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我的家鄉我的母校 文|01一線 故鄉吉安縣永和鎮,宛如一顆鑲嵌在贛江中游的璀璨明珠,承載著千年的文化底蘊。而在這片鐘靈毓秀的土地上,母校永和五七中學,猶如一株扎根沃土的參天大樹,用歲月的年輪鐫刻下無數動人的故事,成為我心中永遠的精神家園。 1968年的春天,在“五七指示”的號召下,劉亨瑩校長懷著滿腔熱忱,辭去白鷺洲中學教導主任一職,回到家鄉創辦了永和五七中學。那時的學校,從一片荒蕪中起步,凝聚著創辦者的心血與眾多師生的汗水。我的姐姐、三哥,還有堂哥堂姐們,都是學校早期的學子,從他們的講述中,我仿佛能看到當年的場景:一群少年在操場上鏟草屯肥,在田野間勞作耕種,在簡陋的教室里頂風上課、頂雪夜讀。他們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建設學校的重任,也在這片土地上,播撒下了夢想的種子。 1976年,我踏入永和中學的校門,開啟了在這里的求學時光。開學第一天同樣在操場上鏟草屯肥。彼時的校園,已頗具規模,卻依舊保留著濃厚的“五七道路”特色。教室與宿舍掩映在桃樹、梨樹的綠蔭之中,每到春暖花開時節,校園里便彌漫著沁人心脾的芬芳。清晨,起床沖鋒號準時響起,同學們如同軍營里的戰士,迅速集結到操場跑步做操,那整齊的步伐聲,與枝頭鳥兒的歡鳴交織在一起,奏響了校園里最動聽的晨曲。 在學校的日子里,勞動與學習緊密交織。我們幾乎每日撿拾牛糞為學校積肥,到磚瓦廠擔磚挑瓦,去贛江河床挑河沙,參與公社的田園化建設。記得有一次,我們去幾里外的屯田勞作,烈日炎炎下,汗水濕透了衣衫,但沒有一個人喊苦喊累。勞動雖然辛苦,卻讓我們學會了堅韌與團結,也讓我們對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情感。 課堂上,老師們的敬業精神深深感染著我們。他們不在乎學歷的高低,只專注于知識的傳授與學生的成長。在簡陋的教室里,在昏暗的油燈下,他們認真備課、批改作業,用自己的智慧與愛心,為我們照亮前行的道路。那時,學校的圖書資料十分匱乏,我們如饑似渴地閱讀著僅有的《江西日報》、《少年文藝》、《遼寧青年》幾份報紙和流傳的書籍,每一本書籍都仿佛是打開新世界的鑰匙,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游。 ![]() 永和中學不僅是我們學習知識的殿堂,更是培養我們品格與能力的搖籃。在這里,我們學會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學會了集體合作與責任擔當。學校的軍事化管理,讓我們養成了自律的習慣;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運動會、文藝匯演等,為我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記得在一次運動會上,我們班級齊心協力,在多個項目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那一刻,集體榮譽感在我們心中油然而生。 在母校的五年時光,是寒窗苦讀的歲月,也是青春綻放的日子。從自備煤油燈、汽燈,到后來念高一用上電燈,我們在艱苦的條件下,為了心中的夢想奮力拼搏。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后,學校全力支持我們備考,我們也抓住這難得的機會,不分晝夜地補課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同學們紛紛考取了理想的大學和中專,為母校爭得了榮譽,也為自己的人生開啟了新的篇章。一代代“永中人”血脈與共,薪火相傳,勵精圖治,團結奮斗,逐步形成了濃厚的人文氛圍與優秀的辦學傳統。學校已發展為一所校園園林化、設施現代化、教師專業化、學生素質化,受社會各界廣泛好評的“窗口學校”,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 母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1968年——1985年屬完全中學。在這期間,永和中學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就:“江西省體育衛生先進單位”,“全國體育衛生先進單位”,并受到了江西省原省長白棟材同志的通令嘉獎;1980年、1981年、1982年、1983年連續幾年高考全縣第一。1985年8月,高中部改為職業中學,初中部保留。1996年職高部并入吉安縣職業高中,永和中學改為初級中學。 回望過去,永和中學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取得了無數輝煌的成就。高考成績連續多年在全縣名列前茅;從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學子,到形成獨特的辦學特色,每一個成績的背后,都凝聚著一代又一代“永中人”的心血與汗水。創辦人劉亨瑩校長和曾昭煊教師榮獲國家勞動模范,更是對學校辦學成果的高度肯定。 想當年,在教育方針指引下,我們都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向雷鋒同志學習,向先烈先進和時代模范學習。看今朝,在國家系統集成上,新時代正在處理好事關民生建設的重大關系。民生是一個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的建設等方面緊密聯系的綜合性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實踐證明,最大的經濟是政治,最大的政治是教育。 如今,雖然學校的名稱幾經變更,但母校在我心中的地位從未改變。它不僅是我求學生涯的重要印記,更是故鄉文化的重要象征。每當回到故鄉,我都會走進母校,漫步在熟悉的校園里,回憶起那些美好的時光。看著校園里的一草一木,仿佛又看到了當年那個青春年少的自己,看到了老師們辛勤的身影,聽到了同學們歡快的笑聲。 ![]() 永和中學,這顆故鄉土地上的教育明珠,將永遠閃耀在我的心中。它所傳承的精神,如同贛江的流水,生生不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奮勇前行。我相信,無論歲月如何變遷,母校的魅力將永遠綻放,它的故事也將在故鄉的土地上,代代相傳。 2025年5月7日早晨,重溫偉人《五七指示》,回望歷史的天空,有感作此篇。歡迎大家點評! 【中呂·滿庭芳】我的家鄉母校永和五七中學 贛江水長,永和興旺,古邑流芳。春秋母校家鄉創,歲月滄桑。桃李綻、書聲繞梁,軌書圓、朝氣飛揚。勤耕倡,校風自強,五七滿庭芳。 黌門志強,扁擔磚瓦,汗灑田桑。求知路上同心創,不負韶光。教室暗、油燈伴窗,報恩重、勞逸軒昂。耕讀唱,陌阡夢想,教育訓忠良。 時風健體,兼學指引,一片生機。勤工辦校旌旗熾,志展光輝。驅魍魅、山河奮臂,喚黎元、時命爭馳。風云際,壯心未已,浩氣貫虹霓。 注:本文應江西省文明辦、江西文明網2025年3月12日至5月20日“憶鄉愁 看變化 謀發展”《我和我的家鄉》主題征文而作系列作品之三! ![]() ![]() ——本文系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另外,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若作品中的文字、美術、攝影等有涉及您的版權問題,請您及時與我取得聯系,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轉載內容或作品! ![]() ![]() ![]() 作者簡介:羅余作,男,漢族,江西吉安永和人,1965年11月生。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網絡與信息管理師,江西省和吉安市制造業信息化指導專家,“中國優秀 CIO”獲得者,高峰論壇特邀嘉賓,中國鄉村作家、長青詩人。1986年畢業于江西工業大學(現南昌大學),曾任某央企設備技術科和企業管理科科長,信息科(中心)科長主任等職務。系全國科監委行業發展戰略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首屆煙草行業副理事長、中國煙草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江西省詩詞學會會員,江西省散曲研究學會會員,吉安市廬陵散曲社創始人,吉安市作家協會和吉安市廬陵詩詞學會理事、散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散曲社常務副社長、吉安縣作家協會主席兼詩詞學會理事。黃河曲社及其原平曲社與大牛店農民散曲分社社員,深圳長青詩社與散曲學會會員,龍風文化發展中心第七文學總社教學教研部和宣傳部副主任、學術研究部成員、社刊編輯部副總編、四分社執行社長兼三總院院長、社刊部主任。《江西散曲》《廬陵詩詞》微刊編委、《廬陵散曲》微刊主編、《廬陵文苑》《文山藝苑》主編《草塘馨風文學》、《井岡青峰》微刊總編。著有《01一線論文選》《羅余作原創散文》《羅余作原創詩歌》《羅余作原創散曲》等。科技和管理論文與作品散見于《青工研究》《中國經濟與信息化》(原《中國計算機用戶》)《價值工程》《新經濟》《中小企業經濟與科技》《科技經濟導刊》《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 科研/工業A》《經營管理者》《中國企業文化》《中國煙草》《江西煙草》等雜志和《經理人報》《東方煙草報》《江西晨報》《井岡山報》等報刊。文學作品或散見于《中國作家文庫》《當代散文精選》《當代詩文精品薈萃》《長江情》等10多個書目,或散見于《當代作家》《中國教育科學》《中華詩詞》《中國鄉村》《中華散曲》《當代散曲》《長青詩刊》《華人文學》《中華文藝》《詩文雜志》《新時代文學》等雜志,散見于《東方煙草報》《江西晨報》《井岡山報》《吉安通訊》等報刊以及《中華詩詞》《九州散曲》《江西散曲》《詩國江西》《長青散曲》《原平散曲》等電子刊。早期復合肥和液體肥新產品研究曾榮獲江西省新產品獎。50多篇論文收錄在《中國經濟技術優秀文集》,并曾榮獲中國煙草學會年度論文評比二等獎,70多項科技和管理創新與QC成果在全國和業內獲一、二、三等和優秀獎。1993年榮獲吉安地區設備技改先進工作者。2004年榮獲江西省企業QC活動卓越推進者。2003年、2004年、2005年榮獲江西省企業信息化工作先進個人。2006年榮獲江西省煙草工業系統宣傳信息調研工作優秀通訊員。個人事跡于2005年入編《中國知名專家學者辭典》,2006年入編《求真務實――“三個代表”踐行風采錄》和《中國勞模風采》大型紀實文獻,同年被編入《世界名人錄》和《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早期文學作品在國內各種活動賽事或政府部門評比獲獎50余次。近期5年間,2022年榮獲中華詩詞學會用網先進個人。2022年、2024年兩度榮獲吉安市作協工作先進個人。2023年,榮獲江西省和吉安市廬陵詩詞學會工作先進個人,詩詞作品榮獲紀念毛澤東誕辰130周年全國詩詞大賽被評為一等獎,并授予“全國優秀詩詞作者”榮譽稱號。20多件文學作品在全國媒體和文學組織活動舉辦的賽事或評比活動中獲一、二、三等和優秀獎或入圍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