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側(cè)面30度拍攝圖↑ ![]() ![]() 正面硯頭題文:清風(fēng)居 正文:弗潛之淵 而見子田 粟仲 背文:如金在治 如玉在璞 悟言一寶君子樂 墨 硯臺墨池為荷塘式,蓋天蓮葉何田田,昂首蓮蓬迎風(fēng)弓挺,波波池水鱗次櫛比。清風(fēng)居硯題、荷塘清水、蓮蓬、青碧綠端石無一不喻示主人的為政、為人的清廉情懷。該綠端硯石色澤青蔥碧綠,純粹無暇,晶瑩溫潤,是綠端中的上品。而此硯為方塊形,與石料色澤恰恰相合,將硯形的方正、荷花的清廉喻意又形象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上等綠端硯石,色澤、石質(zhì)純凈,一片青綠,晶瑩無瑕,別具一格,在端硯中是較名貴而難得的一種硯石。 綠端石自北宋起即開始作為制硯原料,比紫端石開采年代還早。但早期并不被所有人推重,至清代,紀(jì)昀對綠端大加推崇,可此時綠端石料以開采將盡,日益稀少。在清代硯譜及傳世品中,綠端數(shù)量很少,為清代文人墨客、官貴土大夫追捧收藏主要之珍品。 栗仲,清代著名書畫家沈道寬(1772—1853),字栗仲。鄞縣(今浙江寧波)人,籍大興(今屬北京市)。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進(jìn)士,官湖南酃縣、桃源知縣。工書,善畫山水,有《話山草堂詩鈔》遺世。1853年辭世,卒年八十二歲。 沈道寬與“詠豐臺” “詠豐臺”位于炎帝陵之南。面對云秋山,俯瞰楊錢洲。是清道光七年(1827年)酃縣知縣,沈道寬深感歲無旱澇,民歌屢豐,遂與邑人謀建“詠豐臺”。沈道寬親書“詠豐臺”三字,勒石置碑。道光十七年知縣俞昌會重建。民國初年倒塌。1986年重修。 沈道寬與《八法筌蹄》 “八法筌蹄”,是其光緒三年刊行的論書著作《話山草堂雜著》中的文章之一。對古今書法的見解頗有獨(dú)到之處,如: “歐書以格力勝,虞書以豐神勝;歐書律度森嚴(yán),虞書氣韻古穆。要知?dú)W書味馀,與法虞書大力,于身言楷法以二家為最”;“多讀書,則落筆自然秀韻;多臨古人佳翰,則體格神味自然古雅。而立品又居其要,伯英高逸,故蕭疏閑淡。右軍清通,故灑落風(fēng)流。” 沈道寬《話山草堂印存》清代鈐印本。1冊54開,29.4×15.7cm,內(nèi)收沈道寬自用印及藏印178方,每頁鈐一至六方不等。 沈道寬書齋(遂園蝴蝶廳)——遂園蝴蝶廳是淮安市文物保護(hù)單位,蝴蝶廳是清道光年間常鎮(zhèn)通海兵備道臺沈敦蘭公館遂園中的一棟建筑,是沈敦蘭的父親、太史沈道寬的書齋。2019年初完成修繕工程,不久將與社會共享。 沈道寬家世點(diǎn)滴——沈道寬先祖有明朝詩人沈明臣,首輔沈一貫;父沈謙;沈道寬之子沈敦蘭,曾任常鎮(zhèn)通海道道臺;沈敦蘭之孫沈京為著名收藏家、美食家;曾孫沈曾華是新四軍出身,著名集郵家。沈氏后人影印出版了沈道寬的全部碑拓,名之為《話山草堂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