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普通人喜歡看劇,因為它可以造夢。 屌絲逆襲,丑小鴨變白富美,情場當浪子,商場叱咤風云,一句話,現實中沒有的,它都可以有。特別是這兩年興起的短劇,更是把這種亞片式精神快餐發揮到了極致。 但現實中,逆襲永遠是少數,即便是在信息、經濟發達的今天,很多人仍然無法突破貧窮。 為什么一個人會被鎖死在底層? 這跟我們平時理解的恰恰相反:不是越窮,越有上進心嗎? 現實,卻并不是這樣。 生活已經很苦了,上班已經很苦了,當牛馬已經很苦了,為什么還要克制自己尋樂,看看小說,刷刷短劇,多開心! 我經常看到有一些送外賣的年輕小伙子,在休息間隙坐在電瓶車上刷手機,一邊刷,一邊樂。 我會為他感到可惜,這么年輕,這么有可能性的人生白白浪費,同時我也很理解,跑了一天的外賣,身體真的累了,看一下手機確實能讓自己很開心! 我們身邊大部分底層家庭出身的人,內心追求的其實,都是安穩。 沒有太大的奮進之心,也沒有太強烈的上進愿望,因為那會讓自己冒更大的風險,甚至失去當前的擁有。 相比于退回到原生的貧窮狀態,冒險帶來的心理折磨,遠大于欲望實現的喜悅! 再加上原生狀態本來就不好,沒有太多試錯的成本。 所以,不如安于現狀,老老實實當個牛馬人,不爭不搶,老天給機會就接,不給機會就躺。 但,也有一類人,他不是因為吃了貧窮的苦,而是吃了精神上的苦,遭受過極大的挫敗感。 那個時候,他就感覺被深深的傷害了,也是那個時候,他想要賺錢想要出人頭地的欲望,如此強烈! 這種挫敗感讓他產生了強烈的野心,他越來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如何延遲滿足。 那么你如果問,脫離底層首先該做什么? 第一,戒掉多巴胺,開始延遲滿足。 何止是網劇,娛樂至死的時代,很多人早已墮入多巴胺的陷阱,只是自己仍渾然不知。 為什么很少有人看紀錄片或讀名著癡迷? 第二,激發欲望和野心。 有兩種途徑: 第一種途徑是給大腦建立正反饋機制: 通俗說,就是你吃過好的,睡過好的,見識過好的,并且想要更好的。 就像《上海灘》里的丁力,目標明確,就是要當黑老大,就是要那種排場! 你體驗過“贏”的感覺!當你“贏”的時候,腎上腺素、多巴胺、內啡肽、睪酮素都會飆升。 只要你“贏過一次”,就會渾身酸爽,癡迷上這種感覺,你就會爭取更多的“贏”,更大的“贏”。 就像做生意,當你投入第一筆資金贏了一場,你就很難停下來,你想再贏一場,再贏一場。 第二種途徑是負反饋: 你因為窮而被別人奚落了,被別人瞧不起了,你內心那股“不服輸,不甘人后”的能量被激發出來。 周星馳的很多電影里都有這樣的情節,被人踩到腳底下,被人逼到絕路,然后絕地重生。上面提到的張雪峰的例子也是如此。 因為正反饋和負反饋對應的就是人性底層兩大動力,愉悅和恐懼。 如果你動力不足,野心不夠,不妨可以從這兩方面入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