,人們應該適當地多戶外放松散步,心情舒緩,展望美好的憧憬。與冬季緊衣重裘不同,春季人們衣著宜逐漸寬松。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國南北溫差大,立春時節北方依舊春寒料峭,因此外出不宜摘帽子,穿衣仍以保暖御寒為主,謹記「春捂」原則。隨著春天溫度逐漸升高或變化,適當增減衣物。春季應該多播種而避免扼殺,多給予而不可以剝奪自然賦予萬物煥發生機的權利;多贊賞勉勵而少懲罰。心中常懷善念及施舍助人之心。這是順應春氣而保養人體生發之氣的原則。春三月做到了上述各項,即是符合養「生」之道;如果與天相悖,違反這些原則,春天生機不旺而肝為之傷,以致供給身體在夏天茁壯成長的能量氣血缺少,到了夏天容易出現虛寒的病變。無有春生,何談夏長? 影響乙巳立春節氣五運六氣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中運為金運不及 《素問·氣交變大論》云:「歲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氣乃用,……民病肩背瞀(mào)重,鼽(qiú)嚏血便注下,收氣乃后。」 此間涉及兩個方面。 1. 肺金不及,收氣乃后 「瞀重」,大醫王冰闡釋:「瞀,謂悶也。」即人們多感覺到肩背悶痛,因為「肺發病于肩背」。《靈樞·經脈》云:「肺手太陰之脈,……,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氣虛則肩背痛寒。」即為描述人們肩背疼痛不得屈伸,只得手臂交叉,低頭縮頸以緩解疼痛的樣子。 除肩背痛外,金所對應的肺與大腸系統均易失衡。「肺開竅于鼻」,肺弱則鼻病,如鼻炎,鼻塞,嗅覺異常等。有的人,尤其是孩子,容易流鼻血,名「鼽」;有的表現為過敏類,如打噴嚏,名「嚏」。「
喉為肺系」,則咽干喉痛,咽炎等。「肺司呼吸」,則易發呼吸系統疾病,如咳嗽,哮喘,肺炎等。我國冬春季流感高發于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或3月,目前仍處于季節性流行期,故金運不及的乙巳年,加之正值冷熱交替的立春時節,對肺的免疫系統將是一次考驗。「肺主皮毛」,此間人們的皮膚疾病相對高發,病機為火邪郁于皮下,燒灼皮膚,造成紅疹,過敏,瘙癢不適等。肺虛累及大腸,大腸氣虛則便秘或排便無力等,若寒凝大腸,則易矢氣腹痛,或便溏腹瀉或便秘。甚者大便下血,名「血便注下」。 肺氣主收,肺虛則收之滯緩錯后,故曰「收氣乃后」。因何而虛?此即引出第二方面,「炎火乃行」。 2. 炎火乃行,生氣乃用 《素問·五運行大論》云:「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金不及,金所不勝為火,火會克金太過,造成心火旺。金所勝為木,金不及
,木輕而侮金造成肝火旺。 火主炎熱。炎火乃行,是描述火性上炎的狀態,即為心火。木主生榮。生氣乃用,是肝火大的一種描述。故為什么「收氣乃后」,因為心肝火旺,二火灼肺金不得肅降,故使得肺收遲緩。 心火上擾。心腦相通,則頭暈。「心主喜」,心火使得喜少而煩多,人易心煩意亂。心熱腦亂則入睡難。舌為心竅,則口干舌燥,口舌生瘡等。肝火旺盛。春應肝,木氣本就旺于春季,加之金不及木反盛,則肝系統內的肝、膽、目、筋均受影響。如頭暈頭痛,眼干眼脹,膝蓋軟痛等等。肝主怒,氣有余便是火,人還易因肝火而情緒波動,抑郁煩躁等。 二、司天之氣為厥陰風木 《黃帝內經》中有多處闡述厥陰風木司天對人的影響,重點影響是肝木乘脾土太過而脾虛。 《素問·五常政大論》云:「厥陰司天,……,體重,肌肉萎,食減口爽。」 厥陰風木司天,大寒到小暑的上半年,受木盛乘土的影響,人們多脾虛。脾主肉、主運化水濕,脾虛肉氣不足,脾虛濕氣纏身,故身體沉重,肌肉萎縮。脾開竅于口,即脾主管口味食欲等,故口不知味,食少納呆等,均為脾虛之故。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厥陰司天,……,民病胃脘當心而痛,……,飲食不下,舌本強,食則嘔,冷泄腹脹,溏瀉,瘕(jiǎ)水閉,……,病本于脾。」 足厥陰肝經挾胃,胃脘居心下。肝氣盛實而橫乘胃土,是以「胃脘當心而痛」,此亦為肝盛乘脾而脾虛之故。肝主管調節脾升胃降,肝脾不和故脾胃升降失常,故「飲食不下」。足太陰脾經的循行路線包括夾咽部兩旁并且連舌根,散布舌下,故脾虛而「舌本強」。「食則嘔」,
一吃飯就想吐 ,也是脾不運化的表現。「冷泄腹脹,溏瀉」,皆為脾虛腹脹腹瀉。「瘕水閉」,為水濕之氣凝聚心腹之間,亦因脾虛不運化水濕之故。故后文明確指出「病本于脾」。 三、主運太角,客運少商 乙巳立春處于初運中,主運太角即木運太過,客運少商即金運不及。客運與中運相同,加重了金不及即肺虛的影響。主運木運太過,增強了肝木氣盛之勢。 四、主氣厥陰風木,客氣陽明燥金 春季的時間段,但真正掌權的客氣為秋分到立冬時空階段的陽明燥金之氣,此為「春行秋冬令」。秋令為金燥,冬令為水寒,為其影響主要表現為木郁、金郁與倒春寒。 為何木郁?春生秋殺倒春寒。初之氣立春至春分,陽明燥金當令,秋殺之氣主宰春生之季,抑制生命的生發形成木郁,使人肝系統的舒發受到損害形成肝郁。肝郁達之。 又為何金郁?《素問·氣交變大論》描述乙巳年為「庶物以茂。」前文已述,炎火,生氣,木火相煽,又逢春生之際,萬物生長茂盛,木氣勢大。但司令之氣即發號施令的客氣為金。金克木,蓬勃的木氣與下臨之金氣狹路相逢,孰勝孰負?木勝而金負。 因為乙巳年為中運不及之年,《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闡述:「厥陰,少商,少陽,……,同正角。」即司天之氣為厥陰風木,中運為金運不及(少商),在泉為少陽相火的乙巳年,雖金為中運,但整體以木執政。大醫張景岳在《類經圖翼》中做了詮釋:「少商六乙年也,金運不及。若逢巳亥風木司天,以金不及,火來兼化,則木得其政。」故金負而郁。《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金郁泄之。」金郁,指肺氣壅滯。前文已述,火烤肺金,不得肅降,人易咳嗽,痰多,鼻塞,水腫等。泄即宣泄,滲泄之意,即宜用宣肺、利小便解決失衡。《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闡述:「金郁泄之……然調其氣。」王冰注:「泄,謂滲泄之,解表利小便也。」虛則補母,故肺虛應健脾以解之;滲泄健脾,脾主運化水濕。故緩解金郁,還是告訴我們乙巳年養護脾胃的重要性。 倒春寒是由于在春季時空,除了秋令,還包括了立冬節氣的冬寒氣的影響。民俗講「年前立春年后暖,年后立春倒春寒」,「大寒不寒,來年倒春寒」等。今年是年后立春,而且大寒節氣,全國普遍不是酷寒,所以要謹防倒春寒對農作物寒、旱的影響。 乙巳立春處于初之氣中,《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描述乙巳初之氣為:「寒始肅,殺氣方至,民病寒于右之下。」春行秋冬令,秋令肅殺,冬令寒凝,故肅殺與病寒共存,人們的右下腹以及右腿易受寒擾。 綜上可知,乙巳立春之后的氣候,木郁、金郁并存,影響身心因素錯綜復雜,特點為「春行秋冬令」,表現可概括為「風火相值」。《素問·六微旨大論》總結為:「寒濕相遘(gòu),燥熱相臨,風火相值。」遘、臨、值,均為遇到之意。乙巳立春,包括了寒濕相遇、燥熱相交、風火相逢,故簡稱「風火相值」。 影響人的健康因素頗多,五運六氣是其中重要的篇章,但還要結合個人體質、地域特點、溫度濕度、飲食習慣、起居心態等綜合判斷,不可一刀切。但大的指導原則以飲食健脾為主;若心火肺燥者,則瀉火潤金;若腎虛肝火者,分清陰陽以滋水涵木,等等。總之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平為期。 具體飲食起居建議如下: 嚴防梗證 立春木氣偏旺,加之炎火、金克等影響,肝盛且不通者,氣亢而脈不暢,佳節飲酒或情志不遂后,身心不當易致心梗、腦梗。盡量不飲酒,更應不生氣,不煩惱,順應自然。遇有心腦不適,及時就醫,身心緩和之后輔助以養生。 此類人疏大于補。因為春分前太陽直射點未越過赤道進入北半球。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北半球居住的人,心肺腦的壓力漸增,過了春分太陽直射點過了赤道,陽氣一瀉千里,壓力驟減。故立春到春分45日,臉絳色且眼袋鼓脹的人,對肝氣而言,宜疏不宜補。 謹慎食辣 春不躁怒 引陽歸腎 初春慎動 心態護生 避風保暖 飲食清淡 茶灸養肝 每日寅時,以及頭暈頭痛之時,玄黃茶灸。有機綠茶加寧紅茶謂之「玄黃」。滾水沏之,熏面燙牙,洗血醒腦,以輔頭面氣血通暢,肝氣條達,降低面癱中風概率。茶灸之功,「四亮一通」,即頭腦亮、眼睛亮、心情亮、氣色亮。茶洗百脈,清氣上升,心腦放松,濁歸大腸,以助便通。 一年之計在于春。把握當下,不負春光。希望時令養生人從立春之日起,懷時令養生之文化自信,順春季萬物勃勃之生機,養成符合自然的生活方式,進而使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歡喜的心情,揚帆起航,春與人宜。 附:子午流注與二十四小時對照表 ![]() 作者:養生文章指導組 |
|
來自: 秋荷荷 > 《允斌!承恩!甲辰年,乙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