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復旦大學組織的一次基因檢測,把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漢高祖劉邦和成吉思汗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據檢測結果顯示,成吉思汗的某個基因片段與劉邦家族高度相似,這意味著他很可能是漢高祖的后裔。 這項研究成果公布后,輿論一片嘩然,出現了大量質疑的聲音。然而這些聲音并沒有持續多久,后續各類相關研究成果的出爐,讓不少學者認可了復旦大學的判斷。 不過,大眾還是很好奇,劉邦的血脈為何會傳播到草原?背后的歷史真相究竟是什么? 復旦教授的新發現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匈奴被漢朝打服之后,曾經有不少人選擇內附。因此,出現有匈奴血脈的漢人是很正常的。 但說草原上的貴族是漢人后裔,聽上去就有些天方夜譚了,何況還是成吉思汗這樣的黃金家族。 因此,最開始人們對“成吉思汗很可能是漢高祖劉邦后代”的說法都嗤之以鼻,認為它必然是媒體的烏龍。 然而,這件事卻并非憑空捏造。有媒體考證后發現,復旦大學的一位教授確實在一次學術會議上公開發表過類似的觀點。 這位教授名叫李輝,任職于復旦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先后培養出了多位優秀的人類生物學博士。 不僅如此,他還發表了《Y染色體與東亞族群演化》《嶺南民族源流史》等多篇科學著作。 據李輝教授講述,復旦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曾對科爾沁親王家族的遺骸進行了基因檢測,發現其Y染色體上出現了o-f155基因型。 這個基因型是非常特殊的,在游牧民族中從未出現過,它似乎只存在于在中原地區的漢人身上。 事實上,即便是在漢人內部,o-f155基因型也是很少見的。 攜帶這一基因的基本上是漢朝皇族后裔,也就是劉邦的后代。 因此,李輝教授認為蒙古的科爾沁一族大概率曾與劉邦的后代通婚,甚至他們很有可能就是劉邦的一支后裔。 考慮到科爾沁王族被公認為是黃金家族的后裔,而所謂的黃金家族就是成吉思汗的血脈。這樣一來,似乎成吉思汗和劉邦之間就有了血緣上的聯系。 事實上,古人很早就懷疑成吉思汗有漢人血統,相關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南宋學者趙珙撰寫的《蒙韃備錄》。 據悉,趙珙疑似為投降大宋的金人,由于他對北方的情況非常熟悉,因而多次被名將賈涉派去出使蒙古。 在這個過程中,趙珙深入了解了蒙古的風俗、歷史,并在《蒙韃備錄》中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 趙珙認為成吉思汗很有可能是漢人后裔,首先鐵木真似乎深受漢文化影響,言行舉止“與中國人無甚區別”,完全不像個韃靼人。 其次,趙珙覺得成吉思汗的長相與乞顏部落的普通民眾區別很大,似乎更英俊、更高大。 深入了解后,趙珙才知道原來韃靼部落也分兩種,分別是所謂的“黑韃靼”和“白韃靼”。 相較而言,“白韃靼”的文明程度更高,行為舉止更加有禮。 而當時草原上就流傳著一種說法,“白韃靼”可能是漢人后裔。 基于這些證據,趙珙做出了那個大膽的假設。那既然有相關史料佐證,為何李輝教授的說法還被質疑呢? 德法兩國考古學家提供佐證 其實歷史學家會質疑也很正常,首先趙珙的說法是一家之言,而且他給出的僅僅是推論。 其次,客觀上來說,李輝教授提供的基因檢測只能證明, 科爾沁王族和劉邦可能存在血緣關系,無法反推到成吉思汗身上。 這一點很容易理解,成吉思汗死后,黃金家族陷入分裂。在北元滅亡之后,更是一度風雨飄搖。 明清兩朝,他們遭遇了不少磨難,無數族人在戰亂中喪生,甚至出現了差點滅族的巨大危機。 為此,黃金家族被迫和很多草原部落聯姻,等到了科爾沁時期,其家族血脈早已不純凈。 如果想證明成吉思汗與劉邦存在血脈上的聯系, 最好是尋找其五服以內的族人遺骸進行檢測,這樣會更有說服力。 好在李輝教授并不是孤軍奮戰,德國和法國的相關學者很快就為其提供了助攻。 首當其沖的是德國人類學家,他們早早就和蒙古共和國建立了合作關系,經常在這里進行考古發掘,這些人背后是有政府背書的。 早些年,德國為了加強與蒙古的合作,提供了大量的支援,不僅鼓勵蒙古人去德國打工,還免費幫其培訓專家學者。 而蒙古政府也選擇投桃報李,為德國學者大開方便之門,就連一些極其重要的歷史古跡,都允許他們入內研究。 因此,當德國學者提出要對成吉思汗的祖先進行基因檢測時,蒙古方面大方地為其提供了乞顏部貴族尸骨。 一番檢測后,德國學者從這些尸骨上發現了o-f155基因型,相當于佐證了李輝教授的猜測。 不過,考慮到乞顏部落曾經有多個分支,真正屬于黃金家族的只有主兒乞氏、泰赤烏氏、博爾濟錦氏等少數幾個。 因此,對乞顏部貴族的基因檢測,未必能匹配到成吉思汗身上。 好在沒過多久,法國人類學家公布了一篇論文,徹底釘死了黃金家族與劉邦之間的關聯。 據悉,當時法國學者與伊朗方面達成了合作,對伊爾汗國君主合贊汗的遺骸進行了基因檢測。 檢測的結果與德國學者和李輝教授一致,他們也從合贊汗的Y染色體上發現了o-f155基因型。 合贊汗與成吉思汗的關系就非常密切了, 他是伊爾汗國的第三任君主,其祖父正是大名鼎鼎的蒙古西征元帥——旭烈兀。 后者在征伐西亞后,建立了伊爾汗國。旭烈兀就是拖雷的兒子,他的爺爺正是成吉思汗。 這樣看來,從合贊汗身上提取的基因是極有說服力的,成吉思汗確實有很大可能是漢高祖劉邦的后代。 只是劉家后人作為漢朝皇室,他們是如何流落到草原,并融入韃靼部落的? 劉邦后人與草原的聯系 對于這一點,劉輝教授也在演講中做了解釋。 首先,他提出劉邦定鼎天下之后,劉家子弟統統被封為藩王。 他們因此散播到全國各地,其中有不少就位于邊境。 到了漢朝中期,劉家的后代數量已經非常龐大。恰好此時劉徹提出了推恩令,各地藩王被削弱,有不少后裔淪為了庶人。 根據《漢書》和《后漢書》的記載,漢匈邊境的底層平民生活是非常貧苦的。一些人為了躲避苛捐雜稅,紛紛選擇避居草原。 這其中,有兩個時間段的逃亡人數是最多的。 首先是公元9年到公元23年,這一時期王莽篡漢成功,建立了曇花一現的新朝。 據史書記載,王莽上位后頻繁改制,推出了很多昏聵無比的政策,一度搞得民不聊生,中原地區十室九空。 而另一波逃亡高潮發生在東漢末年,當時中原地區戰亂不斷,處處民不聊生。為了躲避戰火,無數人選擇去草原謀生。 這些人有的在戰亂結束后,回到了家鄉,比如名將趙破奴;有的則選擇留在草原,融入游牧民族部落。 而這些還只是小股民眾的遷移,事實上,史書中還記載了多次大規模的“漢民入草原”。 這其中,少數情況是主動的,比如官渡之戰結束后,袁紹的兒子曾經率數萬大軍投奔烏桓。 更多時候,“漢民入草原”是完全被動的。比如匈奴等游牧民族在南下劫掠時,不僅會帶走糧食等物品,還會卷走大量人口。 這些人進入草原后,一部分后來被中原王朝的軍隊解救回了家鄉, 另一部分逐漸融入了各個部落,比如位于東面的鮮卑。 匈奴滅亡之后,鮮卑人一度占據了蒙古草原。 而鮮卑衰落之后,其后裔建立了大名鼎鼎的柔然,后者稱霸草原多年,最終在突厥和北齊的夾擊下覆滅。 不過,柔然部卻留下了一支頑強的后裔,它就是后來統一草原的乞顏部落,成吉思汗就出自乞顏部的博爾濟錦氏。 鮮卑、柔然和乞顏部落的傳承體系非常清晰,很可能當年融入鮮卑的某部分漢人,恰好就是乞顏部博爾濟錦氏的先祖。 考慮到劉氏子弟極多,其中必然有因為各種原因進入草原的。這樣看來,游牧部族中出現劉備的后裔,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結語 總而言之,復旦大學的基因檢測結果確實是一個重大考古發現。 雖然目前還不能完全斷定成吉思汗就是劉邦的后裔,但它至少為研究蒙古和草原游牧民族的歷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 但無論最終的結果如何,其實對我們的影響都不大,因為華夏的民族認同始終都建立在對文明的傳承上。否則,古人也不會有“狄夷入華夏者,則華夏之”的感嘆。 參考資料: 《Y染色體與東亞族群演化》——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可視分析|Y染色體單倍型類群和中國姓氏家族》——澎湃湃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