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寧波,主要是為藏書樓天一閣而去。天一閣邊,是寧波的五A級景區——月湖公園。
月湖因“寬處似滿月,狹處似眉月”得名。 天一閣與月湖公園的位置,標注景點的方位月湖公園為免費景點,人文景點眾多,唐代詩人賀知章、北宋王安石、南宋宰相史浩、宋代楊簡、明末史學家萬斯同等眾多名人,都在月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史浩故居我從鎮明路過來,第一個景點則是全國文保單位的水則碑 這塊文保碑位于鎮明路西側平橋街口。資料顯示為宋寶祐間(1253年~1258年)建,明清兩代續修。這座水則碑大部分石亭建筑為清道光時所建,保留了南宋的亭基和明代的重修“平”字碑。水則亭下有兩塊碑文,這塊“平”字碑面向公園內。1999年,考古重現水則碑和水則亭舊貌,經重修后,恢復碑邊的平橋河,與月湖水系相通,還原了歷史的環境氛圍的原本面貌。 水則”的“則”意思是“準則”。水則碑的作用是用于測量水位。我國最早的水則是都江堰邊所立的三個石人,為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時所建。用水淹至石人身體某部位,衡量水位的高低和水量的大小。
宋代開始,用刻石十畫來測量水位,兩畫之間相距一尺。至北宋時,江河湖泊已普遍設立水則。寧波設立的“平”字水則,為“中國大運河-寧波段”重要的水利設施,浙江省最早的水文觀測站。由南宋明州知府吳潛所建,他規定:漲水淹沒“平”字,即開沿江海各泄水閘放水,以免農田受災;落水露出“平”字則關閉閘門。 利用平水的原理,城外諸楔閘均視“平”字兩橫出沒為啟閉,啟閉適宜,民無旱澇之憂。該碑(字)明清上刻一大“平”字。規定漲水淹沒平字,即開沿江海各泄水閘放水,以免農田受災;落水露出平字就關閉閘門。
蘇州也有幾處水則碑的。 這是蘇州碑刻博物館保留的水則碑,從碑文看,已不是當初的水則碑,,是清光緒二年(1876年)仿照吳江橫道水則碑刻制的。這塊碑原立于蘇州市胥門外接官亭,移放于博物館內的,并非吳江水則碑原物。原碑位于吳江垂虹橋邊垂虹亭內,建于宋宣和二年(1120年)。全國文保的垂虹橋水則碑初建之時分為“左水則碑”和“右水則碑”,左水則碑記錄歷年最高水位,右水則碑則記錄一年中各旬、各月的最高水位。左碑文為:“一則,水在此高低田俱無恙;二則,水在此極低田淹;三則,水在此稍低田淹;四則,水在此下中田淹;五則,水在此上中田淹;六則,水在此稍高田淹;七則,水在此極高田俱淹。”如果某年洪水位特別高,即于本則刻曰:某年水至此。該水則上刻寫的最早年代為1194年。由此可知,水則碑不僅是觀測水位所用的標尺,而且也是歷年最高洪水位的原始記錄。(摘)
右水則碑為:“直道水則碑,長七尺(2.17米)有奇,樹垂虹亭北之右”。上刻12大格,分別注明12個月,每大格下又分三小格,系一個月的上中下三旬,為每月各水位高程記錄。右水則碑重建于明代正德五年(1510年)夏季前。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左水則碑已毀,后人依原樣仿制一塊設置原處,稱“橫道碑”。 1964年6月,水利電力部上海勘測設計院會同上海博物館調查時,右碑(又稱直道水則碑)仍在垂虹亭北側岸頭,碑面雖有破碎和裂縫,尚可見到刻有七至十二月的細線,和一些模糊的字跡。
左碑(又稱橫道水則碑)從橋下河里撈了起來,碑面字跡上部清晰,下部已模糊,但尚能看出痕跡,碑腳損去一角。1970年垂虹橋倒塌后,工作人員清理航道時,兩塊水則碑已知去向。 垂虹橋上蘇州還有一座水則碑位于覓渡橋公園內,是已知的江蘇省內31座百年水文(位)站中,年歲最長的一座。詳情參看以前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