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讀者朋友來問:有沒有“高性價比”的新會陳皮? 老李一般會反問,你認為性價比高的新會陳皮是如何的呢?一般來說,這樣的問題會帶來一個雷同的答案:價格便宜,正宗的。 老李心想啊,如果是“免費”的送給他們,豈不是更美哉?例如下面這位向老李求購新會陳皮的讀者朋友,就是一個典型的“性價比需求”,也代表著相當一部分人的心理狀態:又要便宜,又要正宗,而且還是那種“我買不起,但就是要吃”的心理。 在營銷層面,“高性價比”容易成為一個促銷意義層面的詞,其目的在于降低消費者進行購買決策時的難度,讓你不必貨比三家浪費商家時間。那么在營銷層面,“性價比”是不是意味著不存在的呢? 其實也不是,因為決定性價比高低的人,應該是消費者對產品品質和價格的綜合判斷,而不應該是“價格便宜”等于“高性價比”,最后造成“不看品質,看價低者”的惡性循環。 ![]() 粉絲讀者與老李的對話 一、“性價比高”新會陳皮是有的,但“便宜”不等于“性價比高”“難道就沒有人可以把新會陳皮的價格打下來嗎?”也許這些朋友日常直播帶貨看多了,就把這套邏輯引進到所有商品中。而現實是“把價格打下來”的邏輯,在某些行業是行不通的,做生意的本質是盈利,放棄盈利甚至虧損的目的必定是在其他方面賺回來,對新會陳皮也是如此。 有些平臺打著補貼賺人氣的口號去降價銷售,雖然賣一單虧一單,但賺了人氣也是賺;當更多是“以假亂真”來銷售,掛著性價比的名義去誘導消費者買單,這才是“把價格打下來”的目的。 “低價”是“低價”,“性價比”是“性價比”,兩者并無必然的關系。如果把“性價比”的概念引進到新會陳皮中去,任意一個年份(陳化年份)、小產區(新會區內)、時期(紅皮青皮)的新會陳皮,都是需要考慮進去“品質”環節。 ![]() 明·《食物本草》關于柑橘記載 例如,同一個產區的新會陳皮,你找到出自優質果園,其種植管理得當,陳化后無苦澀,最后是價格相比同區域果園優惠的,那么就是“性價比高”的新會陳皮;反之,如果你買到一款陳皮價格低,而其他條件都不符合,那必定與性價比高低毫無關系,因為這個皮可能連新會皮都不是。 “退而求其次”是一種生活學問,用在新會陳皮上也一樣。如上面的這些讀者朋友,在了解了新會陳皮的真實價格后變得有些不淡定了,非要弄到“低價”的貨物不可。如果你認為新會陳皮一斤“幾百元”的價位接受不了,那不要去碰便是,因為只要你不購買,就不會踩坑工藝皮等,才不會浪費學習和鑒別真偽的時間成本。在你能接受的價位去選擇對應的商品,那才是“高性價比”的消費。 ![]() 門店前擺賣的新會陳皮 二、新會陳皮之所以“貴”,是“市場供需”的結果為什么正宗的新會陳皮會比其他產地的陳皮貴呢?老李在“非工藝皮”制作的基礎上,對新會陳皮的價格做一個簡要分析。 首先是“地域限制”。新會陳皮的原材料“新會柑”是一種原產自新會地區的柑樹品種,而新會柑的種植需要依靠新會地區的水、土條件才能出產具備特殊復合型香味的柑皮。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種植出特殊的柑皮,其“道地”特性導致了新會地區種植的新會柑富含揮發油等天然成分,這也是地標產品中有明確要求,“新會陳皮”必須依靠特定水土條件種植出來的柑皮,在某些特殊條件下陳化后的產物。 而新會地區的農田也是有數量限制,例如地標范圍內的新會柑才是新會陳皮的原材料,因此在新會陳皮的供應量上,每年都有明確的數量限制。新會陳皮不同于工業化生產線上制作的食品,其原材料新會柑每年的產量直接決定了供給,也是導致近幾年來市場上出現供不應求背景下的價格大幅上漲的原因。但上述僅限于新會地標劃定范圍內的產量和價格,如當前外地也有種植新會柑,其價格與新會當地的新會柑相比,就有云泥之別了。 ![]() 新會三江鎮的新會柑園 其次是“種植成本”。上述說的地域問題,也是導致本地和外地種植成本巨大差異的原因。例如新會地區核心產區的農田地租,是非核心區域農田地租的“幾十倍”,如果“非新會地區”的農田地租,同樣是種植新會柑,其土地成本已經差異上百倍,因此最終的成本價格就有非常大的差異。以“廣西地區”種植的新會柑皮新皮價格計算,2024年的外地皮新皮價格在“百元/斤”以下,而新會地區的價格則在二百元到三百元/斤之間,其成本差異就在數倍之多。 ![]() 苗圃的新會柑樹苗 再者是“陳化消耗”。不管是不是“新會皮”還是“外地皮”,其“陳化”都是成本相當的。陳化不是簡單地放在一邊晾著就行,而是需要通過控溫控濕、定期翻曬、防霉防蛀等等操作下,經過三年以上的貯存后方能成為新會陳皮。 陳化過程中,就涉及到倉儲投入建設成本、人工管理成本、電費租金成本以及重量耗損成本等(一百斤皮在陳化三年五年后,因為陳化消耗會出現質量下降10%~20%的現象),綜合來說,如果不是人為加速的“工藝皮”,自然陳化必然會導致成本的累積。而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陳化又有顯著不同,例如地標產品中就明顯新會陳皮的”陳化“需要限定在”新會區域內“完成。 ![]() 當年12月新曬好的新會柑皮(二紅皮) 最后是“需求”。 簡單來說,從“名不經傳”到“全網皆賣”,產品的知名度上升后市場需求增加導致了價格上漲,是近幾年來最直接的體現。這是不是炒作?其實老李認為這個炒作關系不大,畢竟新會陳皮的這幾年價格上漲,最后都是被終端消費者賣了并吃掉的。 但“能夠上漲”不等于“持續上漲”,也不代表能保持高銷量,因此新會陳皮當前出現了需求放緩,價格也不再上漲的局面。但不管價格漲跌,新會陳皮本身有其自身的價值區間,即成本區間,如果低于成本,供給者數量就會較少,當市場的需求仍在時,價格一樣會從下跌轉而上漲,周而復始。 ![]() 明·宮廷寫本《食物本草》關于柑橘的記錄 三、如果你覺得新會陳皮“貴”,還可以選擇其他產地的陳皮許多人把“陳皮”直接定義為“新會陳皮”,其實這是不對的,我國食用陳皮的歷史非常久遠,可追溯到東漢時的《神農本草經》記載“橘皮”使用,而當時并沒有嚴格的柑橘柚等蕓香科柑橘屬的分類,因此果實的表皮被稱之為“橘皮”,而后橘皮的使用在逐漸演變,到了宋元后才被正式稱之為“陳皮”。 陳皮,是蕓香科柑橘屬果實的表皮制作而成,而蕓香科柑橘屬的種類非常多,常見就有柑、橘、橙、柚、檸檬等等都是該科目,因此在全國范圍內不同歷史不同區域的“陳皮”種類就非常多。 ![]() 明·《食物本草》關于柑的記載 如川渝地區的川橘紅、福建地區的福橘、潮汕地區的潮州柑、江浙地區的蜜桔等等,不同地區的可以替代新會陳皮的柑橘陳皮,可謂非常多。當前也有新會柑移植到廣西、云南等地種植后出產的茶枝柑陳皮,也是當前“新會皮”的重要替代品。 老李說的以上產地的陳皮,都可以在網上看到銷售,因為當前市場除了新會陳皮外,其他陳皮都屬于小眾陳皮,需求不大,因此價格普遍比較低,讀者們也可以選購來自己陳化使用。 老李認為,那些覺得新會陳皮覺得貴,又不愿意買其他產地陳皮的人,其心理就是“寧愿買錯,不愿買貴”,一方面是“獵奇心態”作祟,另一方面就是“撿漏主義”,因此最后多數會成為了當前工藝皮等陳皮主要消費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