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腸道健康問題的皮膚癥狀 以及解決方案 1.菌群失調 菌群失調是指:腸道中的壞菌數量多于好菌。 菌群失調通常是由飲食或服用抗生素引起,會導致全身性炎癥,但首先會在臉頰上顯現出來。 ![]() 玫瑰斑(Rosacea),俗稱酒糟、酒糟肌或玫瑰痤瘡,是一種以臉部紅斑和丘疹為特點的慢性皮膚病。 -皮膚表現:面部玫瑰斑、玫瑰痤瘡。 -原因:腸道有害菌過多(如濫用抗生素、高糖飲食等)。 -誤區(qū):面部玫瑰斑、玫瑰痤瘡用抗生素治療短期有效,但長期會加重菌群失衡。 解決辦法:食用發(fā)酵食品,如:酸菜、泡菜、酸奶、生奶酪等,甚至自家菜園里種植的生沙拉也含有微生物,可作為益生菌。 強烈推薦:服用自制羅伊氏乳酸桿菌益生菌混合物,羅伊氏乳酸桿菌可以存活于小腸和大腸中,具有多種益處,包括:創(chuàng)造酸性極強的區(qū)域殺死壞菌,修復腸道、降低炎癥、改善消化功能、改善痤瘡等。 2.小腸細菌過度生長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是一種腸道微生物群落異常(移至錯誤位置)的疾病,伴有很多腹脹,且食用纖維后癥狀加重。 大多數腸道菌群應該位于大腸,而不是小腸。當這些腸道菌群進入小腸時,就會導致營養(yǎng)缺乏,因為這些腸道菌群會爭奪食物。 -皮膚表現:營養(yǎng)缺乏、炎癥(如關節(jié)炎)、面部玫瑰斑、玫瑰痤瘡。 -原因:腸道菌群移位至小腸,爭奪營養(yǎng)并引發(fā)炎癥。 解決辦法:間歇性斷食(OMAD更佳)、純肉生酮飲食、羅伊氏乳酸桿菌、服用鹽酸甜菜堿或蘋果醋來酸化胃部等。 3.腸道炎癥(導致缺鋅) 腸道炎癥通常由不良飲食引起,其中麩質是最常見的罪魁禍首之一。腸道有炎癥的癥狀包括:腸道疼痛、緊繃或脹氣等。 腸道炎癥越嚴重,鋅的吸收就越少。缺鋅是導致皮疹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還會導致鼻子和嘴巴周圍出現剝落、鱗屑狀的紅皮膚等。而這些癥狀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腸道炎癥阻礙了鋅的吸收。 -皮膚表現:口鼻周圍紅疹、脫屑。 原因: - 腸道炎癥(如麩質攝入)導致鋅吸收障礙。 - 高Omega-6(種子油)與低Omega-3(魚類)失衡。 解決辦法:減少每餐所吃的種類、純肉生酮飲食、補鋅。 腸道受損越嚴重,就越需要吃更少的食物種類,盡可能消除加重腸胃不適的因素,最終修復腸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清理飲食。 鋅可以很好地修復傷口、潰瘍和腸漏。 4.慢性腸道炎癥 慢性腸道炎癥會導致腸絨毛受損、脫落,而這些腸絨毛的作用是增加吸收面積,因此會降低營養(yǎng)吸收,尤其是維生素D的吸收。 許多自身免疫性皮膚問題都與低維生素D直接相關,因為一旦維生素D不足,免疫系統(tǒng)就會變弱。 -皮膚表現:自身免疫性皮膚?。ㄈ玢y屑病、濕疹)。 -原因:腸道絨毛損傷→維生素D吸收不足→免疫系統(tǒng)失調。 解決辦法:通過補充劑、日曬和某些類型的光療來補充維生素D。 5.膽囊功能異常(維生素A缺乏) 切除了膽囊或膽汁不足,會導致無法分解和消化脂溶性維生素,尤其是無法吸收維生素A,缺乏維生素A會導致皮膚出現問題。 ![]() -皮膚表現:皮膚“雞皮疙瘩”(毛周角化癥)、皮膚瘙癢。 -原因:膽汁不足→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無法吸收。 解決辦法: 補充維生素A:多吃牛肝、魚肝油等富含視黃醇的食物。 補充膽汁:牛膽汁、純化膽汁鹽、TUDCA等。 如何改善腸道與皮膚健康? 改善腸道與皮膚健康的關鍵措施: 1. 調整飲食: -低碳水飲食:減少胰島素波動,保護膽囊功能。 -高營養(yǎng)密度食物: - 動物肝臟(維生素A)、鱈魚肝油(維生素A+Omega-3)。 - 發(fā)酵食品(泡菜、酸奶)補充益生菌。 -嘗試短期或長期純肉飲食:緩解SIBO癥狀,提供谷氨酰胺修復腸道。 2. 針對性補充 -益生菌:平衡菌群(如:自制羅伊氏乳酸桿菌益生菌混合物)。 -鋅與維生素D:修復腸道黏膜,調節(jié)免疫。 -膽汁鹽:改善膽囊功能,促進脂肪消化。 3. 生活方式干預 -間歇性斷食:16:8斷食或一日一餐,抑制SIBO。 -增強胃酸:餐前蘋果醋或甜菜堿鹽酸鹽,改善消化。 -陽光/光療:自然補充維生素D。 4. 避免觸發(fā)因素 -減少炎癥食物:麩質、精制糖、種子油。 -慎用激素藥物:如:避孕藥或激素替代療法。 關鍵提示 -腸道-皮膚軸:70%免疫系統(tǒng)在腸道,炎癥通過血液擴散至皮膚。 -優(yōu)先修復腸道:嚴格飲食(如純肉飲食)可快速緩解慢性皮膚問題。最終修復腸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清理飲食。
|
|
來自: sunmoon8888y3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