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的動物世界中,疾病大概沒有什么好處。 即使在那些成群生活的動物中,疾病大概也難能得到什么同情與照顧。 成群的野馬、野牛在大規模遷移跋涉中,所有的老弱病殘者無一例外地受到淘汰。整個群體毫不留情地把它們拋棄在沿途的荒原及猛獸的食獵中。 ![]() 這種淘汰原則,是符合這些動物群生存需要的。 然而,人類自從結成社會,形成自己的文明生活后,大概就有了同情弱者、照顧疾病的文化,而且這種文化一般是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有所發展。 然而,任何文化在發展中都可能出現畸形變態,都可能偏離合理界限而陷入謬誤。 讓我們具體看一看,社會文化如何給疾病以“好處”。 它有哪些邏輯──不成文、不成法,但卻放之四海而皆準。 一,有病就該受到同情、照顧。 二,有病就可以休息。 三,有病就可以推卸責任。 四,有病就可以推遲任何允諾、約定的執行。 五,有病就可以得到寬恕。 六,有病就可以免緩應受的制裁。 七,有病就可以證明愛情。 八,有病就可以證明負重,證明美德。 九,有病就有理,有病就厲害,有病就能戰勝他人。 十,有病就可以表示一切不滿,調整各種關系。 這就是我們的社會文化給疾病以好處的十大法則。 這十大法則,一方面在幫助疾病患者戰勝疾病,另一方面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造疾病,或者說誘使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因此,我們必須對給疾病以“好處”的文化“一分為二”。 一個人接受有病就有“好處”的文化的暗示,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種方式,是受各種宣傳、各種身邊發生的生活的反復暗示。 這個世界不是經常宣傳對病人的各種關照嗎?生活中不是不斷有人在生病,因生病而得到各種好處嗎? 這個人病了,得到了照顧與同情;那個人病了,得到休息;還有人病了,免上法庭受審;再有人病了,感動了女友;還有人病了,免去下鄉出差之苦;還有人病了,推卸了責任;還有人病了,被輿論贊揚為鞠躬盡瘁;等等,等等。 所有這一切見聞,都在暗示一個邏輯:生病的“好處”很多。 另一種方式,就是自己生病的親身體驗。 每一次生病都得到某種、某幾種好處。由此,像中毒一樣受到暗示的腐蝕。只要遇到類似的情境與需要時,心理深處就會止不住受到疾病的誘惑。 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在一生中完全拒絕疾病的“好處”之誘惑。 有些人被生病有好處的邏輯程序牢牢控制住心靈,陷在疾病及疾病的角色中不可自拔。 有些人幾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疾病來解決面臨的家庭矛盾;用自己的疾病維系夫妻關系;用自己的疾病折磨愛人與其他家人;用自己的疾病推卸家庭責任與義務; 用自己的疾病來表達家庭生活的痛苦與不滿;用自己的疾病來獲取同情;用自己的疾病麻木自己、“充實”自己──自我折磨也常常帶來中毒上癮的生活依托感; 用自己的疾病把子女拴在身邊;用自己的疾病當一種說法,交待四面八方。 有些人用疾病來解決自己政治處境上、社會處境上、工作處境上、人生處境上的各種困難與危機。 政治上受打擊了,遭厄運了,可以生病;被降職、撤職、處分了,可以生病;事業上受挫了,失敗了,失意了,可以生病;生意破產了,可以生病;退休了,無聊了,可以生病. 各種難過的情況都可以生病,用生病來解決一切問題。 疾病是一個人維持或爭奪自己在家庭中一定地位的最常用、最隱蔽、最有效的一種手段。 有時候,它是令人憐憫的;有時候,它又是令人厭惡的。 當一個人不得不運用疾病的方式來維護自己起碼的、合理的家庭地位時,令人憐憫。 當一個人肆意運用疾病的方式來達到自己在家庭中不合理的目的時,令人厭惡。 許多疾病是家庭病。 許多疾病中有家庭病的因素。 調整家庭關系,改變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這是疾病的好處。 當人們不認清這一點時,就將永遠成為疾病的俘虜。 有的人終生在家庭病的控制下生活,那真是人生的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