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可能!' 當第三層槨板被揭開時,隊長方介堪的吼聲劃破墓室。本該斑駁的青銅劍在慘白燈光下泛著冷光,劍柄纏著的絲絳早已碳化,可劍身卻像剛從水中撈出般寒光凜冽。 更詭異的是,槨壁滲出的暗紅色液體在劍身上凝成北斗七星圖案,此刻正隨著我們的呼吸明滅閃爍。 壹 1965年江陵考古現場:青銅劍出土瞬間驚現'天籟之音',專家至今無法解釋! 時間來到1965年冬天,湖北省荊州市郊區為改善當地農田缺水狀況,開工修建漳河水庫,在挖掘第二干渠時。工人們意外發現了大量古墓考古隊迅速展開發掘工作。 其中最大的一座被命名為望山一號墓,考古隊員小心翼翼地剝去層層封土,清理墓坑中的填土。很快一座豎形坑墓槨墓出現在眼前。 ![]() 這是一個甲字型的諸侯墓,并沒有采用流沙妖墓的結構,而是一座火坑墓。因為在封土下面發現了青膏泥。 這是一種密封性非常好的材料,如果運用到極致,就會出現和馬王堆一樣的效果,只要挖破一點點膏泥墓室當中就會噴出可燃氣體。(望山一號墓的挖掘比馬王堆早了7年) 要是在古代盜墓賊舉著火把進去,這些可燃氣體會瞬間爆炸。把整個古墓變成一座火坑,這就是火坑墓的原理。但很不幸這座墓穴的膏泥保存的并不好,可燃氣體已經不見了。 ![]() 考古隊繼續往下挖是一張大竹席,剛剛拍完照片竹席就化成了灰。竹席下面就是槨室的蓋板揭開蓋板里面全是水。這種現象很常見,水是從底部滲進來的地下水。 當年曾侯乙墓也是這種情況,清理完積水陪葬品出現的堆的密密麻麻。(望山一號墓的挖掘比曾侯乙墓早了13年) ![]() (竹席照片) ![]() (積水照片) 這個時候古墓里出土了第一把寶劍,是一柄金閃閃的青銅劍,一名考古隊員取出劍時不慎被劃傷,血流不止,其鋒利程度可見一斑!墓室的時候正好是下午4點鐘,夕陽照過來。 ![]() (金閃閃的青銅劍) ![]() (鋒利的刀尖的細節圖) 青銅剛剛鑄造出來的時候,就應該是那種金閃閃的顏色,只不過我們看到的青銅器,都已經生銹了,是銅銹讓他們看起來青乎乎的。 ![]() ![]() (左圖為為被氧化的“吉金”劍,右圖為被氧化的劍) 那為什么這把青銅寶劍,在古墓里泡了幾千年,沒有銹蝕呢,考古隊覺得這座古墓非常不簡單,于是頂著大雪加緊清理。 打開主棺果然從墓主人身邊發現了這把越王劍,當時它被裝在一個已經腐朽的劍鞘當中,還沒有人知道它長什么樣子。 但就當這柄寶劍被拿出墓坑的時候,現場人聽到了一聲長鳴,像是從天邊傳來,又像是近在身邊一樣,有人說是鳥叫聲,有人說是遠處的汽笛聲,總之考古隊并不迷信,繼續往下挖。 在槨室第三層,又發現了一把類似的寶劍,也被裝在已經腐朽的漆木劍鞘當中,再加上第二層槨室發現了一柄短劍,整個古墓一共出土了4把寶劍。 ![]() 另外古墓中還有很多其他的兵器,銅戈、劍竹之類的又有各種各樣的文具和竹簡,看來墓主人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劍鞘里的劍取出來了,是一對雌雄劍。 上面還有8個鳥篆,中國的文化當中,就認為鳥和蟲都是能夠通靈的,然后就用篆書模仿鳥類和昆蟲的形態被稱作鳥蟲篆,只有那些被認為有靈的器物上才會出現鳥蟲篆。 出土的時候這兩把越王劍比現在要光亮很多,我們現在看到的,其實已經是變質的樣子,當時考古隊很快就認出了8個鳥篆當中的6個,應該是越王某某自作用劍。 ![]() (越王某某,自作用劍) 貳 那個讓郭沫若深夜難眠的冬天:一把青銅劍如何顛覆中國考古史? 挖掘了好幾個月,咱挖的不是楚國墓嗎,一把出土于楚國墓地的寶劍,為什么會刻有越王的名字?專家們感到萬分驚詫,這座墓葬中埋葬的難道是某位越王嗎? 為了破解這個謎題,湖北省文物局副主任方壯猷,受命主持越王劍研究工作,研究人員決定從墓主人身份入手,通過出土的207枚竹簡,考古隊員推斷墓主名叫昭固,是楚道王的曾孫。 ![]() (望山一號墓的挖掘現場) 簡文中記載昭固曾祭祀楚簡王、楚聲王、楚悼王等先王,還多次提到“世子”一詞說明他曾經侍奉過王,地位顯赫,那么越王的寶劍,為什么會出現在楚國貴族的墓中呢? 考古專家提出了一個猜測,這把劍可能是楚國征服越國時,獲得的戰利品,后來被賜予有功之臣。 1966年1月方壯猷將越王劍的銘文、照片、拓片和初步研究意見寄給了全國著名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以求破解寶劍主人之謎。 短短一個月內他就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40多封回信。 ![]() (出土拓片圖片) 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很快回信認同方壯猷的研究意見認為劍身上難以辨認的兩個字是“邵滑”。 據史料記載楚懷王曾派邵滑征服越國,邵滑可能是墓主昭固的另一個名字,而這把越王劍很可能是他征戰越國時獲得的戰利品。 ![]() (方壯猷寄給郭沫若的信) 然而 1966年2月5日一封意外的信件讓方壯猷陷入了沉思。博物院副院長唐蘭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結論,他堅定地指出這把寶劍的主人,就是春秋時代極具傳奇色彩的越王勾踐。 唐嵐通過對銘文的研究推斷出一個特殊的名字“糾淺”,在古越語中“糾淺”和“勾踐”的發音一致是通假字,唐蘭的觀點如同一聲驚雷,在學術界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學者與唐蘭觀點一致,認為青銅劍上的銘文就是“勾踐”二字。 ![]() (唐蘭寄給方壯猷的信推斷出“勾踐”一詞) 1966年2月30日方壯猷再次寫信給郭沫若,同時寄去了越王劍銘文清晰的拓片與放大照片,郭沫若看完后陷入沉思。幾天后回信承認自己看走了眼,這兩個字的確是“勾踐”。 郭沫若先生當時是中國科學院的院長,然后他再一看“這不是邵滑,確實是勾踐”,所以他這一席話的話就等于一錘定音了。 隨著越王勾踐劍主人的確認,考古專家們開始深入研究,這把越王勾踐劍也就成了學術共識。 叁 千年不銹的科技密碼:領先西方2000年的防腐術 這把寶劍為什么千年不銹?他身上到底有什么黑科技,結果考古隊剛剛把雄劍交上去,文物和研究工作就全部被封印了起來。 ![]() (望山一號墓出土漆器) 直到10年以后所有的工作才再次啟動,第一項研究就是鋒利度測試,因為古書上記載吳越寶劍有4個級別的鋒利度測試: 1.先讓一匹鹿狂奔過去,寶劍突然一橫,鹿必須毫無停頓的跑過去,直到跑出去很遠鹿才倒地,原來鹿的脖子已經被寶劍切斷了,這就叫做肉試則斷牛馬。 2.再用青銅盤試劍,一劍上去青銅盤必須硬生斷成兩節,再用柱子測試出鞘入鞘之間柱子得斷成三截,最后用大石頭測試一劍下去石頭要碎成幾百塊。 ![]() (望山一號墓出土骨角器) 這是夸張還是寫實,當考古隊講完這個故事,拍攝紀錄片的編導根本就不信。陳教授輕輕一劃30張復寫紙層層裂開,這一幕被攝像機清晰地記錄下來。 最后一數竟然劃破了23張,這可是被埋了2,400多年,出土以后又在空氣當中氧化了12年以后的鋒利程度。當考古隊的實驗在網上發出時網友:建議改名叫'古楚版水果刀'! ![]() (越王勾踐劍測試鋒利度照片) 考古隊分析這把越王勾踐劍應該是鑄劍大師歐冶子的作品,青銅劍和我們現在的鋼劍鐵劍不一樣,我們是把鋼鐵燒紅了不斷地敲打,用金屬的延展性來敲出一把劍形來,這個工藝叫做鍛造。 ![]() (歐冶子及其弟子鑄劍) 但是青銅很軟無法鍛造,只能把融化的銅水灌到模具里面形成一把劍。然后再打磨拋光這個工藝叫做鑄造。 古書上記載歐冶子在鑄造青銅劍的時候非常講究火候,比如那個干將莫邪的傳說:莫邪也就是歐冶子的女兒,干將呢則是莫邪的老公,干將莫邪奉命給吳王闔閭鑄造寶劍。但是化出來的銅水始終不理想,上交寶劍的日期也越來越臨近了。 ![]() 有一天干將就說“聽說師傅歐冶子當年,如果遇到了這種情況,會用人牲血祭寶劍真不知道我們能不能過這一關呢?” 話音剛落莫耶就跳到了鍋爐當中,接著完美的銅水就流出來了。干將也就含著眼淚,用這些銅水打造了一對雌雄劍。 “干將莫邪”這個傳說有沒有科學道理,專家們分析這可能是人體內的磷元素在起作用,磷元素可以促進銅水排出氣泡,還可以增強銅水的流動性,鍋爐中缺磷可能就是古書中傳說,銅水不成的主要原因。 ![]() 這就是古代的鑄劍師,他們的鑄劍秘籍在當時可以很好的密傳,但也就造成了失傳,他們究竟是怎么制造出這把寶劍的沒有任何記載,只有眼前的實物。 肆 越王勾踐劍暗藏三大致命謎題:2500年前的黑科技如何顛覆現代考古? 第一個未解之謎:劍刃和劍脊的銅錫比竟然不一樣 1977年科研團隊決定,用粒子加速器來研究它的化學成分,當時數據出來的時候所有人都不敢相信,這竟然是一把銅錫合金的寶劍幾乎不含鉛! 那古人是怎么得到純銅和純錫的呢?又是怎么知道17%這個最佳的銅錫合金比了呢?也許是大量的經驗一點點試出來的。 ![]() 但還是不對,這把青銅劍劍刃和劍脊的銅錫比竟然不一樣,這怎么可能別忘了,青銅劍是用銅水澆鑄出來的一管子銅水倒下去,能讓銅元素都往劍脊上跑,錫元素都往劍刃上跑嗎? ![]() ![]() 但是在越王劍身上他就偏偏存在了。這個時候還是考古隊發話了,古人其實是把劍脊和劍身分開鑄造的,你們看這些斷掉的青銅寶劍,橫截面上明顯是3個部分組成的。 古人是先用含銅高的銅水鑄造劍脊,再用含錫高的銅水在劍脊外面澆鑄劍刃,這樣就做成了銅錫比例不一樣的合金寶劍。 ![]() (分開鑄造圖) 物理專家們如釋重負。但馬上反應過來,還是不對,很明顯劍刃的部分從寬到窄,含錫量也是逐漸升高的,當時的設備無法進行更精確的檢測,這個問題也就成了寶劍身上的第一個未解之謎。 ![]() ![]() 第二個未解之謎:為什么不銹? 當時的檢測數據顯示,劍身上含有硫,金屬表面硫化處理。這是1940年代才普及的防銹技術,直到現在都還在使用等到2,300年前,歐冶子已經掌握了。 但又不對,硫化防銹現在都用在鋼材和鐵器上面,并不能使用在銅器上面的。因為硫化銅這本來就是一種非常不穩定的化合物,別說防銹了給銅上硫,這簡直就是在腐蝕。 對另外兩把出土寶劍的檢測也證實了這個猜想可以看得出來,他們含硫高的地方反而更黑,腐蝕的更嚴重,很明顯硫化防銹,根本就不是越王劍千年不銹的真正原因! ![]() (劍中硫含量的細節圖) 那又是什么未知工藝呢? 難道這種至今我們都還無法理解的防銹工藝,專家們解釋應該和工藝無關,不銹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保存環境很好,被泡在水里2,400多年隔絕了空氣,然后出土之前還有劍鞘保護,所以才出現了千年不銹的假象。不信你看出土以后短短57年,它已經開始出現銹斑了。 ![]() (越王勾踐劍銹斑) 第三個未解之謎:11個同心圓是怎么制作出來的 就是劍柄上那11個同心圓,這些間距不足0.2毫米極其規整、極其精確,2,008年的時候,有人要復制越王劍,為了制作這個十一環同心圓,動用了五軸車床才完成,那古人是怎么制造出來的呢? 而且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整個同心圓的圓心、劍柄劍脊劍尖都是在一條極其精確的直線上,如何確定這根軸,這絕對不可能是憑手工和肉眼能夠完成的精確程度。 ![]() (劍柄同心圓細節圖) 專家們普遍認為古人一定有什么機械化的輔助工具,但會是什么呢?沒有人知道,更何況古人沒有機床,他們必須把銅水灌到模具里,再脫模形成這11個同心圓,那這樣的話模具一定比0.2毫米更加精密。 他們是用手捏出來的精密陶模嗎?這好像不太可能。 ![]() (同心圓細節圖) 還記得第一個謎團嗎?為什么劍刃越薄的地方含錫量越高?當時的設備無法破解,但后來專家們用500倍的顯微鏡觀察以后發現,這是因為劍刃上出現了金屬錫的結晶。而且是長晶工藝當中最復雜的一種樹枝晶。 太不可思議了,歐冶子是如何讓錫長晶呢?沒有人知道,我們只知道正是這些劍刃上長出來的晶體錫,讓寶劍變得非常鋒利,這就是越王勾踐劍和他身上的黑科技。 ![]() ![]() 歷史的真相永遠在迷霧中 當現代科技遇上千年古劍,我們究竟在見證文明的奇跡,還是觸碰了上古文明的禁忌?這柄流淌著暗紅銹跡的青銅劍,就像一扇通往另一個維度的門——門后是春秋戰國的金戈鐵馬,也是量子物理的星辰大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