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產效率究竟應該如何提升 對于制造業來說,降本增效一直是被持續探討的熱門話題。精益生產的核心追求也是用最小投入實現價值最大化產出。其中,效率提升是各個公司在生產運營管理中重點追求和關注的指標。 在過往的精益咨詢項目服務中,基本上每個項目都有生產效率提升的需求,新易咨詢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實踐,對效率管理逐漸有了通用性的管理方法。 我們發現,企業往往會將“干了多少”或“干得快不快”歸結為效率指標,然后直接去現場找問題點,只要是覺得影響了速度的都算效率有問題,都是效率提升的切入點。 比如,有員工在操作的時候動作慢,就會有管理者認為影響效率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員的技能水平不足,甚至會直接歸結為人員的素質水平不高,意識不到位,這種說法很片面。 ![]() 效率是和投入以及產出都掛鉤的,如果只是關注生產量或生產速度,只聚焦在效率對產出的影響并不全面。精益的理念是用最小投入實現價值最大化產出,那么效率指標也要考慮投入的影響。 比如,A和B是兩個供往不同國家的工藝產品。100個A產品,用時1小時完成;和100個B產品,用時2小時完成相比,哪個效率高? 往往我們會說A產品效率高,因為它更快。但如果說100個A產品,用時1小時10人生產完成;和100個B產品,用時2小時4人生產完成,哪個效率更高呢?那么,可能B的效率要更高,因為它的人力投入少,比速度上的節省比例還要大。 所以,效率管理,一定不是只看速度,也一定不是只憑現場經驗去判定的,是有標準的邏輯和方法的。 只有用科學的效率管理方法,才能更準確地判定清楚效率是否有問題,如果有問題,才能更準確地鎖定問題是什么,以及從哪里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在這樣的效率管理模式下,解決問題的速度才能更快,效率提升才更高。 ![]() 科學效率管理需要四大步來完成: 一、效率的定義和標準效率的建立 效率的定義要明確:一定要將投入產出比作為整個公司的共識。投入包括人力投入,設備投入;產出包括產品的工藝時間和數量,也就是產品的價值。 比如,一件產品的標準工時是1000秒,人工投入需要100人,UPH(每小時生產量)為50,那么它的效率=(1000秒×50個/100人×3600秒)×100%。 這里有個標準工時的概念,標準工時就是產品在沒有異常和卡頓,一切正常的條件下,理論上每一道工序的生產時間相加,也就是理論上生產一個產品需要的標準時間。 有了大家共識后的效率定義,也有了標準工時的測定和建立,就可以設定出每一條產線的標準效率是多少。那么,這個標準效率值,就是每一條產線的追求值或考核值。 ![]() 二、建立實際效率記錄表格 有了標準值,就需要實際值,實際值和標準值的對比就是差距,而差距就是問題。那么,就可以很快地根據數據分析出問題所在的方向。保證方向的正確,就不會走太多彎路,離答案就越來越近了。 在建立實際效率記錄表格的過程中,要記錄清楚什么時候開始,什么時候結束,產品的型號、數量、操作人員等。 用盡可能簡單的方式去設計表格,讓員工在工作之余更方便記錄,而不是用復雜操作去浪費員工的時間,也讓員工學習難度增大。 另外,表格的設計一定要定制化,不要套用模板,一定要根據公司自身的特點去設計,好用是第一位。甚至可以和本身擁有的生產統計報表合并,對報表進行一些改善和修改即可。 ![]() 三、異常過程記錄 在記錄實際數據的時候,一定要將明顯的異常進行過程描寫。 比如停機、不良品返工、人力不足等。這種明顯的由于人、機、料、法、環造成的不良,一定要記錄異常出現的過程。 所以在設計報表或記錄表時,要留有空間去記錄異常。 四、PDCA的課題解決方法 有了數據的分析和異常記錄兩方面的差距來源,就可以確定這些差距造成的問題。那么將重點問題進行立項,或成立課題,形成專項,各部門重視起來,就能合理解決。 解決的過程可以參考一些方法步驟,比如確定問題、分析問題、尋找真因、制定對策、制定計劃、貫徹和實施、檢查糾偏、標準化升級。 這些步驟都是遵循著PDCA的方式去做的,也就是計劃-執行-檢查-標準化。這是經過實踐后,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前提是問題要找準。 所以我們用了四個步驟,重點花在前三步,用來鎖定問題,最后一步用PDCA的精益思維去解決問題,效率管理就可以被有效地建立起來了,同時效率提升也是在這四步的不斷循環中,逐漸提高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