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許多人質疑學習歷史的價值,認為它不過是背誦年號、人名和事件的無用知識。 然而,臺灣大學教授呂世浩的觀點卻顛覆了這一認知。 他認為,歷史并非塵封的舊紙堆,而是磨礪智慧的磨刀石。 ![]() ![]() 呂世浩指出,歷史教育的困局在于我們并未以 “有用” 的方式學習歷史。 ![]() 歷史不僅是記憶,更是思辨的源泉。通過分析古人的抉擇,我們可以鍛煉自己的智慧。 ![]() 例如,李斯的職場教訓、張良的博弈智慧、秦始皇的人性黑洞,都是歷史給予我們的寶貴啟示。 ![]() 歷史學的三大功用: 啟發智慧:歷史是磨刀石,用古人的智慧磨礪自己的智慧。 審時度勢:歷史培養我們洞徹事物發展脈絡的能力,是領袖必備的教育。 感動人心:歷史揭示人性與良知,只有了解人性,才能改變世界。 ![]() 呂世浩的新書《<史記>可以這樣讀》通過逐字逐句的文本分析,帶領讀者重回歷史現場,抵達人性幽微。 ![]() 他不僅教讀者如何閱讀中國史書,還示范了如何從歷史中汲取智慧。 例如,他推翻課本對 “唧唧復唧唧” 的解釋,考證其為嘆息聲而非織布聲;他從史料中挖掘秦始皇的孤獨,揭示權力巔峰者的警示燈。 ![]() 現代教育往往注重工匠式培養,忽視了人文教育的本質。 歷史教育被簡化為短期、大量的記憶,導致年輕人對歷史失去興趣,不知其作用何在。 ![]() 呂世浩提倡的思辨式學習,強調在古人面臨抉擇時,讀者應暫停閱讀,思考自己的決定,再與古人的選擇進行比較。這種方法不僅增長歷史知識,還提高處世智慧。 歷史學的實用性在于教導人們如何從前人的案例中分析成功與失敗的道理。 太史公所言 “原始察終,見盛觀衰” 正是此意。 ![]() 讀書最重要的是將書中的道理與自己的生命歷程相互印證,運用前人的智慧,讓古人的智慧為己所用。 ![]() 呂世浩的《史記》課程和書籍,不僅是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更是啟發大眾乃至管理階層思辨能力的工具。 ![]() 他通過問題導向的陳述,帶領讀者深入歷史,培養明辨是非與撥亂反正的能力。歷史學的真正價值在于啟發智慧、審時度勢和感動人心。 在巨變時代,歷史學為我們提供了洞徹事物發展脈絡的能力,幫助我們走向光明。 ![]() 呂世浩的著作和課程,正是這一理念的實踐。通過歷史,我們不僅能了解過去,更能開創一個比過去更加美好的新時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