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法在現代武術實戰中的運用,乃為千招萬式之根基。拳譜曰:不曉步法之運用者,則不能稱其深明技擊之道也。步法之所以在實戰技術中有舉足輕重之作用,蓋因其乃攻防體系之命脈。步法的選擇正確與否能決定其攻防技術的運用發揮,如攻防距離的微妙調整,進攻時機的剎那尋覓,乃至如何組織連環攻勢與防守反擊等系列戰術的實施,無不賴于步法之精妙調度。猶若弈棋,步法即棋盤之經緯,錯落之間定乾坤。故此,在攻防實戰過程中,倘若實戰者能將科學正確的步法融于實戰之中,其效用則如虎添翼,常收四兩撥千斤之奇效。武術動態步法教程涵蓋了多種實戰中的步法技巧,以下詳述主要步法類型及其精要: 一、以靜制動步 特點: 保持身體如蒼松立巖,肌理若棉裹鐵,神光內斂而意守丹田。呼吸綿長似春蠶吐絲,足底涌泉暗含虛實變化。 用途: 深合后發先至之要義,尤擅守株待兔之戰術。當敵未露鋒芒之際,形若淵渟岳峙;待其踏入三尺禁地,則如驚雷乍起,出招須具電閃雷鳴之勢。此步暗藏聽勁之妙,常與沾衣十八跌相合。 二、陰陽不定步 特點: 雙掌虛抱太極,行步似閑庭信步。周身松而不懈,形意若流云舒卷。步隨身換,虛實相生,每踏七星方位,暗合九宮變化。 用途: 專司調節攻防間距,勘破敵陣空門。移形換位間隱去殺機,騰挪轉折時幻化無常。常伴以云手掩勢,令敵目眩神迷,難辨真假虛實,恰似霧里觀花。 三、多方位閃躲步 特點: 身若游龍戲珠,可前轉如鷂子翻身,后轉似靈貓縮骨,左轉若風擺荷葉,右轉仿白鶴亮翅。腰胯為軸,足尖點地如蜻蜓點水。 用途: 專克暴風驟雨之強攻,尤適閃展騰挪之反擊。近身時形同鬼魅,常與擒拿錯骨相配合。昔有武當梯云縱之妙,今見八卦游身步之奇。 三、跟步 特點: 前腿突進似離弦之箭,后足緊隨若影隨形。進步如犁地破土,跟步須貼地而行。兩足相催如浪涌,腰馬合一似山移。 用途: 可助崩拳穿心,亦協劈掛連環。尤擅貼身短打,近戰時可化寸勁為驚濤。昔有八極拳'打人如走路'之訣,盡在此步法奧妙之中。 四、墊步 特點: 后足前墊若移星換斗,前腿突進似毒蛇吐信。重心虛實轉換間,后足蓄力如滿月之弓,前踏之勢若離弦之矢。 用途: 專司腿法突襲,尤宜側踹、鞭腿之發。常與'裙里腿'相合,起腿隱蔽如毒蝎擺尾,收勢迅捷若靈猿歸洞。 五、前滑步 特點: 雙足滑進似冰面行舟,擦地有聲如春蠶食桑。連續滑步若潮汐往復,重心沉穩似老樹盤根。膝胯微曲蓄彈抖之力,足跟微提含爆發之機。 用途: 施壓逼退之利器,連環進攻之前奏。常配以刺拳試探,輔以勾拳重擊。昔有西洋拳擊滑步之巧,今見中華武術化用之功。 六、后滑步 特點: 與前滑步陰陽相生,形退實進暗藏殺機。退步如抽絲剝繭,守勢若金湯城池。雖退猶進,以退為進,恰似江河倒卷。 用途: 化解強攻之盾,反守為攻之鑰。常伴以格擋卸力,突發掃堂反擊。太極拳'引進落空'之妙,盡在此步虛實變化之間。 七、進身步 特點: 上步轉身若旋風卷地,足底擦塵似巨蟒蛻皮。重心轉換如陰陽魚眼,身法吞吐似龍吟虎嘯。三步進身暗含天、地、人三才之道。 用途: 破敵門戶之斧,近身纏斗之橋。常與十字手相配合,可化推山掌之力。昔有形意拳'腳踏中門奪地位'之說,正應此步精髓。 八、退身步 特點: 撤步如驚鴻掠水,身形若柳絮隨風。足尖點地即離,腰胯擰轉蓄勢。看似敗退,實則以退為進,恰似強弓回拉。 用途: 閃避鋒芒之策,蓄力反攻之機。常與回馬槍相合,突發倒踢紫金冠。少林退步跨虎之勢,盡顯此步玄機。 九、左閃身步 特點: 左足斜插若流星趕月,右步緊隨似北斗移宮。俯身閃進含縮骨之巧,轉體跟步藏八卦之變。雙手劃弧如攬雀尾,身法起伏似游龍戲水。 用途: 避實擊虛之法,側擊要害之途。常配以搬攔捶,突發撇身捶。太極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之要,皆在此步變化之中。 諸般步法相生相濟,構成武術攻防之經緯。勤加演練者,臨敵時自可步隨身換、招由步生。若能融會貫通,則進退如行云流水,攻守若陰陽輪轉,方可謂深得技擊三昧。歷代宗師所謂'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之訓,足見步法精要實為武術之命脈所在。
![]() ![]() ![]() 武術訓練中常用步法有進步、退步、上步;撤步、蓋步、插步、擊步、弧形步等。除此之外,自然門技擊法中還有擠步、墊步、左閃步、右閃步、左車閃步、右車閃步、前躍步、后躍步、浪步、游擊步等10種步法。這些步法根據攻防態勢可分為前趨型、后撤型、側移型、轉換型四大類,通過不同步型的組合運用,可形成攻守兼備的移動體系。 下面,以腳印的示意圖來說明自然門步法(圖1)。步法訓練需注意三點要訣:其一保持重心平穩,其二注重腰胯聯動,其三強調虛實轉換。 1.進步:前腳向前上半步(約25-30厘米),后腳向前跟進半步(約15厘米),形成前七后三的重心分配(圖2)。此步法適用于中距離突進攻擊。 2.退步:后腳先退回半步(約20厘米),前腳再退回半步(同距),保持兩腳間距與肩同寬(圖3)。退守時需配合含胸收腹姿勢。 3.上步:后腳向前上一步(約40-50厘米),由左式變成右式(圖4)。步幅大小應根據對手距離調整,上步同時需擰腰轉胯。 4.撤步:前腳向后撤步(約35厘米),由右式變成左式(圖5)。撤步時應配合重心后移,前腳掌保持彈性接觸地面。 5.插步(又叫偷步):后腳向前腳后斜上一步(與中線成45度角),后腳跟離地約2厘米,兩腳成交叉狀(圖6)。此步法常用于側面迂回戰術。 6.蓋步:后腳向前腳之前斜上一步(跨度約60厘米),腳尖外展30度,兩膝微屈至135度角(圖7)。落地時前腳掌需碾地制動。 7.擠步:前腳向前上一步(約30厘米),后腳跟上一步(同距);連續兩次位移形成壓迫式推進(圖8)。注意保持兩腳前后交替時的節奏控制。 8.左閃步:前腳向左側橫開半步(約25厘米),后腳隨之向左側橫開一步(約40厘米),同時向右轉體90度(圖9)。身體轉動時需保持頭頂與會陰垂直中線。 9.右閃步:后腳向右前方上一步(約50厘米),前腳隨之向右側橫開一步(約30厘米),同時向左轉體90度(圖10)。注意轉體時肩胯同步旋轉。 10.前躍步:兩腳蹬地向前躍一步(距離約80-100厘米),空中保持收腹姿勢,兩腳前掌先著地緩沖,兩腳后跟再漸進著地(圖11)。著地瞬間需屈膝卸力。 11.后躍步:兩腳蹬地向后躍一步(距離約60-80厘米),保持身體前傾15度,兩腳前掌著地后迅速過渡到全腳掌(圖12)。后躍時應扭頭觀察后方環境。 12.墊步:后腳蹬地向前腳內側并攏(間距約10厘米),同時前腿屈膝提起至大腿水平(圖13)。此動作包含蓄力與發勁兩個階段。 13.浪步:前腳向前上半步(約20厘米),后腳向前跟進半步(約10厘米),腳跟離地形成前六后四重心;后撤時反向操作形成波浪式位移(圖14)。練習時需體會'起浪'與'落浪'的韻律感。 14.游擊步:包含三次連續變向移動,先左前斜進,繼而繞步換位,最后定式呈攻防兼備的三角站位(圖15)。整個步法軌跡呈之字形,適合應對多人圍攻。 15.左車閃步:前腳向左側橫開一步(約40厘米),后腳向前腳后斜上一步(60厘米)同時向右轉體180度(圖16)。轉身時需配合擺臂維持平衡。 16.右車閃步:后腳向左側橫開一步(50厘米),前腳向后腳后斜上一步(70厘米),同時向左轉體180度(圖17)。完成轉體后應立即調整攻防架勢。 |
|
來自: 無名老熊 > 《內功功理 功法及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