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chuàng) 丨首發(fā)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重讀《瓦爾登湖》,如同走進一片靜謐深邃的湖畔森林。 每一步都踩著松軟的落葉,每一頁都飄散著自然的芬芳。 記得年少時第一次翻開這本書,被梭羅筆下的簡樸生活深深吸引。 那時坐在教室的窗邊,陽光透過玻璃灑在書頁上,字里行間仿佛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書中的文字,將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閱讀時,仿佛能聽見湖畔微風的輕吟,看見晨露在草葉上滾動。 多年后重讀,感受已然不同。 從前,懵懂地向往著隱居生活;如今,更懂得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仿佛漫步在瓦爾登湖畔,看著梭羅搭建的小木屋; 驚嘆于他獨居兩年的勇氣,思考著現代生活的本質; 對物質主義的反思,如同一記警鐘,敲醒了沉迷于消費社會的自己。 懷著謙卑之心合上書本,內心已然有所領悟。 經典之作,無論何時重讀,都能引發(fā)新的思考。 如同黎明時分的一縷陽光,穿透心靈的迷霧,照亮內心的角落。 能夠穿越時空、啟迪智慧、引發(fā)深思的文字,方為經典。 正如好茶的標準,需要看產地、工藝與年份。 優(yōu)質的茶,香氣持久,滋味醇厚,經得起反復沖泡,依然韻味悠長。 說起沖泡,想必許多茶友在喝茶時,都會留意一個問題,“一泡茶究竟能泡幾次”。 網上的說法層出不窮,有人說綠茶三泡左右,紅茶五泡上下,老白茶能泡七次。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六大茶類里不同的茶能泡多少次,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值。 當我們在探討茶葉的耐泡度時,其實背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2》 首先,茶葉的耐泡度與品質有關。 簡而言之,茶葉的品質越好,就越耐泡。 六大茶類里的所有茶,茶葉品質與產區(qū)、工藝、儲存條件密切相關。 產區(qū)好、工藝好、儲存好的茶,自然就更耐泡了。 因為品質好代表營養(yǎng)物質豐富,可浸出的養(yǎng)分更多。 這樣的茶沖泡后,自然比品質一般的茶多沖幾泡。 以白茶為例,產自福鼎核心產區(qū)的白茶,與福鼎周邊產的白茶相比,風味更佳、香氣滋味更好。 因而人要看出身,茶也要看出身,一些著名產區(qū)的茶更受茶客的追捧。 另外,制茶工藝同樣會影響一款茶的耐泡度。 有了好的原材料,再遇上精湛的制茶工藝,才能做出一款風味佳且耐泡的好茶。 茶圈內有許多茶友,對工藝簡樸的白茶存在誤解,說制作白茶只要曬一曬就行。 事實上,曬茶青要考慮光照、溫度等,萎凋后還要干燥,并不是想的那么簡單。 像用粗梗和老葉制成的劣質茶,或渥堆發(fā)酵的做舊茶,內含物質所剩無幾。 這樣的茶拿去沖泡,自然泡不了幾泡就很淡。 就像一本內容空洞的書,隨便一翻就讀完了,也沒有重讀的欲望。 最后,儲存環(huán)境同樣會影響茶葉的耐泡度。 若是存儲不當,存茶環(huán)境太糟糕,茶葉很容易受潮變質,耐泡度便會大幅下降。 說到底,茶葉能究竟泡幾次,還是和茶葉本身的品質密切相關。 《3》 其次,正確的沖泡方法讓茶葉更耐泡。 正常來說,一款品質好的白茶,在正確的沖泡手法下,至少能泡10沖以上。 沖泡至少10次,是許多茶友認定一款茶耐泡的門檻,達到這個次數,才能稱得上耐泡。 根據許多茶友的反饋,以及個人的喝茶經驗來看,投茶量不足和出湯過慢,是大部分人都會犯的錯。 如果用一個超大蓋碗,投茶量卻不增加,茶湯滋味寡淡是正常的。 就像一碗粥和一鍋粥,要加的鹽肯定不能一樣多。 如果都只放一勺鹽,那么碗里的粥則會太咸,鍋里的粥可能太淡。 投茶量影響著茶水比,合理的茶水比例,才能讓每一泡的茶湯滋味均勻。 以白茶為例,110毫升的蓋碗只需5克干茶,這個黃金比例,泡出的茶湯濃淡適宜。 在出湯時間方面,用快出水的方式,總體的沖泡次數會更多。 與快出水相對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悶泡。 有人說,好茶不怕悶,況且在評審賽中,那些專家都是悶泡著喝。 于是照貓畫虎,把茶湯泡的又苦又澀。 事實上,好茶不怕悶,指的是不會出現雜味和異味,并不代表著悶泡后茶湯不苦不澀。 若悶泡后茶湯依然不苦不澀,反而說明茶葉內質不足。 一款好的茶,若是前幾沖悶泡坐杯,則會讓內質濃縮在前幾泡中,導致后面幾泡的茶湯寡淡無味。 茶湯的物質釋放本應是循序漸進的,茶湯的滋味由淺到深,再到淺。 悶泡坐杯即出湯慢,則會打亂這種平穩(wěn)且有規(guī)律的物質釋放。 因此,想要讓茶葉更耐泡,出湯時就必須快出水。 快出水指快速倒出茶湯,完成茶水分離,避免過度浸泡。 一般情況下,從注水到出盡大部分茶湯,控制在7-8秒左右即可。 在快出水的作用下,茶葉物質的釋放才能是勻速的,不疾不徐,一直到達10沖以上。 《4》 最后,茶葉的碎整程度等因素,也會影響到一款茶的可沖泡次數。 芽葉外形相對完整的茶,泡茶時茶味的浸出速度更為均勻,會更耐泡。 但換成是碎茶,因為葉片斷裂的緣故,像是一道缺了不少口子的堤壩,茶葉內含的滋味物會過快的析出。 像是袋泡裝的紅碎茶,經人為切碎后,茶味釋放會比一般茶葉來得更快。 若換成了葉片完整的茶,尤其是一些葉片略老的茶葉,那么茶味會釋放地慢一點。 葉片略老的茶葉,例如白茶里的秋壽眉,葉片表面有一層蠟質層,茶葉內滋味物質不容易過量浸出,茶湯不易泡苦。 這個特點,對于剛開始泡茶的新手來說,比較友好。 總之,在產區(qū)相同,工藝相近,品質相似的前提下,碎茶肯定不如葉片完整的茶耐泡。 碎茶因表面積增大,物質釋放速度加快,導致耐泡度降低。 拋開上面這些客觀因素不談,一泡茶究竟能泡幾次,還會受主觀因素的影響。 有的人喝茶時,只喝略有滋味的湯水,一泡茶足足泡上20多次,還不換茶。 但有的人喝茶,比較奢侈,再好的茶葉只喝前幾沖,就不在繼續(xù)泡了。 可見喝茶這件事因人而異,一款茶究竟能泡幾次,每一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 《5》 茶葉不耐泡和許多因素都有關,包括產區(qū)、工藝、儲存以及沖泡方法。 當你買到一款不耐泡的茶,得根據實際情況,排查多個影響因素,才能找到答案。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好茶的耐泡度是有保障的。 不管你喝什么茶,在選茶時一定要選品質好的。 價格略貴倒能接受,至少能獲得愜意又美好的品飲體驗。 比那些難喝又不耐泡的劣質茶,要好太多。 優(yōu)質茶至少能泡個10沖,而劣質茶3、4沖后就沒味了。 可見茶的耐泡度是比出來的,茶比茶還是氣死人。 原創(chuàng)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yè)原創(chuàng)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chuàng)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