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念:來源于胰島D細胞或十二指腸G細胞,內分泌腫瘤,分泌大量的胃泌素,導致胃酸增多,典型臨床特征:多發的頑固性消化性潰瘍、水樣腹瀉、胃食管反流。年齡:17-74歲,集中在40-60歲,男多于女 2. 病理: 部位:十二指腸(80%),胰腺(胰頭、胰尾) 特點:直徑常在0.2-2cm,多數<1cm,60%-70%為惡性,生長緩慢,常見的轉移部位:局部淋巴結、肝、脾、胃、骨骼等。 3. 臨床表現: 消化性潰瘍:90%以上頑固性的,饑餓性腹痛、反酸、胃灼熱 腹瀉(70%):水樣瀉,無粘液膿血,抑制胃酸或抽吸胃液可緩解 反流性食管炎(1/2-2/3):反酸、胸骨后燒灼感、吞咽痛 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Wermer綜合征,MEN-1):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包括:甲狀旁腺、胰島、垂體前葉細胞的增生和腫瘤,特點: A.有明確的家族史,11號染色體異常 B.胃泌素瘤常為微小、多發且分布于十二指腸及其他部位 C.潰瘍常較散發者輕(腹痛、出血癥狀少于散發型),合并腎結石,腎絞痛者為散發型的10倍 D.腫瘤生長相對緩慢,近年來發現約半數MEN-1型胃泌素瘤在診斷前已發生轉移 其他:潰瘍并發消化道出血,維生素B12缺乏導致的貧血 4.胃液分析:正常人胃液分泌總量<400ml,胃泌素瘤.1000-2000ml, 基礎胃液PH>3.0,可排除胃泌素瘤 診斷標準: A.基礎胃酸分泌量(BAO)>15mmol/h B.基礎胃液分泌量>100ml/h C.最大胃酸分泌量(MAO)>60mmol/h D.BAO/MAO比值>60% 5.胃泌素測定檢查:胃泌素水平常>150pg/ml,>200pg/ml可基本確定診斷 6.胃泌素瘤的激發試驗: 胰泌素激發試驗(95%陽性率):最可靠、簡單 鈣劑激發試驗: 蛋白餐刺激試驗: 7. 影像學檢查 胃鏡:食管潰瘍、狹窄、Barrett食管,胃及十二指腸多發及異位潰瘍形成,胃粘膜皺襞肥大 鋇劑造影:胃、十二指腸和空腸擴張、大量液體積聚,鋇劑不易停留而迅速進入小腸,小腸粘膜水腫呈鋸齒狀 B超、CT、MRI 8. 診斷:重要依據:高胃酸分泌狀態、高胃泌素血癥 判斷本病可能情況: A.頑固性、多發、不典型部位的消化性潰瘍,不伴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藥物治療效果欠佳 B.多次發生出血、穿孔的消化性潰瘍,術后迅速復發并伴有高胃酸、吻合口潰瘍 C.胃鏡顯示:巨大胃粘膜皺襞、蠕動亢進、嚴重廣泛的炎癥糜爛,可伴反流性食管炎 D.原因不明的水瀉/脂肪瀉,抑酸治療可好轉,病情變化 與潰瘍癥狀相關; E.消化性潰瘍并高鈣血癥、腎結石、垂體腫瘤者 F.有內分泌家族史、潰瘍家族史 9. 鑒別診斷: 十二指腸潰瘍 胃竇G細胞增生或功能亢進 胃流出道梗阻 胃竇曠置綜合征 短腸綜合征 其他;高鈣血癥、糖尿病、肝功能不全、嗜鉻細胞瘤 10.治療: 內科:抑制胃酸、促進潰瘍愈合 H2受體拮抗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貝拉唑 生長抑素及其類似物:善龍 外科治療:手術切除治療最佳 化療:鏈脲霉素+5FU 預后:生長緩慢,5年生存率:62%-75%,10年:47%-53%,肝臟轉移是胃泌素瘤極為重要的預后指標,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他預后不良的指標:發生骨轉移、淋巴轉移、出現庫欣綜合征、腫瘤直徑>3cm,與MEN-1無關、原發瘤位于胰腺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