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大名窯中爭論不休非屬鈞窯不可,有說是隋,是唐,是宋,是元,是明,基乎把中國隋下朝代說了個遍,為什么有如此懸殊說法?不外乎認知上混淆了創(chuàng)燒期、存續(xù)期、成熟巔峰名窯期概念的主要原因。 從《宋故趙氏墓銘》(圖1)的銘文可以證明在1023年之前是沒有鈞窯名稱之說,甚至在崇寧年間鈞窯還沒有成為名窯。不信請看“宋故趙氏墓銘”的銘文、及崇寧年間紅鈞窯瓷的底足顏色是類紫砂胎底足(圖21)就會明白,類紫砂胎足屬鈞窯早期產(chǎn)品。政和年間的缸胎——當然宋初亦有少量缸胎出現(xiàn)——并施芝麻醬護胎釉,加上窯變玫瑰紫、蚯蚓走泥紋后,鈞窯才成為名窯瓷的! 圖1↓ ![]() “宋故趙氏墓銘 宋故趙氏縣君卒于大宋天圣元年八月一十六享年四十有九墓于汝之城北葬有生前愛好之汝官哥定窯瓷三千五百余件”。天圣元年為1023年。文中有汝官哥定瓷,唯獨缺“鈞”瓷!!憑此史物證明在1023年時“鈞窯”瓷名稱還沒形成;或者還沒成為名窯。直到政和六年,即1116年宋徽宗贈予金國皇帝的鈞窯瓷底部銘文出現(xiàn),才證明有了鈞窯名稱。歷史實物底部銘文如下: “大宋皇帝趙佶贈予金國皇帝完顏旻鈞窯瓷器八百六十件以結(jié)千里同好堅如金石政和六年” 圖2↓ ![]() 圖3↓ ![]() 從1023至1116年,中間隔93年。這93年中究竟那一年才是鈞窯燒成或鈞窯名稱行成的年份?我想,大家是否和我一樣有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徽宗時期,鈞窯名稱形成極有可能是政和五年或六年間,再向前可能性微乎其微!原因有: 1、史籍有“汝停鈞代”的記載,即鈞窯瓷、特別是玫瑰紫加蚯蚓走泥紋鈞窯瓷研燒成功后,單色釉天青色汝窯受寵獨天下的格局就自然而然讓仁于鈞窯。 2、是大宋皇帝給金國皇帝贈瓷,其實就是宋國宋徽宗“兒皇帝”給金國“父皇帝”的歲幣,說白了就是貢品。“贈予”一說只是隱人耳目、自欺欺人罷了。既然是貢品,不是你宋國給什么我金國就收什么,而是我要什么,你就得給什么!出窯萬彩的鈞窯是宋朝國剛研燒成功的高科技產(chǎn)品,“父皇”向“兒皇”要貢品揀最好的、最時麾的要,那是再理所當然,也不算過份的事,更不擔心你宋徽宗敢不給! 3、審美疲勞。單色青、白瓷一統(tǒng)天下自古至宋,誰見過有如此“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鈞瓷?誰不敬賞、愛之、藏之?虎視眈眈的“老子國”金國皇帝完顏旻更是一刻也不愿耽擱弄到手! 綜上所述,鈞窯成為名窯瓷應是政和五~六年間,即1115~1116年,再向前可能性不大。因為崇寧年間(1102-1106年)的鈞窯瓷的底足還是早期鈞窯的類紫砂胎足(見圖21),也就是說鈞窯成為名窯瓷的前10年還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普通窯瓷。 至于鈞窯瓷的創(chuàng)燒年代,作者據(jù)諸多史物研究認為大約是在隋代,創(chuàng)燒地大概率是在釉的發(fā)明地安陽,即相州窯。有意思的是,隋代鈞窯出乎意料的非常成熟,成熟得令人難以置信!此話題容作者后續(xù)論汝窯、官窯的源頭,及之前作者已發(fā)表的《柴窯的發(fā)展與消失》文章,等多方史物為證的前題下一并論證。 一、鈞窯創(chuàng)燒期,這時期鈞窯大抵是祭祀、陪葬用瓷,器型一般不大、仿青銅器多,但都很規(guī)整。 1、隋代鈞窯 圖4↓ ![]() 圖5↓ ![]() 圖6↓ ![]() 圖7↓ ![]() 圖8↓ ![]() 圖9↓ ![]() 二、鈞窯存續(xù)期,這時期鈞窯處在探索、完善、趨于成熟。 2、唐代鈞窯 圖10↓ ![]() 圖11↓ ![]() 3、五代鈞窯 圖12↓ ![]() 圖13↓ ![]() 圖14↓ ![]() 4、宋代早期鈞窯,崇寧年間之前的鈞窯,釉為綠豆色,胎是類紫砂色,器形以荸薺型為多。 圖15↓ ![]() 圖16↓ ![]() 圖17↓ ![]() 圖18↓ ![]() 圖19↓ ![]() 圖20↓ ![]() 圖21↓ ![]() 三、鈞窯巔峰名窯期,巔峰名窯期的鈞窯特征是: 1、窯變?nèi)f彩,以玫瑰紫最為崇尚。 2、釉面有蚯蚓走泥紋。 3、缸胎涂刷芝麻醬護胎釉。 4、器型、釉色具佳。 圖22↓ ![]() 圖23↓ ![]() ?圖24↓ ![]() ?圖25↓ ![]() 圖26↓ ![]() 圖2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