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常有這樣的困惑:明明吃得少、動得多,體重卻居高不下,甚至“喝涼水都長肉”。在中醫看來,這類肥胖的根源往往在于脾虛濕盛。脾臟作為“后天之本”,一旦功能失調,體內代謝廢物無法正常排出,脂肪便會悄悄堆積。 ![]() 脾虛為什么會成為“脂肪倉庫”? 《黃帝內經》提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主運化,負責將飲食轉化為氣血精微,并代謝水濕。當脾虛失職時,會出現以下問題: 1. 水濕內停:脾虛無法運化水液,濕氣聚集成痰濁,形成“痰濕體質”,表現為虛胖浮腫、肌肉松軟。 2. 氣血生化不足:營養無法有效吸收,身體轉而囤積脂肪“自救”,導致“營養不良性肥胖”。 ![]() 3. 代謝動力不足:脾陽虛弱者,身體如同小火爐缺柴,燃燒脂肪能力下降,尤以腰腹、大腿脂肪堆積明顯。 典型癥狀: 舌體胖大齒痕、大便黏膩、食欲差但易腹脹、四肢沉重、減肥易反彈。 中醫調理脾虛肥胖常參考以下三大法則 1. 經典方劑:健脾化濕,恢復代謝 四君子湯加減(基礎健脾方) ![]() 組成: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 適用:單純脾虛氣弱,伴乏力、消化不良者。 加減:痰濕重加陳皮、半夏;腹脹加木香、砂仁。 參苓白術散(健脾祛濕經典方) 組成:蓮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 適用:脾虛濕盛,大便溏稀、舌苔厚膩者。 ![]() 防己黃芪湯(針對水腫型肥胖) 組成:防己、黃芪、白術、生姜 適用:下半身浮腫明顯,一動就出汗的虛胖人群。 注意:需經中醫師辨證后調整劑量,療程一般2-3個月。 2. 食療方案:藥食同源,溫和調理 早餐:山藥小米粥(健脾)+醋泡生姜3片(升發脾陽) 茶飲:荷葉6g+陳皮5g+炒薏米10g,煮水代茶(祛濕消脂) 禁忌:生冷瓜果、肥甘厚膩、過度節食(損傷脾陽)。 ![]() 3. 外治配合:疏通經絡,加速代謝 穴位按摩:每日按揉足三里(健脾)、陰陵泉(祛濕)、帶脈穴(瘦腰)各3分鐘。 艾灸療法:隔姜灸中脘穴、神闕穴,每周3次,提升脾胃陽氣。 運動建議:八段錦、快走40分鐘/日(微汗為度)。 ![]() 張女士,32歲,身高160cm,體重68kg。嘗試過節食、代餐減肥,體重反復反彈。 主要癥狀如下: 飯后腹脹,大便粘馬桶; 晨起面部浮腫,下午小腿腫脹; 舌淡胖、苔白膩,脈濡弱。 辨證為:脾虛濕阻型肥胖 ![]() 調理方案: 1. 內服方劑:參苓白術散加減(黨參、茯苓、炒白術、山藥、砂仁等),連續服用8周。 2. 飲食調整:用糙米替代白米飯,增加冬瓜、鯽魚等利濕食材。 3. 外治法:每周艾灸足三里2次,配合每日拍打脾經(從三陰交向血海穴方向)。 ![]() 效果反饋: 第4周:體重下降3kg,腹脹減輕,大便成形;第8周:體重穩定在61kg,腰圍減少8cm,浮腫消失;半年后隨訪:未反彈,月經周期規律,精力明顯提升。 要提醒大家的是,關于脾虛肥胖有幾個認知誤區,千萬不要踩坑! 1. 盲目“祛濕”不可取:過度使用紅豆薏米等寒涼食材,可能加重脾虛。 ![]() 2. 切忌急速減肥:脾虛者氣血本弱,劇烈運動或過度節食會導致代謝進一步紊亂。 3. 季節調理重點:春夏養陽,宜多曬太陽、適度運動;秋冬可增加黃芪、黨參等溫補食材。 陳主任有話說:中醫減肥并非簡單“掉秤”,而是通過恢復脾的運化功能,讓人體回歸平衡狀態。當脾胃強健、濕濁得化,不僅體重自然下降,更能收獲紅潤氣色與充沛精力。記住:調理脾胃,才是告別“易胖體質”的根本之道。 (注:文中方劑需在執業中醫師指導下使用,個體體質差異可能導致效果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