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詩人作家網 認證會員檔案庫 ![]() ![]() 中國詩人作家網認證會員 姓名:劉安 筆名:寒風 籍貫: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 劉安代表作 母親河 在外漂泊的人,常常會想家,逢年過節更是如此。故鄉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總讓游子們有絲絲縷縷,割舍不斷的眷戀與牽掛。 昨夜,故鄉的大河灣竟在夢中重現。久別重逢,心中有著訴說不盡的喜悅!大河灣不是一條普普通通的河流,她分明是養育滋潤我成長的母親河! 大河灣距離我童年居住的小村,只有500米。由于歷經上百年的水流沖刷,在原本平坦的黃土地上面,形成一條寬2000米,長3000余米的大土溝,土溝蜿蜒東去,一年四季流水潺潺。一方水土,一方人。故鄉的人們,世世代代在這里繁衍生息。大家起早貪黑,勤扒苦做,日子雖說過的清貧,但是,因有這河水的滋潤,人們卻活的格外充實、自在。 我愛故鄉的大河灣,更愛大河灣四季如詩如畫的美景。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萬木爭春。大河灣恰似一條銀色飄帶,蜿蜒東去。清澈如明鏡的水面,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一塵不染。河岸上茂密的蘆葦,隨風起伏,滿目皆翠,唰唰作響的葦蕩,皆是余韻悠長的音符。這自然景觀,把“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詩意,表現的淋漓盡致。 春有春的韻律,夏有夏的動感。如果說春天是一首詩,夏天則是一幅畫;不信你看:藍幽幽的天,漂浮著潔白的云彩,綠草茵茵的河灘上,滾動著數不盡的牛羊。牧羊人手握紅纓長鞭,“啪啪”幾聲脆響,驚起黑壓壓的野鴨小鳥,置身這水草肥美,風光絢麗的大河灣,牧羊人再也仰制不住心中的歡喜,他動情地唱起山歌:“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牛羊跑/揮動鞭兒響四方/這里是我可愛的家鄉......” 歌聲,粗獷嘹亮,由近及遠,讓人聽得如癡如醉! 七月流火。 大河灣是孩子們的樂園,大人的浴場,捕魚摸蟹的趣事,讓孩子們喜笑顏開,癡迷忘返;忽一日,大雨傾盆,河水泛濫,加之上游水庫開閘瀉洪,大河灣呈現一片汪洋。只見河道上,波濤洶涌,濁浪排空,那一瀉千里的氣勢,讓村里的人們大開眼界。幾天過后,陰云散盡,急流驟退,河床上,白花花的魚兒,活蹦亂跳。村里男女老少,一路小跑著趕到河灘撿拾魚兒,這些日子,家家烤魚片,處處聞魚香:故鄉分明就是一個塞上小漁村! 秋風涼,樹葉黃,南飛的大雁排成行。 秋天前腳一走,寒冬又匆匆而至。往日,流水潺潺,蛙鼓如潮的大河灣,竟然一下子變的悄無聲息。寒風驟起,陰郁的天空飄起漫天雪花。 雪花宛如紛飛的蝴蝶。地白了,水白了;大河灣成了一個白色世界!蘆葦簇擁的小河,早被厚厚的堅冰封鎖的嚴嚴實實,人們驚詫于冰面上覆蓋著的白雪,白的耀眼,白的亮麗,竟然沒有一丁點的塵埃,寂靜中,茫茫的白雪為人們平添一份情趣和不盡的聯想! 耐不住寂寞的孩子們,早已忘卻徹骨寒冷,他們坐在自制的滑冰車上,沿著晶瑩的河床,向遠方追逐馳騁,大河灣重又蕩起孩子們天真的歡笑聲…… 無憂無慮的日子,磨損著如歌的歲月。當年,那一群穿著開襠褲的村野頑童,在母親河的懷抱里長大成人,我便是這其中的一員。 時光流逝,歲月如歌。 離開故鄉,一晃已是30多個年頭,可母親河又無時無刻不在我的心中流淌。那遙遠的北方小村,有我太多的回憶,有我太多的眷戀:母親河,她柔弱的胸懷,卻給了我堅強不屈的個性,使我的內心變的清潔、明亮、豐富而寬敞。吸吮著母親河母乳般崇高的養分,使自己擁有健康強壯的身體,享有不盡的智慧與水性的激情。 我愛我的故鄉,我更愛故鄉的母親河!在游子的眼中,她分明是一條不干不涸的汩汩愛河,總在心底泛出甜蜜的波瀾。 鑿壁千年:龍門石窟的佛光與歲月對話 暮春之際,我懷揣著對歷史的敬畏與憧憬,踏入龍門石窟。伊水之畔,微風輕柔拂過,河水泛起層層粼粼波光。我靜立在悠悠河畔,腳下的土地仿若有靈,喁喁低語,娓娓講述著千年的往昔。抬眸望去,伊水悠悠流淌,連綿的龍門山恰似一位位飽經滄桑的智者,默然矗立,長久地守護著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 洛陽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距今已有 1500 多年。龍門石窟開鑿歷經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和北宋諸朝,大規模斷續營造達 400 余年。其東西兩山現存編號窟龕 2345 個、造像近 11 萬尊、碑刻題記 2890 余塊、佛塔近 80 座。工匠們在此開山鑿石,一錘一釬雕琢出無數精美的佛像與石窟,為后世留下了這璀璨的文化瑰寶。 歲月流轉,伊水與龍門山見證了朝代的更迭、戰火的紛飛,卻始終堅守,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歲月的痕跡。目光緩緩移向那巍峨石壁,歲月的風霜在此刻仿佛有了實體,它們于其上留下或深或淺、錯落交織的斑駁痕跡。這一道道痕跡,恰似一部部卷帙浩繁、歷經歲月摩挲的厚重史書,每一道溝壑都著鐫刻歷史的記憶,每一處凹陷都藏著往昔的故事。 我佇立于此,凝目細察,時間仿若停滯,恍惚間,那石壁似沉睡千年的眼眸正徐徐睜開,眼眸中是穿透時空的深邃目光,靜靜審視著世間的滄海桑田。千年的塵埃,在悠悠歲月風中,如同輕盈的雪花般緩緩飄落,悄無聲息,恰似一場縹緲幽夢,悄然消散在歷史的滔滔長河之中。而那隱匿千年的光,此刻如被喚醒的精靈,從洞窟幽深處裊裊浮現。光線透過洞窟狹窄縫隙,絲絲縷縷地灑在石壁之上,為洞窟內精美絕倫的佛像鍍上一層神圣的光暈,那光暈如夢似幻,令觀者心生敬畏,仿若瞬間與千年前的智慧和信仰相逢 。 遙想北魏時期,鮮卑族拓跋氏入主中原,雄心勃勃地將都城定鼎洛陽。一紙旨意仿若春風,迅速傳遍大江南北,四方能工巧匠聽聞朝廷要在龍門開山造像,為王朝與百姓祈福,懷揣著對信仰的虔誠以及對藝術的無限熱愛,紛紛從五湖四海趕來。他們有的背著用粗布縫制的簡陋行囊,里面裝著僅有的幾件衣物與干糧;有的推著嘎吱作響、裝滿各式鑿子、錘子等工具的小車,一路長途跋涉,風塵仆仆。一路上,他們穿越山川河流,翻過崎嶇丘陵,雖面容疲憊,眼神中卻滿是奔赴使命的堅毅。在那漫長而又艱苦的歲月里,工匠們櫛風沐雨,開啟了這場鐫刻信仰與藝術的偉大征程。 夏日,驕陽似火,酷熱如蒸籠般籠罩著龍門。滾燙的陽光直直照射在他們身上,汗水順著古銅色的臉頰、寬厚的脊背不斷滑落,打濕了身上那早已破舊不堪的衣衫,豆大的汗珠 “啪嗒啪嗒” 滴落在腳下冰冷的石板上,轉瞬便沒了蹤影。可即便如此,那叮叮當當的鑿擊聲卻從未停歇,工匠們全神貫注,手中鑿子有節奏地在石壁上舞動,每一下都傾注著心血。 冬日,寒風凜冽,呼嘯著席卷龍門山間,仿若鋒利的刀刃,割得人臉生疼。清晨起來,山間一片銀白,工匠們呼出的熱氣瞬間化作一團團白霧。他們的雙手暴露在寒風中,很快便長滿了凍瘡,又紅又腫,有些地方甚至已經破皮滲血。然而,一旦握住那冰冷的鑿子,他們便像是換了個人,眼中只剩下眼前堅硬的石壁,專注地在上面精雕細琢。那雙手布滿老繭與傷痕,粗糙得猶如干裂許久的土地,記錄著歲月的滄桑與勞作的艱辛,卻從未有過一絲懈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雕琢著心中的信仰與藝術。然而,時光無情,歲月如流,在悠悠千載的沖刷下,他們鮮活的身軀早已化為齏粉,消逝于天地之間,連姓名都未曾留下。但他們的靈魂與精湛技藝,宛如不朽豐碑,深深嵌入石頭紋理。看那掌心綻放的蓮花,花瓣層層舒展,微微顫動,仿若夜空中瞬間綻放的煙火,明艷璀璨。這蓮花,承載著千年無數人的虔誠祈愿,北魏貴族祈福國運昌盛,百姓祈求闔家安康,它在歲月長河中熠熠生輝。再瞧那佛陀的衣袂飄飄,紋路細膩,仿若穿越千年時光隧道,靈動間似還帶著清晨未干的晶瑩露水,折射著時光的絢爛光芒,訴說著往昔工匠們的匠心獨運。每一尊佛像,都宛如在訴說動人故事,或關于苦修,或關于救贖,引人沉醉,讓人不禁對千年前的那段歷史與藝術創作,生出無盡遐想與敬畏 。 我側耳細聽,試圖捕捉石壁深處的聲響。在這寂靜的午后,周遭萬籟俱寂,唯有風聲輕拂草木的沙沙聲相伴。就在這一片靜謐之中,隱隱約約傳來鑿子敲擊石頭的回響。那聲音清脆有力,“叮叮當當”,每一下都仿若能擊破空氣,直直地鉆進心底。它似穿越千年時空,裹挾著魏晉的風云、隋唐的煙塵,一路奔襲,在我耳畔回蕩。 這哪里只是簡單的鑿石聲,分明是時間這位神秘工匠,以歲月為鑿、歷史為石,雕琢歲月痕跡的聲音。在那漫長的歲月里,一代又一代工匠,或頂著烈日,或冒著風雪,在這龍門石壁前俯身勞作。他們的雙手布滿老繭,粗糙干裂,卻穩穩地握住鑿子,一下又一下,精準地敲打著。此刻,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灑在我身上,我的身影與那些不知名工匠的身影,在無聲時空中悄然重疊。我仿若能體會他們當年的艱辛與執著,在物資匱乏、工具簡陋的條件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只為心中那份對藝術的無限追求。 日頭漸漸西斜,暮色悄然降臨。我們一同沐浴在靜謐深沉的黃昏余暉里,余暉為我們披上一層金色的紗衣。腳下伊水悠悠流淌,帶走了無數的故事,卻帶不走這石壁上凝固的藝術。我靜靜佇立,感受時光流淌與歷史的厚重,仿若與千年前的他們,在這龍門石窟前,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微風輕柔拂過幽深洞窟,帶來絲絲涼意,驅散了塵世的喧囂與燥熱。洞窟內,一尊尊佛像莊嚴肅穆,或慈悲頷首,或目光如炬,靜靜凝視前方。歲月在它們身上留下斑駁痕跡,卻難掩那與生俱來的神圣與莊嚴。古老石像仿若被注入了生命,在光影交錯間,似乎在低聲絮語。它們用古老神秘的語言,訴說著跨越千年的永恒故事。這些故事,或許關乎信仰堅守,在亂世之中,無數信徒心懷赤誠,一錘一鑿,將信仰的力量鐫刻在石壁之上;或許關乎藝術傳承,一代又一代工匠,憑借精湛技藝與無限熱忱,雕琢出這鬼斧神工的石窟藝術;或許關乎人生哲理,歷經朝代更迭、戰火洗禮,佛像始終以平和之姿,見證世間滄桑,啟示著人們在無常中尋求內心的安寧。 伊水滔滔不絕,不知疲倦地奔騰,水面波光粼粼,仿若流動的歷史長卷。它宛如一位見證者,目睹龍門石窟的興衰。從北魏時期的開窟造像伊始,歷經隋唐的繁榮鼎盛,再到后世的沉寂與修繕,伊水始終相伴。它從容地卷走歲月長河中的所有疑問,那些曾困擾世人的謎題,諸如造像風格因何演變、工匠們歷經多少艱難,也一并帶走那些或深刻、或淺顯的答案,只留下無盡思索,在龍門石窟上空久久回蕩,引人探尋歷史深處的奧秘 。夕陽漸漸西沉,天邊被暈染成一片橙紅,余暉輕柔地灑在蜿蜒的伊水河畔。粼粼波光閃耀著金色的光澤,整個龍門石窟仿若被一層夢幻般的金色光輝所籠罩,每一尊佛像都似被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散發著莊嚴肅穆又神秘的氣息。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窟一佛,皆承載著歲月的厚重與歷史的滄桑。 在伊水河畔,我獨自佇立,石窟中巧奪天工、精美絕倫的佛像,還有那穿越千年時光而來、仿佛仍在耳邊低語的歷史記憶,思緒恰似那悠悠流淌的河水,無盡蔓延。河畔垂柳依依,嫩綠的枝條在微風中輕柔擺動,似在與河水低語。我腳下的土地,每一寸都訴說著過往,那斑駁的痕跡,仿若歷史的書頁,隨意翻開,便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故事。遠處,龍門石窟靜靜矗立,那一尊尊佛像,或慈悲、或莊嚴,俯瞰著歲月的更迭。它們歷經風雨,見證了無數的繁華與落寞,如今依舊以一種沉靜的姿態,向世人展現著時光的力量。此刻,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隨想之中,試圖穿越時空的長河,去探尋那些被塵封在歷史深處的記憶,感受這片土地所承載的厚重與滄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