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1月27日,四川保路運動催生的軍政聯盟——大漢四川軍政府宣告成立,蒲殿俊(立憲派)、朱慶瀾(原清軍將領)分任正、副都督,正式終結清廷自1644年入關以來對四川的統治。但軍政府在成立初期便政局不穩,12月8日巡防營兵變爆發,亂軍焚掠成都商業核心區,蒲、朱倉皇出逃。軍政部長尹昌衡借機掌控新軍平定叛亂,聯合保路同志會領袖羅綸重組政權,建立同盟會、立憲派與軍方的三元共治架構。1912年2月,經月余談判,成都軍政府與重慶蜀軍政府合并為中華民國四川都督府,尹昌衡出任正都督,最終完成全川統一。 ![]() 都督 尹昌衡,同盟會成員,四川武備系核心人物。 副都督 羅綸,四川立憲派骨干,四川保路運動實際領導人。 外交部部長 楊庶堪,同盟會重慶支部主要負責人。 鹽政部部長 鄧孝可,立憲派代表,保路運動中任《蜀報》主筆,主張溫和改革。 交通部部長 郭開文,清末留日學生。 實業部部長 廖治,實業救國倡導者。 司法部部長 覃育賢,法學背景出身。 學務部部長 曾培,新式教育推行者。 財政部部長 董修武,同盟會成員,主持田賦改革與軍需統籌,兼管行政中樞。 民政部部長 龍靈,地方治理實務派。 總務處總理 董修武 軍事巡警總部總監 楊維,成都治安主官。 ![]() 軍務部部長 周駿,四川人,四川武備系頭目,護國運動期間短暫督理四川軍務。 參謀部部長 王祺昌 川西宣慰使 顏緝祐 川北宣慰使 張瀾 上川南宣慰使 陳希曾 下川南宣慰使 李德芳 川邊宣慰使 黃籀青 辛亥革命初期的軍隊改編? ![]() 1911年11月成都獨立后,軍政府以?陸軍第十七鎮?為基干改編為?四川陸軍第一鎮?(后稱師),統制官?宋學皋?(同盟會成員,武備系)留任。下轄: ?第一標標統 龍紹伯?:原第十七鎮主力,駐防成都皇城; ?第二標標統 趙南森?:駐防川北,扼守陜甘入川通道; ?第三標標統 林德宣?:控制川南敘府(今宜賓),防范滇軍滲透; ?第四標標統 吳棟臣?:駐防資州、內江,拱衛成渝交通線; ?騎兵標標統 蔣隆棻?、?炮兵標標統 唐廷牧?:直屬軍政府,承擔機動作戰任務。 ![]() 同期整編川西保路同志軍及舊巡防營,組建?四川陸軍第二鎮?,統制官?彭光烈?(同盟會成員,武備系)。該鎮兵員混雜,紀律松散,主要負責鎮壓地方匪亂及舊官僚勢力。下轄: ?第五標標統 孫澤沛?(原溫江同志軍首領); ?第六標標統 吳慶熙?(崇慶州袍哥領袖); ?第七標標統 張達三?(郫縣民團指揮); ?第八標標統 侯國治?(前清巡防營管帶)。 ![]() 軍政府在川西北地區整合松潘、茂縣土司武裝與巡防軍殘部,組建四川陸軍第三鎮,統制?官 孫兆鸞?(武備系)。該鎮依托茶馬商稅維系軍餉,借岷江峽谷險隘自成割據,名義隸屬軍政府,實為半獨立狀態。下轄: ?第九標標統 朱憲文?(松潘漢軍軍官); ?第十標標統 劉贊廷?(理番廳藏族頭人); ?第十一標標統 舒龍甲?(舊邊軍將領)。 ![]() 第四鎮為新增編主力部隊,其兵力源于滇軍舊部整合及川軍新編武裝,統制官 劉存厚(同盟會成員,武備系)。下轄: ?第五標標統 陳鳳昌?(同盟會員); ?第六標標統 向樹榮?(蜀軍敢死隊隊長); ?第七標標統 羅雨帆?(川東袍哥舵把子); ?第八標標統 曾菘生?(舊巡防營軍官); ?炮兵標標統 賴心輝?(后為四川軍閥重要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