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次洗澡的時候,記得都是吃過晚飯后。如果沒有吃飯就去洗澡,老媽就會說,先吃了飯之后再去洗澡。當時候,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只知道父母是這么要求的。最近,看到這樣一句農村俗語:“餓不洗澡,飽不剃頭”,才知道父母的深意。“餓不洗澡”:從字面意思上來說,就是指一個人肚子饑餓空腹的時候,就不要洗澡了。一、古代由于生產力低下,北方許多村民家庭的經濟能力差,甚至連溫飽都難解決。如果在自己家里燒開水洗澡,那么村民也是需要花費不少的錢財,于是,為了省錢,就會過一段時間到公共的澡堂子里去洗澡。可是,在澡堂里卻發生一件怪事,有些人卻莫名其妙的眩暈,甚至會摔倒。后經官府調查,所有出現眩暈甚至是暈倒的人,都是餓著肚子去洗澡泡澡的。 這些人起初好好的,可泡了一會要起身的時候,就會出現眩暈,心跳加速,冒虛汗等情況,如果此時身邊沒有什么抓手,就容易摔倒。 官府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就編了一句俗語叫“餓了不洗澡”。 二、饑餓時人體血糖水平較低,血液循環集中于內臟維持基礎代謝。此時洗澡(尤其是熱水澡)會加速體表血液循環,導致大腦和心臟供血不足,可能引發頭暈、乏力、心慌甚至暈厥。三、古代洗浴條件差(如無暖氣、熱水供應不穩定),饑餓時洗澡更易受涼。“飽不剃頭”:從字面意思上來說,就是一個人吃飽喝足后,就不要去剃頭。一、那年代,剃頭工具簡陋(如刀片鋒利度不足),吃飽后人體血液集中于胃腸消化,頭部供血相對減少,若剃頭時意外劃傷皮膚,可能因局部凝血功能減弱而出血難止。二、民間有“飽”與“暴”(暴力、災禍)的諧音聯想,認為飽食后剃頭可能招致不吉;亦有說法認為剃頭時低頭壓迫飽腹,易引發胃腸不適。總而言之,通過這句農村俗語,我們可以得知:吃飽后去洗澡對身心健康更好,而吃飽后去剃頭則要注意了。這句俗語到了我們現代社會,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剃頭發也都是電動的剃發工具,不存在受傷的風險,因此,飽不剃頭到了我們現代社會已經不太適合了。我們后人在對待老祖宗的這句俗語時,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只有這樣,這些俗語為我們后人所用,我們后人的生活才會更加幸福美滿!作者 | 鴻雁深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