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賀義演(1939-1948年部分義演) 1942年:亂點鴛鴦 1943年:滬上對壘 1944年:狗名狗姓 1945年:同居前后 1948年: 1949年: 待續 1947年8月是杜月笙的六十壽辰,借這個機會舉辦了十場義演,所有收入,除去必要開銷外,全部捐獻給兩廣及各地的水災。這次義演雖比不上杜祠建成時的南北名伶大會串,但也是聲勢浩大的南北名伶大聚會。 ![]() 南北名伶與海上聞人合影(左起) 第一排:錢新之、金廷蓀、杜月笙、梅蘭芳、馬連良、譚小培 第二排:孫蘭亭、李少春、葉盛蘭、顏嘉棠、萬子和 第三排:葉盛長、郭效青、譚富英、周信芳、馬致中 第四排:林樹森、馬富祿、筱翠花、袁世海、閻世善、葉盛章 第五排:姚玉芙、裘盛戎 參加杜壽義演的演員在8月20日開始就陸續啟程赴滬,馬連良、葉盛章、李少春、葉盛蘭、筱翠花、李慕良等人于8月24日下午三時到滬,被安排到金門飯店住宿。馬連良住在708房間,715-718房間分別是李慕良、袁世海、葉盛章和葉盛蘭、李少春 。 因為參加的演員多,所以這次義演幾易其稿,最終確定從9月3日開始,增加到十場戲。第一天的大軸戲是梅蘭芳、馬連良、譚富英、李多奎、葉盛蘭、李少春、麒麟童、袁世海的《龍鳳呈祥》。 或許是因為李少春年初敗北上海的緣故,雖然這次重回滬上是他嗓子正好的時候,但也是給他按武生安排的。李少春首先在《龍鳳呈祥》中飾演趙云,出場起霸完全按楊(小樓)派路子。這么強大的陣容,李少春也是卯上了,梅、譚、李《回荊州》的圓場博得掌聲,李少春圓場后的一段槍花亮相又博彩聲。當時對這出戲的評價是梅蘭芳穩,譚富英好,馬連良更討好,李少春賣力,麒麟童精彩,葉盛蘭稱職,李多奎平平。 各媒體還報道了這場演出中李少春差點誤場的消息。當時李少春和幾位女友在維多利吃晚飯,金廷蓀坐鎮后臺,但沒見李少春的蹤跡,都不知他的下落,恰巧有個曾跟李少春混在一起的吳某正在后臺,告知在維多利跟女人吃飯,義務戲的干事杜菊初馬上打電話催,并派孫蘭亭的車夫去接才沒誤場。 ![]() 《龍鳳呈祥》劇照(左起) 李少春飾趙云、梅蘭芳飾孫尚香 譚富英飾劉備、袁世海飾張飛 在第二天的義演中李少春參加了《翠屏山》的演出扮演后石秀。葉盛蘭的前石秀,嗓子好,腰腿功夫也不錯,吵家時幾乎全是他一個人的戲,李少春自酒店起,賣醉的舞刀甚佳,可是在殺了海和尚后,殺山略去了,與楊雄的幾句對白后就接了《時遷偷雞》。這場戲的總評是葉盛蘭最佳,筱翠花未能盡展其才,李少春稱職。 第三天的安排跟第一天同,還是《龍鳳呈祥》,依然都卯上了,各角出場時,臺下捧的最熱烈的是梅蘭芳、麒麟童和譚富英(第一日是梅蘭芳、馬連良),其次是馬連良與李多奎,再次是李少春、葉盛蘭、袁世海。 第四天與第二天同,李少春的后石秀舞刀不如第二日,顯得更草率,不過還算是賣力氣,結束時的幾下還是討到了彩聲。《翠屏山》的演出時間比上次還快,殺海和尚只是一表而過,跟第二天比更是大打折扣。還是沒有殺山,臺下觀眾有點騷動,都在疑問筱翠花不能演殺山了嗎?這是美中不足的。 ![]() 《翠屏山》 李少春飾石秀 第五和第六天是孟小冬登場,沒有李少春什么事,就不多敘了。第七天的大軸戲是《群借華》,李少春扮演趙云。此戲在營業戲上,當然不會這么分配,馬連良、李少春二人能在上海碰到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很難得。在這出戲里,李少春的趙云戲份少,不過還是很賣力的。 第八天大軸是《龍鳳呈祥》,這個戲在這次義演中貼了三次,因為第八天是四寺戲,即《金山寺》《祥梅寺》《能仁寺》,所以《龍鳳呈祥》改稱《甘露寺》了。同時這也是李少春第四次扮演趙云,起霸就得了幾個彩。 第九和第十天都是《四郎探母》,這個戲的編排上,是把唱工最重的地方給了譚富英,壓臺與唱工較輕的給了馬連良,做工的給了麒麟童,剩下的給了李少春,正好此時李少春的嗓子拔高還有把握,所以坐宮就派他了。 李少春的出場就是碰頭好,引子因嗓子高亢又有彩,王少卿的胡琴不等“楊延輝坐宮院”唱出就先得了彩,這一大段中李少春在前兩句連得兩彩聲,實在是夠賣力氣了。這里說明一下,普通的四郎一人到底,決不能這么唱,因為四郎在后面還有大段唱工,一定要留些力氣到后面,所以平時的營業戲上,坐宮的這大段唱是聽不到彩聲的。李少春在這段的最后一句用運腔,又得了一個滿堂彩。夫妻對唱一段,梅蘭芳甚佳,彩聲都集中在梅蘭芳了,李少春的嘎調自然是有彩。該日四個老生依序為譚富英、李少春、馬連良、麒麟童。 ![]() 《四郎探母》(左起) 梅蘭芳飾鐵鏡公主 李少春飾楊四郎 最后一場探母,李少春上場仍有一陣掌聲,但引子并沒念出精彩,定場詩和大段念白也是平平而過,哭頭中“人也”二字拉的太長,又刺耳,臺下幾乎是倒好,后面的“楊延輝”一段不及前日,無精彩可言,沒有得到彩聲。該日李少春的四郎不及前晚,第十天依次為譚富英、馬連良、李少春、麒麟童。 當時報刊對杜壽中四個楊四郎也做了對比,總體來說,李少春干凈見長,但他的嗓音清亮,無蒼老之韻,更缺濃厚之音,有些武生氣息,缺少雍容華貴的駙馬氣派。唱做都還不錯,唱猜心事時,推椅的神情,刻畫入微。 麒麟童精神飽滿,摩拳擦掌,以沙啞聲唱出“淚汪汪哭出雁門關”悲切凄涼,吊毛跪率;譚富英一曲輕歌,寬亮渾厚,清而不濁,歷歷可動;馬連良猶不失圓潤柔媚,嗓子較以前漸佳,聽來舒服,尤其散板和快板,非常有味。 這次演出當時杜月笙的大公子錄了一些影像,且十場都由電臺轉播,并留有錄音資料,可惜目前能見到的只有《四郎探母》音配像(以9月11日的錄音配像)和孟小冬兩天演出的《搜孤救孤》錄音資料。 ![]() 《搜孤救孤》(左起) 裘盛戎飾屠岸賈 趙培鑫飾公孫杵臼 孟小冬飾程嬰 杜壽義演后,很多京角都留在上海繼續演營業戲,在滬的京角大致分為三流,第一流要算梅蘭芳、馬連良、楊寶森、筱翠花這幾位了,第二流是葉盛章、葉盛蘭、李少春、王泉奎等人,第三流就是袁世海、葉盛長等人了,所以上海戲并不好唱。 在杜壽義演臨近尾聲時,中國戲院在馬富祿的幫助下約妥了筱翠花等人,本來還要約請蓋叫天,因蓋叫天不肯唱倒二戲,戲館方面怕排戲難,就猶豫不決。袁世海主動跟孫蘭亭聯絡,推薦了李少春,孫蘭亭便敲定了用李少春頂蓋叫天。 李少春加入中國以后,孫蘭亭覺得號召力還不夠,于是又由馬富祿談妥了葉盛蘭,同時在已加入的演員中嚴格篩選,打出了十塊頭牌的招牌。 所謂十大頭牌就是筱翠花、李少春、葉盛蘭、葉盛章、袁世海、張麗君、閻世善、魏蓮芳、葉盛長、馬富祿這十位。說是十大頭牌,其實只有三塊半,筱翠花、李少春、葉盛蘭是三塊,葉盛章是半塊。因為葉盛章的本工單挑戲唱不了大軸,只有合作《翠屏山》時,他的《時遷偷雞》就成為了大軸,所以稱為半塊頭牌。 十大頭牌,熱鬧倒是熱鬧,但中國這一局,無論如何都是戲碼不好排。筱翠花的資格比較老,也是花旦的翹楚,李少春在上海很有號召力,葉盛蘭在上海的勢頭也很旺,豈能屈服于筱翠花、李少春之下呢?于是在沒開演前,就開始了爭大軸的鬧劇。 孫蘭亭該如何處理這種局面,幾位角兒是否能友好的合作呢,請繼續關注下期的更新。 請掃描二維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