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網,人民網。 ![]() ![]() 黃河對我國文明的發展非常關鍵,幾乎可以說我國的多個古代文明都是發源于黃河。黃河巨大的流水量給中華民族早期人類提供了水和各種重要資源,在黃河的滋養下,中華民族成功發展壯大,因此說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是毫不為過的。![]() 對于生活在黃河的魚類來說,黃河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這里是它們賴以生存的老家。黃河作為中國的第二大河流,算上亞種,黃河擁有121種魚類,其中純淡水魚類有 98種,占總數的78.4%。這些魚類根據自己對環境的偏好,散布于黃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 黃河上游的魚類雖然種類很少,但卻有很多珍貴的特有魚類,比如花斑裸鯉(Gymnocypris eckloni)、極邊扁咽齒魚(Platypharodon extremus)、骨唇黃河魚(Chuanchia labiosa)和黃河裸裂尻魚(Schizopygopsis pylzovi)等等。幾乎都是數量稀少的保護動物。 ![]() 而黃河的中游則是我們非常熟知的各種經濟魚類,包括鰱鳙、鳊魚、魴、青魚和鯉魚等等。下游則連接著入海口,這個地方的魚類種類是最多的,而且還擁有許多過河口魚類和半咸水魚類。 然而隨著人類活動造成的干擾,黃河的自然資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梯級水電開發、河湖連通受阻、水資源過度利用、水體污染和開發導致的水土流失,這些因素都嚴重影響了黃河的魚類資源,很多曾經的常見魚類都變成了瀕危物種。 ![]() 得以幸存的魚類的種類也開始減少,多樣性下降,魚類個體趨于小型化、低齡化。 為了保護黃河的資源,確保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國家相關部門已經采取了多項措施,包括加強漁業資源管理、保護魚類棲息地,其中最有效且認知度最高的措施就是自2018年起對黃河實施了統一的流域性禁漁期制度。 另外,相關部門一直在開展宣傳教育,提高老百姓的科學認知。黃河各河段的機構和部門也都會在合適的時期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在這些措施的影響下,黃河的生態終于得以喘息。 ![]() 隨著老百姓對黃河的科學認知的提高,一些喜歡思考的人就提出了問題了,也就是這篇文章的標題:《黃河每天沖魚入海,多數淡水魚無法在海中存活,那它們去哪了? 》 ![]() 黃河下游的徑流量維持在大約550億立方米的水平,根據黃河網的數據顯示,2023年黃河入海徑流量為226.5億立方米。在如此大的徑流量之下,自然是有很多淡水魚會被迫進沖進海域的,而大部分純粹的淡水魚是無法在海水生活的。![]() 淡水魚體內的鹽度大部分情況下是比外界淡水環境高0.9%左右的。因為在淡水環境中,如果外界水體的鹽度低于魚體本身,那水會自發地向魚體內滲透,因此淡水魚不需要主動喝水,而是要不斷將多余的水分排出體外。但在海水中,情況就反過來了,海水的鹽度大約在3.5%左右,是遠遠高于淡水魚體內的鹽度。 ![]() 因此當淡水魚進入海水環境時,外界鹽度不是遠高于魚體嗎?那魚體內的水分會反向地發地向外界滲出,于是淡水魚很快就會出現嚴重的脫水狀態。另外,海水魚為了適應海水,它們的鰓具有更強的排鹽能力,而純粹的淡水魚則沒有這樣的結構,于是就更慘了。 ![]() 那當淡水魚被沖入海水后,它們的只能是死亡的結局嗎? 大部分情況下是的,這些純粹的淡水魚是無法適應海水的高鹽度環境。但大自然講究一個萬物相生相克,所有生物最近都會回饋給大自然。這些在海水中死亡的淡水魚會成為海洋生態系統中的有機物質,讓其他的海洋生物能夠飽餐一頓。 ![]() 有些魚類知道自己會被沖進海水,或者是剛進入海水,它們就會開始嘗試逆流而上,目的自然就是回去淡水。這些魚類需要有較強的游泳能力,這樣才能逆水而上同時躲避海水中更大的捕食者,如果成功那就恢復正常生理狀態,恢復生活。失敗就成為養料。 ![]() 有些洄游性魚類,比如中華鱘,它們本身就可以在淡水河海水中隨意來回,它們的鰓結構和生理機制能夠幫助它們在不同鹽度的環境中生存。也有些魚類是能夠短時間調節體內的滲透壓,適應半咸水的交界地區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