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蟠,字仙李,號根庵,又號萊溪。生于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卒于雍正六年(1728),終年74歲。李蟠自幼天資聰敏,幼承良教,20歲中秀才,36歲中舉人,43歲進士一甲第一名,為康熙皇帝欽點狀元。 狀元李蟠的第一代祖先在新集,以前叫竹園,北宋時叫程子園,因程子怡在那里辦過書院。后來建了泰山廟,又成了集,就改成了新集。新集是徐州、蕭縣、沛縣這一地區李姓家族的老根,李蟠是李氏的第十一代人,他的老家在新集。一世主的碑文是李蟠寫的,即“七公墓表”。因為姓李的一世主兄弟排行第七,所以稱做“七公墓表”。他的名字叫李正舉,是元朝末年從河北真定遷到新集來的。 墓表載:“我李氏及彭城已經有著四百年”。就是李氏家族住在彭城(徐州)已有四百年(是指到康熙54年的時候),到現在已有七百多年。李蟠寫了這篇碑文,而且還以同樣的形式寫了一段家譜的序言。就可認定李蟠的老家就是新集的。第四代從新集遷到梁寨鎮西面的前四樓村,老墳在那地方,有碑可證明。 第六代的李弁,做了杭州通判,全家遷到徐州。2000年在新集的老房子下面發現了刻有“七公墓表”的石碑。現收藏在梁寨鎮黃樓村狀元碑園里有價值的石碑四塊,其中有一塊是完整的,三塊殘碑。完整石碑的碑文為狀元李蟠撰寫,字也是他親筆書寫。因為李蟠是徐州歷史上唯一的狀元,所以現在是非常珍貴的文物。幸虧當時埋在地下,不然也會被破壞掉。由于這塊碑非常寶貴,李氏家族,便發動捐款,就地保護,建成了狀元碑廊。 李蟠字仙李,別字根庵,號菜溪,生于清順治年間,活動在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盛期。是徐州地區唯一的狀元。 李蟠的傳說,在豐縣一帶地區流傳甚多,簡要介紹以下幾個故事。《紅燈助學》據傳說,狀元李蟠少年原在辛集村讀書,后轉學華山,他每天晚上放學回家路過山神廟、土地廟前,山神、土地爺就起身打躬迎接未來的狀元,并有兩盞紅燈送他回家。 李蟠捏金蓮 李蟠幼年聰明好學,十多歲便補為博學弟子科,后來在一班紈绔子弟的影響下,吃喝玩樂,不求上進。一天,李蟠與四五個酒肉朋友打賭,要捏騎馬小姐金蓮,小姐以鯉魚相贈,暗含鯉魚跳龍門之意,警示李蟠改邪歸正,后李蟠痛改前非,發奮讀書,康熙庚午年中舉人,康熙丁丑年中了狀元。 李蟠打獵 李蟠少時一度帶狗駕鷹到處打獵,一天,他遇一白毛玉兔,為追兔到一庭院,見一木棺,棺中女子還陽向他訴說冤情,后太白金星現身,提醒他將來可中狀元,打那以后,李蟠不再打獵,專心讀書,進京赴考,果中狀元。他為官清正,愛民如子,很有政績。 李蟠與狀元集 清朝年間,狀元集村叫孫莊,是李蟠的下莊子。孫莊人很窮,向李蟠要求成集,李蟠覺得可行,孫莊成了集,取名狀元集。 李蟠背少婦過河 李蟠少年師從余先生,一日散步到河邊,見一少婦過河有難,李蟠在少婦央求下,背少婦過河,遇師受責,在與余先生的辯解中,顯露奇才,余先生夸獎說:“真乃狀元之才。”后來李蟠果中狀元,在康熙年間任過禮部尚書。 狀元媳婦貧家女 狀元李蟠家有良田千頃,商鋪百間,是徐州府富戶,可李蟠的媳婦是一個逃荒戶的貧家女,還是他父親李員外親自登門求親才成的。 李員外清早散步,在西山口山崗上看到路上有一元寶,但三次下山卻見是石塊,有一討飯女拾起,果是元寶,李員外認定她是貴人,央媒提親未允,李員外登門為兒求親才成。后人都說夫人有幫夫相,李蟠才高中狀元的。 ★賡續歷史文脈,守護精神家園,感恩轉發分享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