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歷史已經無數次驗證了一個道理,戰爭絕對不是人越多贏得概率就越大,反而會因為戰局不利導致更大的慘敗。隋朝東征遼東就是因為動用了舉國之兵,加上隋煬帝親征極大制約了前線將士的發揮,最終導致慘敗,從而進一步影響了后方的政局。所以,隋軍征遼慘敗不是實力的問題,而是戰略的問題。 首先,對于煬帝征遼我們必須得明白一個事實,這不是楊廣的好大喜功,而是隋朝的既有意志,是隋文帝時代就定下的軍事戰略,用裴矩的話來說就是“先帝欲征之久矣”。而且,開皇十八年(598)二月的時候,文帝就曾派漢王楊諒率領三十萬大軍伐遼,只是因為碰上極端氣候造成將士大量傷亡所以才不得不退軍而已。 當煬帝即位并搞定四夷之后,東征高句麗自然就成為大隋君臣的下一個目標,而隋朝當時的國力也允許其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史書對此的記載是:“國家殷盛,朝野皆以高麗為事。” 可見,征遼是大隋君臣的共同意志,而不是煬帝一意孤行。既然這是大隋君臣的共同意志,那決策層面就不存在問題,隋朝只需解決如何打的戰術問題就行。對此,煬帝給出的答案是,御駕親征,動員舉國之兵,以泰山壓卵之勢威逼高句麗投降。 也就是說,煬帝征遼更多是造勢,以強大的實力威逼高句麗投降。至于煬帝為何如此自信則是因為,他在北巡突厥時啟民可汗在面對大隋強大的實力時是戰戰兢兢、誠惶誠恐,煬帝覺得將對突厥的辦法完全可以復制到對遼戰略上。 只是,煬帝不知道的是,高句麗雖然在實力層面和大隋不能比,但其也根本不懼隋朝,因為,文帝時代征遼失敗已經證明了隋朝東征存在一定的技術困難,再加上煬帝親征吐谷渾并沒有達到滅掉其國的目的,所以高句麗堅信,大隋不足為懼。 更重要的是,高句麗自隋滅南陳之后就一直積極在做準備工作,有充分的準備。還有,高句麗一直在學習南朝的守城技術、戰術,對于守城相當有經驗。所以,他們就完全可以憑借遼水的天然防線和遼東城的堅城抵擋隋軍。 對于高句麗來說,守城戰并不是持久戰,因為,隋軍東征存在嚴重的季節限制:遼東每年的六七月為雨季,從八九月到次年的二三月則為冰凍期,隋朝只能緊抓四五月以最快的速度解決戰事。因此,高句麗只需堅守城池兩三個月隋軍就會不戰自潰。 同時,高句麗還可以北連靺鞨、契丹,南結百濟,以牽制隋軍。 正是因為有諸多優勢加持,所以高句麗在面對隋煬帝讓其來朝的威脅時就并沒有當回事,而是積極在為戰爭做準備。 既然煬帝是想通過軍事威懾達到降服高句麗的目的,而高句麗則是堅決抵抗的態度,這場戰爭的結局事實上就已經注定。 大業七年(611)二月十九日,煬帝自江都北上涿郡,正式開啟了征遼之戰。由于煬帝是想采用軍事威懾不戰而屈人之兵,所以,此次東征幾乎就動用了舉國之兵,詔天下兵,無論遠近,全部在涿郡集合,同時發江淮以南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南排镩手三萬人。 說實話,解決遼東問題隋朝根本就不用動舉國之兵,因為,遼東和大隋根本就不是一個體量,用煬帝的話來說就是,高麗最多就是大隋的一個郡。所以,煬帝只需派部分軍隊出征就行,如此后勤壓力也輕。再說,大隋歷次對外用兵都是派將出征,基本都取得了不錯的戰績。 但煬帝為了耀兵遼東,還是堅持動用舉國之兵。 既然是調動舉國之兵,所以煬帝就堅持親征,因為,大隋的江山是欺負人家北周孤兒寡母得到的,煬帝必須親自掌控軍隊才能放心。 但是呢,不管是動用舉國之兵還是皇帝親征都存在致命問題:動用舉國之兵不僅后勤壓力極大,且一旦失敗就是大的潰敗,會直接影響后方政治;皇帝親征,不僅會極大掣肘前方將士的發揮,且一旦戰敗會極大削弱皇權的威望。 這一點,在戰爭之前,合水令庾質就已經對煬帝講得非常清楚:“戰而未克,懼損威靈,若車駕留此,命猛將勁卒,指授方略,倍道兼行,出其不意,克之必矣。時機在速,緩則無功。” 庾質將后果給煬帝講得非常清楚,一旦戰敗,必然會影響他控馭大隋天下的威望。若是堅持親征,就要大膽放權諸將,保證諸將以最快的速度對高句麗發動閃擊戰,如此才能解決遼東問題。 也就是說,速戰速決才是隋軍征遼的最正確打法。如此,才能避免隋軍受季節、氣候的制約。 面對庾質的建議,煬帝的反應卻是——“帝不悅”。還是堅持自己的那一套。 大業七年(611)冬,煬帝于薊城南北郊對隋軍進行編組,共編成左右二十四軍,再加上御營的左右六軍,共三十軍,合計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號稱兩百萬。 ![]() 隋煬帝動用了舉國之兵 圖源/劇照 可見,煬帝是想再次復制其對突厥的做法,耀兵遼東,逼對方臣服大隋。 也就是說,煬帝根本就不是去打仗,而是抱著受降的心態去的,這從他給每軍設置受降使者一人,讓其承詔撫慰、充任戰時監軍的角色,且不受大將軍的節制就能看出來。 同時,煬帝還下令:“凡軍事進止,皆須奏聞待報,毋得專擅。” 煬帝要保證自己對戰局的統一指揮。 但是吧,煬帝雖然極其有才,但軍事根本就不是其強項,這從他親征吐谷渾并沒有達到滅掉其國的目的就能看出來。此次征遼,他還想親自指揮,這只會極大的影響隋軍進軍、作戰的效率。 煬帝不知道的是,他安排受降使者的決策和不允許諸將擅自行動的命令將會導致隋軍的大潰敗。 此次作戰,隋軍的總體戰略為:陸軍主力各軍在攻克遼東城之后,渡過鴨綠江,與水軍協同進攻平壤城。 大業八年(612)正月初二,煬帝下詔左右二十四軍正式從薊城出發,大軍用了四十日才出發完畢。隋軍首尾相繼,鼓角相聞,旌旗亙九百六十里,出師之盛,史所罕見。 只是,隋軍此時已經犯了致命錯誤,因為動用軍隊太多,加上煬帝親征和其受降心態,導致隋軍行軍速度非常遲緩,根本就不可能實施速戰速決的打法。 所以,率領左第六軍出南蘇道的左候衛大將軍段文振就緊急向煬帝建言:“水潦方降,唯愿嚴敕諸軍,星馳速發,水陸俱進,出其不意,則平壤孤城,勢可拔也。若傾其根本,余城自克。” 為了避免隋軍陷入雨季作戰的泥淖,段文振再次向煬帝強調速戰速決的必要性,同時,他也將后果給煬帝講得非常清楚:“如不時定,脫遇秋霖,深為艱阻;兵糧既竭,強敵在前,靺鞨在后,遲疑不決,非上策也。” 對于煬帝安排的受降使者,段文振也特意叮囑煬帝,敵人狡詐,對于其口頭投降的行為千萬別信。 要知道,這是段文振的遺言,因為,他當時已經病重,在上表煬帝幾日后就病逝于軍中。 但煬帝還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三月十四日,煬帝至遼水,隋軍也集合完畢,開始展開對遼東城的進攻。高麗在野戰不利的情況下就只能固守城池。 ![]() 隋軍面對的是遼東城的堅城 圖源/網絡 可見,于實力而言,隋軍很容易就能拿下遼東城。只是,高麗人也早就摸透了煬帝的心思,于是每每總是在城破之前向隋軍請降。如此,前方就只能停止攻城,然后緊急向煬帝匯報,等前方收到煬帝的指示之后,遼東城也利用這段時間窗口加強了防備,接著和隋軍再戰。 如此反復,隋軍直到六月初的時候還沒能拿下遼東城。煬帝親征統一指揮的弊端在遼東之戰中是暴露無遺。 至于高句麗為何使用詐術則完全是為了拖延時間,等待雨季的到來,完了再反攻隋軍。而六月份正是遼東雨季到來的時間。 由此可見,氣候、堅城、詐術是高句麗對待隋軍東征的三大憑借、戰術。 無奈,煬帝只能改變戰略,命宇文述率領于仲文、荊元恒等九個軍共三十萬五千人,渡遼水越過高麗諸城,向鴨綠水西集中,協同來護兒的水軍進攻平壤城。 只是,這九軍并沒有統一的主帥,這就造成這部隋軍在前線的決策成本極大,極容易錯過機會。 果然,面對高麗大臣乙支文德打著投降的名義來探查隋軍虛實時,于仲文本來準備直接將對方拿下,但慰撫使尚書右丞劉士龍卻堅決制止,表示要接受高麗的投降,因而放文德回去。 可見,煬帝所安排的受降使者成為制約前線戰事的最大變數。而煬帝不設主帥的決策也使這部隋軍意見不一,宇文述想退軍,但于仲文卻堅持追文德。這一點,于仲文說得就很明白:“軍中之事,決在一人,今人各有心,何以勝敵?” 最終,宇文述在于仲文的裹挾下只能和諸軍一起追擊文德。 但是吧,文德通過詐降已經摸透了隋軍的虛實,知道對方嚴重缺糧,于是就故意走一走打一打,以此來進一步加劇隋軍的疲弱。 至于這部隋軍為何缺糧,一個是隋軍運輸成本本來就大,再加上煬帝臨時改變策略,所以宇文述這部隋軍的單人負重就高達三石以上,隋軍士卒為了減輕負重,就偷偷將糧食埋在途中,進而造成了面對戰爭時的缺糧問題。 等到隋軍東渡薩水距離平壤城三十里扎營之后,文德又再次詐降,表示:“若旋師者,當奉高元朝行在所。” 宇文述呢,面對隋軍疲弱后勤又無保障的現實即使在看穿對方是詐降的情況下依然默許,接著就退軍。 只是,有時候退軍的難度比用兵還大,此時的隋軍就面臨這種狀況,在渡薩水的過程中,高麗軍就突然發動攻擊,導致負責殿后的將軍辛世雄戰死。于是,隋軍大潰,不可禁止。 而高麗兵呢,則是趁機展開了對隋軍的大規模進攻。如此局面,隋軍完全是被動的。等到宇文述回到遼東城下時,隋軍幸存者只剩下了二千七百人,輜重器械損失巨萬計。 呵呵,三十多萬人就剩下了兩千多人,隋軍的損失可謂慘重。 ![]() 隋軍損失慘重 圖源/劇照 來護兒呢,在得知宇文述戰敗的情況下也引軍而還。而水軍也因為沒有等宇文述的陸軍到來就急于開戰也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在隋軍損失慘重,而遼東城不能下、雨季又到來的情況下,煬帝就只能于八月二十五日宣布班師,以王仁恭殿后,掩護隋軍。 此次東征,隋軍耗費八個月的時間損失無數卻只得到了遼東武厲戍一個小城,是絕對的慘敗。 隋軍此次戰敗果然驗證了庾質和段文振在戰前的推斷。 此次慘敗,看似是軍事問題,實際上還是煬帝決策的問題。首先就是沒有重視高句麗這個強悍對手,認為憑借軍事威懾就能降服對方,結果卻遭遇了高句麗的堅決抵抗。而其受降的心態也導致隋軍屢中高麗的詐降之計。 再就是煬帝動用太多軍隊并進行親征極大限制了隋軍的行軍速度和一線將士的發揮,導致隋軍根本不能速戰速決。 等到戰爭周期拉長之后,隋軍不僅要面對遼東的氣候問題,還要經受后勤的考驗,只剩下慘敗。 總之,煬帝的一系列錯誤都是因為想通過軍事威懾的方式逼對方投降以解決高句麗問題而導致的,軍事的慘敗只是決策失誤的結果而已。 而隋軍的慘敗也果然導致煬帝個人威望的下降,因此,才有了煬帝在二征高麗時楊玄感在后方造反的事。 這是一個因果關系。 如果煬帝能夠正視這次失敗,局勢尚可為,但煬帝卻在遭遇慘敗之后還想著東征。只能導致大隋內部各種矛盾的接連爆發。 寫文不易,看完記得點個“贊”。謝謝! / 推薦閱讀: /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