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入選燕趙秀林文學人才工程,出版了一部小說集《在海塭堡的另一種人生》,希望我寫篇評論。認識四四十多年了,當初是時任邢臺文聯主席賈興安推薦給我的,說是咱們邢臺的80后作家,你關注一下。言語間興安兄眼睛里亮亮的,充滿了對青年作家的關愛與期許。那個時候四四的小說創作還處于剛剛起步,有些青澀。但是四四的可貴之處在于她有一顆倔強的心,認準的事就要一條道走到黑。功不枉使,地不虧人,經過十多年的執著摸索,她終于沒有辜負老一輩作家的期望,在創作上取得了可喜的進步。 四四小說值得關注的地方主要表現在對詩意生活的執著與渴念。她小說中的人物大都處于生活的底層,現實的拮據觸目可見。但是,他們的精神并沒有被生活的困窘所徹底摧折,反而激發出一種更強大的內驅力,頑強地葆有著對于生活詩意的向往與追求。“初夏的一個下午,我坐在廉價布藝沙發的單人座上閱讀巴別爾的《吉·德·莫泊桑》。”(《閱讀〈吉·德·莫泊桑〉的下午》)你或許會覺得這樣一個場景顯得有些做作,但它卻真切地呈現了小說女主“我”不甘于平庸的日常生活,而執拗于掙脫束縛、放飛自我的精神渴念。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會有屬于自己的精神渴念。這是一個人超越自我、抵達理想目標的重要動力。當然超越自我的道路荊棘重重,很多人在一次又一次的觸底之后,會陸續選擇與生活握手言和。甚至可以說,人生終究就是一種有限的存在,與生活和解是每個人遲早要面對的事情。但是,詩和遠方如漫漫長夜里的一盞明燈,對它的追求能夠堅持得再長久些,還是值得期待的。讀著四四小說中的故事,既為其人物南轅北轍的窘況感到揪心,又希望他們都能有朝一日實現心中渺茫的夢想。 其次是對于善念的突出強調。生活中再弱小的人都有比他更弱小者存在。對于弱者的同情與愛是一種美好的品質,值得人們珍視與堅守。它會讓弱小的生命感到溫暖,會讓這個世界值得停留。小說《 狗油,狗油》里,鄉下的老爺爺和老奶奶年老體弱,孤獨無靠,本是兩位令人同情的人物。但是他們深愛的孫子患上一種頑疾,久治不愈,讓他們寢食難安。“當黑暗壓向大地的時候,從那所依山而建的舊石頭房子里傳出一聲接一聲的嘆息,這嘆息沉悶、綿長而又滲透著淡淡的絕望。盡管它們穿不透這渺無邊際的黑暗,也不能博得花草樹木們一丁點兒的同情,但它們總是準時而又頑固地響起。”病急亂投醫,為了挽救孫子的生命,他們決定喂養一只狗,等它長肥后用來煉制救命的仙藥——狗油。在喂養的過程中,他們卻很真切地意識到狗也是一條鮮活的生命。這使得他們左右為難,一再想下手卻又不忍下手。兩位老人清苦的生活狀況與他們愛惜弱小生靈的善良形成強烈映照,更加彰顯了善念的價值與意義。 四四的小說集很好地展現了她多年努力所取得的成績,也說明著她今后需要更進一步努力的方向。唐代禪師青原行思說過,參禪有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小說藝術的修煉也要經歷類似的三個階段。四四的小說可以說已經走過了“看山是山”的懵懂階段,進入到“看山不是山”的漸悟階段。她能夠有意識地透過生活的表層現象,去探尋其深層涌動的暗流、閃爍的人性光斑,進而用文學形象去演繹自己對世界的感受與理解。這是可喜的一步。能夠做到這一步,與四四堅持從生活出發,從內心出發,努力學習前人的藝術經驗,都是分不開的。希望四四今后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繼續向生活學習,向大師學習,向生活和藝術更深處掘進,爭取擺脫對前輩大師的簡單模仿,尋找屬于自己的今天的思想智慧和藝術表達,爭取早日進入到“看山還是山”的文學了悟階段,寫出更好的小說佳作。(司敬雪) 刊于河北日報2025年3月14日,刊發時有刪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