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蘭亭修禊,酒酣之際信筆寫下這一“神作”,后來傳到了智永手中,智永用20多年學透其中筆法,并在臨終前將它交給弟子辯才。蕭翼用計將此作賺到手,進獻太宗李世民。李世民視其為至寶,死后陪葬昭陵,至今埋于地下。 ![]() 但是,這一故事并不見于正史記載,而且東晉至唐代典籍中收錄的《蘭亭序》原文存在內容和字數上的不同,顯然經過了后人的篡改。而且蕭翼的祖先梁武帝蕭衍廣收王羲之真跡,但他并沒有提到過《蘭亭序》。南宋姜夔便說:“然考梁武收右軍帖二百七十余軸,當時惟言《黃庭》《樂毅》《告誓》,何為不及《蘭亭》?” ![]() 除此之外,《昭明文選》《淳化閣帖》不收錄《蘭亭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作的真偽問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南京地區出土了東晉時期的王謝墓志,進一步用實證說明了王羲之生活的年代,很可能并沒有那么成熟妍美的行書。 ![]() 郭沫若在《由王謝墓志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一文中指出,所謂的“神龍本”“定武本”《蘭亭序》,它們的母本可能就是偽作。真正的《蘭亭序》應當是以含有隸意的草書寫成,風格類似于《十七帖》,而作偽者正是智永。郭沫若表示:“我樂于肯定《蘭亭序》文章和墨跡就是智永所依托, 智永是陳代永欣寺僧,系王氏后裔,能文善書。” ![]() 可惜的是,酷愛《蘭亭序》的唐太宗直到駕崩都沒能一睹此作原貌。北京故宮至今珍藏著智永所寫的《草書蘭亭序》,此作再現了真實的魏晉筆法,它可能才是正版的《蘭亭序》。智永草書為諸體之冠,張懷瓘點評:“(智永)半得右軍之肉,兼能諸體,于草最優”。 ![]() 這部作品用筆自然細膩,使轉靈活,筆畫圓勁爽利,筆筆中鋒,行筆似錐畫沙,轉折處則如“折釵股”,起收筆有幾分隸意,勾挑、捺腳則保留章草筆意。結字疏朗欹側,俯仰生姿,氣韻高古,中正平和之氣充盈紙面。 ![]() 智永原稿墨跡已不存,但這部刻本筆畫精微工致、細膩真實,先后被宋濂、黃掌綸、程瑤田、張伯英等人珍藏。張伯英曾出售此作,并寫跋文道“愿得此者,念昔人采集之艱,加以護惜,勿貪拆售之利而致星散如理宗之百十七卷徒存目錄已也”。收藏家容庚將其買下并精心裝裱,于1962年捐贈給北京故宮。 ![]() 《草書蘭亭序》蘊含著魏晉正統的草法,比唐摹本更為真實細膩,將它臨摹通透,我們的草書水平將有質的飛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