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在當今社會,一味固執己見,往往不是什么明智之舉。 如往常一般,準備去朋友的工作室一趟,所搭乘的電梯在中間樓層緩緩停下。 電梯門開啟后,有兩位女士走了進來,其中一位皺著眉頭,顯然正被某個問題所困擾。 按下電梯按鈕后,她繼續與同伴討論著之前中斷的話題。 原來,家中的長輩退休后始終閑不住,總想找些事情來做以充實自己。 不知從何處聽來的消息,長輩非要用養老金投資某款理財產品,即便大家勸了半天,都不為所動。 另一位女士嘆息道,像這樣的情況,恐怕只有真正經歷一次失敗,才能真正醒悟過來。 類似的情況,在茶圈中也屢見不鮮,紫砂壺的實用性不如蓋碗,這樣的事實本就是大眾公認。 但每次在文章中提到與紫砂壺相關的話題,必然有人提出反駁: “按照你的說法,紫砂壺好像什么茶都泡不了,偏見也太大了!” 誠然,材質特殊的紫砂壺,在沖泡某些特定茶葉時,確實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妙用。 但不可否認的是,絕大多數時候,蓋碗以便捷、省心的特點,成為了更多茶友的首選。 用紫砂壺泡茶,其中隱藏著哪些問題?當下立刻為大家細細道來。 《2》 用紫砂壺泡大多數茶,香氣弱還容易串味。 沖泡包括熟普在內的黑茶,紫砂壺會更常見一些,原因在于茶葉的特殊性。 特定的溫度與濕度條件下,將茶青渥堆并重度發酵,靠微生物和菌群的作用,才得以轉化出敦厚的口感。 后續經過長期存放,茶葉不斷與空氣中的氧氣和水分接觸并發生反應,生出了新的物質。 在這期間,有部分熟普會沾染上雜味和陳味,容易影響整體的品飲體驗。 而紫砂壺內外均未施釉,擁有雙氣孔結構,恰好能起到改善和提升茶湯口感的作用。 隱藏在壺體內部的小氣孔,在沸水的不斷沖刷下會逐漸擴大,并具備強大的吸附能力。 它們就像是茶葉的“過濾器”,能夠有效地去除熟普中的雜味,使茶湯的口感更加順滑和純凈。 可說到根本,紫砂壺的吸附優勢并非對所有茶葉都適用。 以福建產出的福鼎白茶、桐木關紅茶、武夷巖茶為例,不經歷渥堆的制作步驟,儲存時也保持密封和干燥。 茶葉的茶香純粹而自然,原本就不應出現任何怪異的氣味。 如果用紫砂壺進行沖泡,不僅原有的清鮮氣息會被吸附,滋味層次也會被嚴重削弱。 泡出的茶湯幾乎感受不到落水香的存在,口感平平無奇,很難留下深刻的記憶點。 此外,這些小氣孔除了吸收,還會在下次使用釋放出之前儲存的氣息,造成一場無端的破壞。 同一品類但不同年份的茶葉,在香氣和口感上依舊有差異。 用同一把紫砂壺進行沖泡,氣息相互混雜,茶湯仍然會串味,無法展現出好茶的精髓。 《3》 紫砂壺出水慢,茶葉長時間浸泡,苦澀感更明顯。 和瓷器茶具有所不同,紫砂壺在購買回家之后,還需要經歷開壺、養壺的環節,流程全部結束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即便如此,受器型影響,紫砂壺的泡茶效果也不如蓋碗出色。 用紫砂壺泡茶,投茶注水后合上蓋子,茶湯從壺嘴細細流出,形成一道悠長的水柱。 隨著壺內茶湯不斷減少,茶壺的傾斜角度逐漸加大,茶葉受到重力影響,很容易堵住出水口。 茶湯的流出變得斷斷續續,無論嘗試多少次,總會有部分茶湯滯留在壺內,無法完全瀝干。 此時也只能無可奈何地放下紫砂壺,將公道杯中的茶湯倒入品茗杯中品嘗。 嘗過一口卻發現,明明是一樣的茶水比,此時的茶湯濃度明顯高于蓋碗沖泡,帶有明顯的苦澀味。 正是因為茶與水在壺內長時間接觸,導致茶味物質過量析出。 其中,茶多酚和咖啡堿等物質釋放速度較快,含量進一步提高,從而改變了茶湯的口感。 而茶壺內部未瀝干的茶湯,在不知不覺間持續榨取著內含物質,濃度極高。 后續的每一沖,這部分濃縮的存在持續發揮著作用,即便不斷稀釋,苦澀的滋味仍然難以消散。 茶味物質的不斷釋放,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 本應循序漸進體現的滋味口感,如今擠在前幾沖迅速釋放,導致后續無法供給足夠的茶味物質,耐泡度大大縮減。 這樣一來,原本應該香清甘活的茶湯,在紫砂壺的沖泡下變得乏味苦澀,更是一場莫大的損失。 《4》 日常泡茶選蓋碗,適用范圍廣,操作方便。 剛開始學泡茶,不少茶友陷入了一個共同的認知誤區,認為蓋碗泡茶容易燙手,用茶壺更加方便。 但實際上,如果能掌握蓋碗的正確用法,相信絕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蓋碗泡茶法。 首先,從投茶的便捷性來看,蓋碗的碗口直徑比茶壺的壺口大。 即便是粗枝大葉的散茶秋壽眉,也能完美容納其中,不易在投茶過程中造成折損。 其次,瓷質蓋碗手感溫潤,表面光滑細膩,不具備任何的吸附性。 使得它能夠完美適配六大茶類中的任何一款,而不影響到茶葉原本的風味。 再者,蓋碗在合蓋后,內部形成了一個完全密封的空間。 高溫能夠充分激發出茶葉的香氣,如果存在異味也無處可逃。 燙壺溫杯后聞干茶香,茶湯倒出后聞蓋香和葉底香,還能有效檢驗茶葉的品質優劣。 當然,對于大家普遍關心的燙手問題,除了需要多加練習、熟練掌握技巧之外,選擇一款器型合理的蓋碗也至關重要。 一款順手的蓋碗,其碗沿應向外伸展,重量輕盈且容量適中。 注水結束后調整好開口大小,手指僅與隔熱的碗沿區域和蓋鈕接觸,茶湯便能以瀑布式快速倒出,大大降低了燙手的風險。 以這樣的方式泡茶,茶與水的接觸時間得以精準控制,茶葉內質的析出量保持在合理范圍內,準確還原茶葉的本真風味。 《5》 名貴的紫砂壺,雖然對黑茶能發揮一定的吸附和改善效果。 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它更適合作為一件珍貴的收藏品。 平時如果沒有細心養護、不小心磕碰,就容易裂開受損,難免讓人心疼。 從各方面來看,用蓋碗泡茶,才是既實用又不易出錯的選擇。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