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九旬,做企業長達六十年,一直工作,哪怕是準備好了“退休”,也還愿意繼續為企業效力,這就是沃倫·巴菲特。 很多人都奇怪一件事,那就是巴菲特吃漢堡喝可樂,平常也不怎么熱愛運動,他的身體怎么就那么好呢? 我想來想去,必須承認有兩點是我無法效仿的,第一是基因問題,大概巴菲特家族有長壽的因子,這點也是世上絕大多數老人長壽的根本因素。 第二是醫療條件,在美國,以巴菲特的財富規模和社會地位,他肯定能夠享受最好的醫療保障,很多小毛病可以提前干預,讓他的身體機能盡可能地延長時間。 但這兩點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是“知道但沒啥用”,畢竟前者是天生的,命中注定,而后者的門檻極高,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為億萬富翁。 不過除了以上兩點之外,巴菲特還有一點是可以借鑒的。 巴菲特的長壽之道是什么?可以被大家學習和受益的,只有這一點 簡單說就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環境的構建。 而這種環境需要兩大基石,其一是工作,其二是人際關系。事實上,這也是普通人必須重視且受益無窮的地方。 眾所周知,巴菲特喜歡跟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他有去大城市定居的能力,但他寧愿是留在奧馬哈,他讓這個小城市成為世界投資者向往的“圣地”。 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長期雇員很少,他們都是巴菲特喜歡和信任的人,他寧愿少賺一些錢也要跟自己喜歡的人一起生活和工作。 當然這樣的人際關系氛圍也讓他感到舒心和放心,大家可以嘗試一下,如果周圍都是可以信任的人,那自己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無疑會提升很多倍。 心態好了,自然有利于長壽。 “我認為快樂的人比那些做著自己并不太欣賞的事情的人壽命更長。” 相比人際關系,其實這點好像是更重要一些。 畢竟人與人關系的重要基礎就是“價值”。如果一個人沒有能力和利用價值,那他就無所謂人脈。社會本身就是一個等價交換的系統,從某種意義上講,你可以給多少人帶來好處,你就可以有多少朋友。 而價值從哪里來的呢?這就要看你有什么稟賦和才能了,比如巴菲特小時候就知道自己喜歡數字,喜歡做生意賺錢,喜歡投資這個行當,所以他一輩子都要做這件事。 在別人看來這個人很無聊,工作乏味,但巴菲特自己是樂在其中的,他總能從企業的財務報告和財經報紙上發現有用的信息,從而形成自己的判斷。 所以,每個人都需要尋找獲得滿足和快樂的方式,這也是喬布斯“忠誠于內心”的意思,一定要做自己所熱愛的事情,這樣才能真正長期主義(當然包括了長壽)。 不然的話,做自己討厭的事情難以持續,也難以有大的成果。 有意義的工作比金錢更重要,好的合作伙伴值得耗費時間去尋找和等待。 如果條件允許,還是寧缺毋濫吧。 巴菲特給年輕人的建議也是如此,他認為年輕人如果是剛踏入職場,那應該是以老板和方向為重,而不要太在意一時的薪水高低。 反正大家一開始都不會有很高的薪水,因為你才參加工作也沒有那么多經驗和貢獻,公司自然不會給出高薪。 所以不如是重視對老板的選擇,為自己敬佩的人工作哪怕不要錢也是好的。有意義的工作比錢重要。巴菲特年輕時候就是這樣的想法,他看重的是學習?!拔医ㄗh你去接近那些真正聰明,有智慧的人,向他們學習,向他們請教?;〞r間和優秀的人相處,找到這樣的機會,分享他們的成功。”這筆賬很好算,學習是投資自己,只要自己增值了,那增加收入就不難了。 另外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巴菲特如果沒有查理·芒格的幫助,恐怕也不會有那么大的財富和成就。 兩人都是對合作伙伴非常慎重的態度,他們是在“三十而立”的人生階段找到了彼此,達成了合作的意向,從此他們再也沒有中斷這種合作關系,一直到死亡才把他們分開。 專注于那些美好的事情,而不是糟糕的事情。 不管是芒格還是巴菲特,他們都是樂觀的人生態度,他們都能讓自己義無反顧的從挫折和悲劇的困擾中走出來。 有挫折才有精彩,樂觀比悲觀值得,寧可有錯誤的積極,也不要正確的消極,這其實是強調心態決定生態,生態決定命運。 周圍有哪些人很關鍵,你喜歡的人是你的朋友,你敬愛的人是你合作伙伴,不為自己不尊敬的人工作,不在不好的人身上浪費時間和情緒,對理性的人而言,從來是篩選而不是改變。篩選容易,改變別人則不可能,也沒必要。 不管是賺錢還是事業成功,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奮斗總是更容易更快一些。 如是世上有快樂的成功方法,那一定是找到那些好的人,并跟他們站在一起。睿智是一種德性,很多人六七十歲都已經衰朽了,而九十多歲的巴菲特還是思路清晰,精力旺盛,幽默風趣,這背后需要自身的長期修養才行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