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謚號“文正”,弘文揚武,德厚品高,堪稱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政治上,他推行“慶歷新政”開風氣之先;文學上,則有二十卷《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家風家教方面,范仲淹作《家訓百字銘》,成就范氏家族800年興盛不衰。 回首過去,多少世家大族,不過曇花一現,湮(yān)滅于歷史煙云。 范氏家族卻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代代有人才。 這一切的奧秘,就藏在范仲淹所留下的100字當中! ![]() 01 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 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 譯文: 盡孝要竭盡全力,盡忠要一往無前;兄弟姐妹應互幫互助,慈悲之心無有止境。 感悟: 《太上感應篇》中寫:“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對父母孝,是最基本的人倫;對國家忠,是最應有的擔當。 神仙從忠孝上起,盡孝盡忠,不遺余力,方能真正成就一番事業。 在家,還要友愛兄弟姐妹,兄弟齊心,其利斷金,自然人和家興。 若是兄弟不悌,姐妹不和,內耗不斷,往往就是一個家走下坡路的開始。 在外,也當心懷慈悲,福澤他人,利人是利己的根基,家族才會繁榮昌盛。 ![]() 02 勤讀圣賢書,尊師如重親; 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 譯文: 認真研讀圣賢書,如敬重父母般敬重師長;知書達理不要張狂,謙遜友善和睦鄰里。 感悟: 《禮記》中講:“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 老師,承載著知識與品德傳承的重任,是人生的指路明燈。 生而為人,既要讀書進業,增長見識,也要尊師重道,修養德行。 因為,努力讀書的真諦,是為了明理知禮,而不僅是為了功名利祿。 哪怕書讀得再多,身份地位再高,也要謙卑自持,以禮待人,無論親友或鄰里。 學識過人,品行過關,教養出眾,才是行走世間無往不利的通行證,帶領家族更上一層樓。 ![]() 03 敬長與懷幼,憐恤孤寡貧; 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 譯文: 尊敬長輩關愛幼小,憐憫孤寡體恤貧民;謙卑恭敬廉明自持,為人處世戒驕戒躁。 感悟: 《孟子》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重長者,關懷幼兒,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對社會上孤寡貧困的弱者,亦要不吝惜給予關愛與幫扶。 善人者,人亦善之,善意流轉間,溫暖才會惠及自己和家人。 同時,要守住內心的底線,廉明自律,守住謙卑的姿態,戒驕戒躁。 貪則多失,躁則多敗,內心欲望太多,把自己看得太重,皆為取禍之道。 當家庭成員心懷仁愛、心存敬畏時,方能廣結善緣,遠離禍患,行穩以致遠。 ![]() 04 字紙莫亂廢,須報五谷恩; 作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 譯文: 不隨意廢棄寫過字的紙張,報答五谷給予我們的恩情;做事順應天理,博愛萬物生靈。 感悟: 諺語有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珍惜字紙,是對知識的敬重;珍惜五谷,是對自然的感恩。 惜物,就是惜福,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有深厚福澤臨門。 行事,亦要遵循自然規律與道德準則,愛護生靈,尊重生命。 千萬不可肆意妄為,不可違背天理,圖一時痛快,踐踏花草,虐殺生命。 天地之大德曰生,一草一木皆有生生之意,與萬物和諧共生,家族亦可源遠流長。 ![]() 05 處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 兒孫堅心守,成家種善根。 譯文: 處世要踐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修身應謹遵祖輩先人教誨;兒孫要以家訓為戒,種下善因,才能發揚祖業,有所作為。 感悟: 《易經》中講:“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道德傳家,方可十代以上,行善修德,是興家傳家的不二法門。 范仲淹設立義莊,周濟族人,恩義廣施,也印證了“德澤后世”。 反之,作惡多端,德行有失,再興旺的家族都必然會日漸走向衰敗。 后輩的子孫,在享受祖宗的遺澤時,更要謹記先人的教誨。 家訓不可忘,家規不可違,即使是一言一行,都不可辱沒家聲。 長此以往,善念植根于血脈,德行烙印于精神。 不僅能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向上向好,更能代代傳承,蔭庇子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