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年不休。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魯肅、張飛、關羽等等一干牛人紛紛落幕后,由司馬家統一成晉,也就是三國歸晉。不過,消停的日子沒多久,晉室內部發生內亂,北方少數民族趁機入侵中原,史稱“五胡亂華”,剛出生沒多久的晉也就結束了。中原漢人開始了大規模南遷,史稱“衣冠南渡”,晉皇室后裔司馬睿在南方建立東晉,前面那個晉也就被稱為西晉。 在大一統的秦漢之后,中國歷史上迎來第一次大分裂——魏晉南北朝。 ![]() 從東漢起,邊疆各少數民族就開始不斷地向內陸遷徙,包括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歷史上泛稱為“五胡”。這些少數民族相繼建立了許多國家,就是常說的“五胡十六國”。 十六國后期,鮮卑族的拓拔部統一了北方,建立北魏,結束了北部中國長期混戰的局面,中國北方開始進入“北朝”時期。 拓跋部原來是鮮卑最落后的部落,首領拓跋猗盧早年間,曾幫助西晉擊退匈奴,西晉提升其為為代王,后來建立了國家叫代國。公元376年,國王拓跋什翼犍被前秦苻堅所殺,代國滅亡。386年,淝水之戰苻堅敗北,拓跋什翼犍的嫡孫拓跋珪,糾集舊部恢復代國,后又改成魏,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建立北魏。他相繼擊敗庫莫奚、高車、柔然、后燕等,勢力日益強大。398年,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稱帝。 ![]() 北魏到了拓跋珪的孫子太武帝拓跋燾時,先后滅夏、北燕、北涼,統一了北方。北魏疆域東起遼西,西至新疆東部,南達秦嶺、淮南,北抵蒙古高原。 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北魏,給今天留下了什么呢? 作為農業大國的中國,第一部綜合性農業著作《齊民要術》誕生于北魏;地理學著作《水經注》,遠遠超出了水和地理的范圍,風土人情、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盡在其中;耳熟能詳的《木蘭辭》傳唱至今。還有,我們今天的旅游勝地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 云岡石窟是北魏皇家工程,位于大同城西的武州山南麓,石窟倚山開鑿,是我國古代佛教藝術文化的巔峰之作。云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由此而形成的“云岡模式”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轉折點。之后,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以及北朝時期大量佛教石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岡石窟的影響。 鮮卑是繼匈奴之后又一個在北方崛起的強大民族,這個來自于大興安嶺密林深處的民族在東起遼東、西至青藏高原的遼闊大地上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涼、南燕、吐谷渾、代國、北魏、東魏、西魏、北周12個地方政權。其中,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政權開創了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統一黃河流域的先例。從東漢末到隋唐,鮮卑人揚鞭催馬的身影一直活躍在中國歷史舞臺上。 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旗大興安嶺深處有個嘎仙洞,拓跋鮮卑人的祖先就居住在這里。鮮卑拓跋部就是從這個神秘幽暗的洞室出發,從大興安嶺穿過,進入呼倫貝爾大草原填補匈奴人的真空,然后通過陰山孔道進入大同,繼續南下,最終突入中原,橫掃北方,建立起強大的北魏王朝。 ![]() 1980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洞內發現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于公元443年(太平真君四年)派遣中書侍郎李敞祭祖時所刻的祝文。祝文共19行201字,字體介于隸楷之間,這一重大發現,證明了嘎仙洞就是《魏書》中提到的拓跋鮮卑的祖廟石室。 ![]() 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南40公里,是一個叫做和林格爾的縣。和林格爾是蒙語20間房子的意思,清朝初期,這里設的驛站有20戶人家。今天,這里是中國乳都呼和浩特的一個重要基地,蒙牛工業園就在這里。 蒙牛工業園對面,就是盛樂博物館。盛樂,曾經是北魏前身設立的第一個都城,是拓跋鮮卑步入中國歷史舞臺的起點,號稱“草原第一都”。 ![]() 公元258年,拓跋力微率部遷徙至盛樂,并在盛樂舉行了盛大的祭天儀式,由此,拓跋鮮卑開始了“盛樂時代”,至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6年)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為止,以盛樂為中心的拓跋政權前后綿延一百四十余年。 拓跋猗盧在位時期,拓跋鮮卑完成了從部落聯盟體向中原王朝之邊疆屬國政權的過渡,建立了拓跋氏第一個政權——代國。猗盧在位時期分置南北二都,“城盛樂以為北都,修故平城以為南都”。 此后即位的拓拔什翼犍一直以盛樂為都,直到建國三十九年(376年)代國為前秦滅亡為止。 十年后,拓拔什翼犍之孫拓跋珪趁前秦瓦解之機復國,最開始這個國家還是叫代國,后來,拓跋珪考慮到當年的曹魏政權在北方更得人心,所以就把國號改成了魏,以此來宣示自己是魏國繼承人身份。公元386年四月,隨著拓跋珪改國號為魏,北魏正式開國了。公元396年七月,北魏正式遷都平城,此后,經過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燾三任國君的努力,北魏完成了從塞外草原游牧政權到中原王朝、從邊疆屬國政權到皇權國家的華麗轉身。 北魏第三位皇帝拓跋燾是整個北魏歷史上最會打仗的一個皇帝,到了公元439年的時候,北魏徹底統一了北方。 拓跋燾去世二十年之后,北魏又出現了一位重量級皇帝,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孝文帝拓跋宏。拓跋宏五歲即位,此時北魏大權實際上掌握在他奶奶馮太后手里。 馮太后是北燕政權建立者馮跋的孫女,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馮太后是漢人,在她掌權的二十多年時間里,除了維護國家穩定、繼續休養生息之外,施行了大量的改革,在多個方面推動了胡漢融合。以此為基礎,孝文帝親政后,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漢化改革”。孝文帝前期的改革,實際上馮太后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 大同北郊有一座山,名曰梁山,這可不是水泊梁山,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北魏時期,這里叫做方山。離這兒不遠,就是當年劉邦被匈奴人包圍的白登山。 《魏書》上記載了這么一件事,馮太后與孫子孝文帝一起游覽方山,認為這里景色不錯,就告訴群臣說,自己不想遵循舊歷“遠祔山陵”,而是想模仿舜帝的兩位妃子獨自在方山埋骨。“遠祔山陵”就是埋葬在北魏皇帝皇后的陵區金陵,這個金陵在哪里尚未有定論,但總之與平城還有一段距離。 于是孝文帝便在方山為祖母馮太后修建了永固陵,為了表示愿意陪伴祖母,在距離永固陵北邊一公里的地方,孝文帝也為自己修建了陵墓萬年堂,孝文帝后來遷都洛陽,為了表示漢化改革的決心規定所有鮮卑貴族都要葬在死去的地方,于是孝文帝葬在洛陽邙山,萬年堂就成了虛陵。 ![]() 馮太后死后,孝文帝全面繼承并發展了馮太后的改革路線,比馮太后更加徹底地進行了漢化改革。第一,孝文帝破除重重阻力,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洛陽原是漢人的古都,這樣更有利于鮮卑漢化。第二,孝文帝下令所有鮮卑人改變民族習慣,改胡服為漢服,改鮮卑語為漢語,改鮮卑姓氏為漢姓,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第三,朝廷的制度參照兩漢魏晉制度進行改革,并重用漢族大臣。使得鮮卑民族與漢族得到極大的融合,史稱“孝文帝中興”。 經過孝文帝改革之后,北魏徹底漢化成了一個中原政權。 公元499年,孝文帝去世。孝文帝死后,北魏再也沒有出現雄主。 接下來的二十年里,北魏先后換了三位皇帝,此時的北魏進入了暮年。因為土地兼并問題嚴重,開始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中央政府為了平定農民起義,不得不給予地方將領更多的實權,如此一來,地方將領勢力越來越大,中央政權逐漸衰落。到了公元523年,當年北魏設置在北方的六座軍鎮,開始爆發大規模的軍鎮士兵起義,起義直接動搖了北魏的統治基礎。 在鎮壓六鎮起義的過程當中,地方權臣趁勢崛起,開始把持大權。公元534年,北魏壽終正寢,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
|
來自: 激揚文字 > 《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