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樊登,在某一次從庫爾勒出差回來時,在機場遇到了一個媽媽帶著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 這對母女是新疆庫爾勒市人,專門飛到北京來看看天安門見見大世面。 在等行李時,媽媽一直在大聲罵女孩:“你怎么說話聲音這么小,誰能聽見?算了算了別跟我說話了,不想理你。” “這么簡單的題,你才考98分,你丟人不丟人?” 最后,媽媽甚至因為孩子的體態問題,狠狠在她的背上打了一巴掌,說:“你要臉不要臉?” 這時候,樊登終于看不下去了,他鼓勵小女孩說:“98分已經很棒了?!?/span> 可這位媽媽卻不這么認為,她非常焦慮:“你知道海淀區的家長有多厲害嗎? 一年級就考PET(全國英語等級考試),而我們連PET是什么都不知道呢!” 樊登說:“你只看到海淀區孩子考PET,你沒看到海淀區小孩自殺嗎?你沒看到清華退學的孩子、得抑郁癥的孩子?” ![]() “你這樣罵她,會把她的前額葉皮質搞壞的,她的前額葉皮質如果不發育,到了青春期就非常危險,成績會被你越罵越糟糕。” 在當今時代,有多少家庭正在像這位媽媽一樣,用“超限的愛”給孩子施壓呢? 你的教育很可能正在嚴重損傷孩子的大腦,你卻還不自知,為自己孩子的懂事聽話洋洋得意。 一、教育焦慮 曾在社交媒體上看到過這樣一篇帖子:“女兒在學校做手工,要批評嗎?” 再一看內容,女兒非??鞓返亟o帖主分享了她在課間做的小手工,一個個小盒子加上里面自己畫的貼畫,看上去非常童真可愛。 而媽媽卻心里一咯噔,在心里百般糾結這到底是興趣愛好還是不務正業,說女兒“不干正事”也要和自己分享,真是喜憂參半。 從心理學方面講,家長很容易在面對孩子學業競爭和自身成長等方面產生教育焦慮,從而產生“密集型育兒”,過度干預子女學習生活。 ![]() 這樣的焦慮不僅會作為一種負面情緒影響父母的身心健康,還會影響子女的心態平衡和學業。 有研究指出,家長“以愛之名”對孩子的教育過度投入,這樣的壓力很容易引發子女的考試焦慮。 早期的過度壓力會導致兒童3歲以前的發展受到嚴重損害,壓力越大,發展遲緩的比例也就越多。 由于人腦中的皮質醇受體非常多,皮質醇的濃度過高會影響到海馬體(腦內重要結構主要參與記憶的形成、儲存和提?。?/span> 進而影響到兒童未來的記憶力發展和學習能力。 孩子本身是天真的,并不懂得什么叫作焦慮,他們只是想讓爸爸媽媽能夠因為自己而開心,這就是我要告訴你的一個不爭的事實: 大部分孩子的焦慮,其實不是來自于學業和生活,而是來自于父母。 二、家庭逆境 心理學家Kempe等人于1962年首次提出“受虐兒童綜合征”這一概念: 指的是兒童經歷的負性創傷事件,包括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壓力和虐待,也包括所處的帶有負面情緒的環境。 ![]() 這些創傷會持續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導致兒童自身的核心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 他們在遭受挫折或者應激場景時,會激發個體潛意識里的逆反心理,從而采取不夠成熟和理智的應對方式。 而支持性的教養方式和溫暖的親子互動可以降低孩子的焦慮水平,促進孩子大腦的健康發育。 很多家長認為,自己所進行的付出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讓孩子學會感恩,因此將自己的身上的壓力不管不顧地一股腦丟在孩子頭上。 在喜劇電影《抓娃娃》中,主角馬繼業一直活在父母為他營造出的貧窮困頓的家庭環境中,絲毫不知自己的爸爸媽媽是億萬富豪。 一次意外后,馬繼業需要撿瓶子維持家用,卻因此遭到了同學們的嘲笑。 ![]() 而當他長大后,就算是知道了自己家里有錢,卻還是忍不住在跑步比賽中偏離路線,滿足地撿起了一大堆塑料瓶子。 ![]() 家里窮是假的,奶奶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可被嘲笑的那一刻,霸凌和自卑都是真的。 孩子的童年是短暫的而又珍貴的,他們需要的是溫情的滋養、自由的探索和無條件的愛。 不要再用成人的目光去衡量孩子的成長了,去接納、去理解你的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