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第八十六卷 晉紀八 西晉·晉惠帝永興二年(乙丑,公元305年) 【原文】
【譯文】
【解析】 新官上任為什么要三把火? 三把火燒什么是其次,關鍵在你把這三把火燒起來之后,你這個人才能夠立得住。 比如做生意開張第一天,你是不是的把場面搞得火熱一點? 賺不賺錢到時其次,人氣才是關鍵。 所以,咱們用這個角度去看上面材料的陶侃,也是一樣的。 陶侃有單獨一篇說過他,評價是非常高,入仕后其上司都頗為欣賞,尤其是后來的荊州刺史劉弘,更是認為他能夠接替自己的衣缽。 但就算領導器重、群眾基礎好,是騾子是馬終歸要出來溜溜。 于是陶侃迎來了他第一次的獨當一面,這仗要是打好了,將來他前途無量,要是打不好,就算他領導關系再好、群眾再喜歡他,他也就那樣了,因為立不住啊。 陶侃壓力是很大的。 在具體戰術上,陶侃用運輸船當戰艦,被人質疑了。 質疑的人是不是給陶侃使絆子添亂不知道,但這個問題當眾提出來,卻是非常嚴肅的。 打仗,不是鬧著玩,正所謂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別人把自己的命放你手里,你拿運輸船當戰艦用,這不是把別人的命當兒戲嗎? 陶侃的回答很有意思: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是卻沒有從戰略戰術層面去解釋為什么要如此,而是用了一個毫不相關甚至有點匪夷所思說法搪塞過去。 這多少有點用官位來壓人的味道。 但要我說,陶侃心思深著呢,聽我給你慢慢扒。 之前提到,陶侃這一仗必須要贏的漂亮,但什么是贏的漂亮? 不單單是戰果,而且還要是手下這些人覺得,跟著陶侃能贏,聽陶侃的能勝,這就之前文章我多次提到的,領導要建立下面人對他的預期,這樣下面人才會愿意跟著領導干。 如果是普通人,可能想到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想法思路都給說明白說清楚。 但現實情況是,你和絕大多數人的認知是不一樣的,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理解你。 而且,最為關鍵的是,我認為陶侃他不能說。 昨天的內容提到,陶侃和他要打的陳敏是老鄉,而且還是同一年出仕,陶侃早年在揚州做過一段時間官,所以兩人大概率是有一定聯系的。 陳敏起兵之后,沒有得到江東士族的支持,他手下是缺人的。 大肆任用自己的親戚、有過往同事好友是陳敏的必然選擇,相對的這些人中是不是也會有一些和陶侃又有點關系聯系的呢? 這種情況存在的概率極高,這就意味著陶侃能夠獲得陳敏這些的大量情報。 比如說水軍配置、戰船情況等等。 但陶侃能把這個說出來嗎?能說自己有線人? 說了,這個情報渠道暴露,說不得會害了人家,甚至導致陳敏軍事布局全部調整,搞不好還有人會說陶侃私下和陳敏溝通聯絡。 要只帶,幾天前咱們還聊到,有人在陶侃的領導面前給上眼藥說陶侃和陳敏是老鄉,要提防。 所以,陶侃就不能把這個說出來,只能用場面話、官話、政治正確的話回答來搪塞。 但實際上,陶侃如此決策,恰恰是有情報的基礎,他知道自己用運輸船當戰艦完全能夠搞定陳敏,所以才會如此生硬的壓住下面的意見。 而陶侃不直接說,我覺得還有另一個原因,制造神秘感。 人就是這樣,如果你把自己的思想告訴對方,就算你對了,對方也不會覺得有什么了不起,因為你給自己去魅了。 可你不說,你卻對了,對方只會覺得你好牛逼,那么對你的預期、依賴度就在不自覺中增長,因為你在給自己造魅。 對于上面,我向來認為,你要去魅,不要覺得上面領導、權力有多么神秘,其實也就那樣。 但是對于下面,我是認為,你要造魅,讓下面覺得你神秘,這樣有利于穩定預期。 【閑扯】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提過一個觀點,要接受世界的多樣性,尤其是人的多樣性。 什么叫人的多樣性? 每個人他的經歷、環境不同,造就每個人認知不同,這就是人的多樣性。 認知不同,不是能不溝通交流,而是成本極高。 人這種生物,天然就覺得自己了不起,覺得別人都不行,看到別人做點事都想指點兩句。 說好聽叫好為人師,說難聽就是臭顯擺。 而人這種生物,又天然想獲得認同和支持,于是當別人覺得不理解、反對、質疑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想為自己解釋辯解,甚至期望把對方說通說明白。 但結果如何? 就像上面講的,認知不同,你溝通起來成本極高,甚至就溝通不了。 孔子那個三季人的小故事知道吧,三季人說有錯嗎? 在他的角度沒錯,以他經歷,的確一年就三個季節,如此形成他的認知,你再和他怎么講都是沒用的,沒經歷過就是理解不了。 人也是一樣的,很多東西、很多道理,書上能見、網絡上可接觸、聽途說也有,你不出房門可知天下不假,但那又如何? 你沒經歷過,這些東西就么有辦法沉淀到你的過往中,也無法形成你的認知,自然當別人和你說的一些稍有不同的東西的時候,你自然無法理解。 后來我就明白了一件事,自己做事,別人質疑也罷、不理解也罷,自己無須去解釋。 至于別人說的,我只看一件事,就看他有沒有經歷過。 如果經歷過,那么他說的我聽一聽,如果他沒經歷過,那么我笑一笑,該怎么樣就怎么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