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 《中國老年醫學雜志》,2023年第42卷,第6期,《大腦萎縮的早期表現與干預策略》,作者:王曉明等
2. 《中華神經科雜志》,2022年第59卷,第3期,《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機制及預防》,作者:李建華等
3.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21年第38卷,第9期,《腦萎縮相關的認知障礙與生活方式干預》,作者:張偉等
4. 《中國營養學報》,2020年第42卷,第4期,《營養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影響》,作者:趙麗華等
人老了,頭發會白,牙齒會掉,皮膚會松弛……這些變化誰都能看見。但你知道嗎?你的大腦,其實比你的臉還“善變”。
大腦就像一塊地,年輕的時候水肥充足,莊稼長得旺盛,溝渠井然有序,養活著整個村子。
但一旦土地干枯、溝渠堵塞,作物枯萎,村子里的人吃不飽飯,整個系統就會開始崩潰——這就是大腦萎縮的過程。
可怕的是,大腦不會提前打招呼,它不會早早地告訴你:“嘿,我要開始萎縮了,你準備好沒?”它只會悄悄地、偷偷地、慢慢地“縮水”,直到有一天,你發現自己忘東忘西,走路不穩,甚至連熟悉的人的名字都叫不上來……
那么,大腦開始萎縮時,身體會有哪些“預警信號”?你可得看仔細了,這些信號就像汽車的“故障燈”,亮了,就得趕緊檢修!
1. 記憶像漏勺,轉頭就忘
以前你能記住幾十個電話號碼,現在連自家門牌號都要翻手機找;剛剛放下的鑰匙,一轉身就不見;老朋友的名字就在嘴邊,怎么也想不起來……
這不是“正常的老糊涂”,而可能是大腦萎縮的征兆。
海馬體(負責記憶的腦區)就像一個“記賬本”,每天都在記錄你的經歷。但如果它開始萎縮,記賬本就會“缺頁”,甚至整本丟失。
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癡呆)的早期特征之一,就是短期記憶力下降。
誤區:有人以為,記憶力下降只是“腦子不靈光”了,熬熬夜、補補腦就能好。其實,一旦大腦開始萎縮,僅靠吃補品是無濟于事的,關鍵是要讓腦細胞“活躍”起來,比如:
· 多學新東西:學門外語、練字、玩數獨,哪怕只是換個路線回家,都能刺激大腦。
· 多社交:一個人悶著容易“腦子銹住”,多跟朋友聊天、參加活動,讓大腦“熱起來”。
2. 情緒像過山車,脾氣越來越怪
有些老人突然變得很“難搞”——以前溫和隨和,現在動不動就發火;以前愛熱鬧,現在整天悶著不說話……這很可能是大腦萎縮的表現。
大腦的前額葉皮層掌管情緒和社交能力,一旦萎縮,控制力下降,人就容易變得急躁、焦慮,甚至抑郁。
有些老年人會莫名其妙地“玻璃心”——一點小事就哭,一點委屈就生氣。
誤區:有家人覺得“年紀大了,脾氣古怪點正常”,其實,這可能是大腦在求救。
如果你發現家里老人突然脾氣大變、性格反常,一定要重視。
怎么辦?
· 培養愛好:繪畫、園藝、養寵物,給大腦找點樂子。
· 適當運動:快走、太極、廣場舞,運動能讓大腦分泌“快樂激素”,緩解情緒問題。
3. 走路像喝醉,步子越來越飄
大腦不僅管思考,還管身體協調。
如果你發現自己或家人走路開始“飄”,步態變得緩慢、僵硬,甚至容易摔跤,那可能是大腦萎縮的信號。
小腦和基底節負責控制身體平衡,一旦它們“縮水”,人就容易“腳下沒根”。
有些人甚至會在平地上摔倒,看似無緣無故,實則是大腦指揮系統出了問題。
誤區:很多人以為“老人摔跤很正常”,但其實,老年人跌倒的死亡率非常高。
一旦摔倒導致骨折,臥床不起,死亡風險大大增加。
怎么辦?
· 練習平衡:單腳站立、閉眼走直線,這些訓練能幫助維持協調能力。
· 防摔措施:家里地板要防滑,盡量減少門檻、地毯等容易絆倒的障礙物。
4. 睡眠亂成一鍋粥,白天困,晚上醒
大腦萎縮的人,睡眠往往會變得一團糟。
有的人晚上怎么都睡不著,翻來覆去,像煎魚一樣;有的人半夜頻繁醒來,凌晨三四點就徹底清醒;還有的人白天昏昏沉沉,怎么都提不起精神。
大腦的松果體和視交叉上核負責調節生物鐘,一旦它們功能下降,人的睡眠節律就會紊亂。
長期睡眠不足,會加速大腦退化,形成惡性循環。
誤區:有人覺得“反正老了,睡得少點沒關系”,但其實,睡眠質量對大腦健康至關重要。
怎么辦?
· 規律作息:每天固定時間睡覺、起床,形成穩定的生物鐘。
· 減少藍光:睡前少玩手機,避免藍光抑制褪黑素分泌。
5. 嘴巴越來越“笨”,說話變得遲鈍
如果一個人開始變得“話少”,甚至說話吞吞吐吐、詞不達意,那可能是大腦萎縮的表現。
大腦的語言中樞(布羅卡區、威爾尼克區)負責語言表達和理解,如果它們受損,人就會出現“話在心里,嘴上說不出來”的情況,甚至會用錯詞、忘記常見詞匯。
誤區:有人以為“老人話少是正常的”,但如果語言能力明顯下降,就要警惕了。
怎么辦?
· 多讀書、多朗讀,刺激語言中樞。
· 多聊天,不要讓大腦“閑著”。
最后一點忠告:大腦不會“等你”,保養要趁早!
大腦萎縮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時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你的大腦能用多久。該動就動,該學就學,別讓大腦“閑廢”了!別等到“腦子跟不上腿”,才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