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容易,不過沒關系 文/蔡朝陽 養孩子真的不容易。所遇到每一件都是我們自己從來沒有做過的事。雖說我們自己是成人,可是成人就一定什么都拿手嗎?成人啊,很多時候,只是外表是個成人,內心不成熟的地方還多的是。尤其是面對自己的孩子,朝夕相處的,生怕有個閃失,把孩子養壞了,或者給了他什么心理陰影,讓他從此不幸福了……這個焦慮啊。 ——再加上當下的教育體系,是一個以分數論成敗的、比卷心菜還卷的體系。能不焦慮嗎? 其實,我自己也是有過焦慮的。從下決心當父親開始,就很焦慮。因為自小就是一個“壞孩子”,身上充滿了各種缺點,不夠聰明,還不勤奮;到了青春期,呵佛罵祖,使酒罵座,熬夜打游戲,椎間盤突出,像這樣破碎的人生,能當好一個父親嗎? 但我盡力了。現在,已經在準備接受當父親20周年的慶典了。 確實不容易。自從把重心放到家庭教育上,跟孩子和家長打交道就很頻繁,所見很多,各種父母都會見到。坦然的,緊張的,自信的,搖擺的…… 有一年夏令營,來了一個很聰明的小孩,媽媽接走他之前,來問我,孩子怎么樣。我說,是個好孩子啊,又聰明,又博學。沒想到,這就這么一句話,媽媽居然當場淚崩。她說,自從上了小學,她就沒聽到過對這個孩子的正面評價。我很氣憤,現在的學校教育,對孩子們太不友好了,每一句話都在給我們的孩子分三六九等,每一舉一動,都要受到評判。家長孩子,還能好嗎? 這是我對兒童本位的堅守。我要做孩子們最真誠的朋友,我要守護孩子們最寶貴的童年不受侵犯。這是蒙臺梭利告訴我的,也是河合隼雄告訴我的,也是魯迅告訴我的,也是我自己的童年,和我的育兒經驗給我的啟示。 所以我真的希望有更多人看到我的公號文章。其實,你的這些焦慮,都是有共性的。我這些年,寫的東西,都是一些育兒常識,你了解了這些常識,就會好過一點。就像學校里的評判,確實會造成對家長的壓力。可是,作為爹媽,孩子好不好,你才是最貼近觀察者和最準確的評判者啊。為什么那么在意學校老師的看法呢? 而且,孩子是一個成長中的個體,他是一個變量。你不能用刻板的經驗去衡量自己的孩子,而是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 這個時候,就會有很多驚喜涌現出來,讓你釋然,進而感恩生活。因為成長本身的力量,真的是太強大了,順流逆流,你只要守護好孩子就行了,他會發展出你自己都沒有料想到的能力。 所以還是要用接納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要去評判他。尤其是家里,家是什么概念?家是講親情的地方,是講愛的地方。爹媽和孩子的關系,就是家人的關系,是一起生活的關系。千萬不要在家里也搞得像在企業里。家里沒有KPI,孩子考試分數怎么樣,都得給他吃飽穿暖。 所以我反對考分達到多少,才有機會玩手機這種方式。為什么?因為考試和學習,是孩子必須自己去面對和接受一件事,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就像我們成人,也有自己不得不去面對的事一樣。要掙錢,要看老板臉色,要接受單位里的陰陽。但這都是我們必須去面對的,是一個理性的選擇過程,要么放棄,要么面對。學習和考試,也是孩子自己要去面對的事,是他自己的事,跟吃飯拉屎一樣。現在,以玩手機游戲作為交換,其實就取消了學習求知這件事本身應有的樂趣,把學習異化了,變成了玩游戲的工具。 這次去眉山,在蘇東坡紀念館,看到展板上有一句蘇軾的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關鍵是最后那一段:“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蘇軾宅心仁厚,自己是好人,所以眼前看到沒一個不是好人。這句話,要用在家庭教育里——你的孩子,身上亦無一處不是優點和特質,只要你有發現這些特質的眼睛。 育兒,確實不容易。作為過來人,我也是提心吊膽過來的。但也真的沒關系。都會好的。時間會推進一切。尤其是,你要知道,真的沒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從心底里接受孩子的真實樣子,所有的焦慮都會渙然冰釋。 我很喜歡菜蟲念的國際高中的校長,是麥吉爾大學的博士,我跟他并無深交,只是偶爾家長會后攀談幾句。我自我介紹到:我是蔡從從的爸爸。校長馬上回一句:蔡從從,好孩子啊。我才不管他究竟認不認識菜蟲呢,只要說“蔡從從,好孩子啊”,我就覺得他是個好校長,因為所見跟我略同。 但他確實認識菜蟲,也了解菜蟲的基本情況。菜蟲申學英國,挑了幾個學校,比較保守,送去給校長看,他把保底的學校去掉了,讓我們加上倫敦政經。如果不是他,我還不敢讓菜蟲沖倫敦政經。雖然沒上,但至少也有方向。菜蟲的文書,他也親自看了,給了好幾處意見。我覺得也很中肯。 五一長假,我們做了一個三夜四天的小營隊,來了25個孩子,度過了疲累而快樂的時光。在我看來,每一個孩子,都是好孩子。你要問我,我也會說,“某某某,好孩子啊”。這不是敷衍,恰恰是,在一個兒童服務者眼里,如蘇東坡,所見沒有一個壞孩子。 以及,我也是真了解這些孩子啊。尤其是其中有幾個,不是一兩個,而是近一半,可謂又活潑,又有邊界。完美印證了我的一個育兒理念:溫和而堅定,自由不放縱。認識這樣的孩子,這樣的父母,也是我的榮幸。 確實沒有壞孩子,是我們的焦慮、緊張、控制,讓我們的孩子,變成了我們不想讓他成為的樣子。 |
|
來自: 新用戶2356fYUI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