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火氣機學說”是探討人體生理、病理的新的認識模式,它以辨證的核心內容(即相火氣機運行失常)為辨證主體,可以把辨證論治中常用的六經辨證、臟腑辨證、八綱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統一起來,串聯成一個整體,以形成一元化解釋。是一種可以把中醫原先的各種認識模式(如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五運六氣學說、命門學說、三焦學說、氣機學說等)全部動員起來,并進行深化分析的模式。 經過60多年臨床實踐,筆者在以上新理論(相火氣機學說)、新病機(肝經血熱病機、血分濕熱病機)基礎上。創新性提出肝病診治新分型,并提出治療各型肝病的新處方,對臨床診治和科學研究都大有助益。 應用“相火學說”指導肝病診治 “相火”最早見于《黃帝內經》,主要是以自然界五運六氣論君相二火,后世醫家逐漸將其引用于人體。朱丹溪集先賢之大成,對“相火”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論述。筆者認為,君火指的是促使自然萬物生長和變化的最高主持者;相火指的是在君火的指揮調攝下,具體完成和促進自然界萬物生長變化以及人體生命活動的發育之火。相火是中醫對人體生命能量的高度概括,它是指人體生命的原動力,也可稱為“生命之火”。相火在人體運行時是一種“氣”態物質,中醫稱之為精微物質、真元之氣。它包含諸多方面,如血液、津、水、氣、精微物質、各種營養素、激素、電解質等生命要素。相火可分為正常相火(生理性相火)及異常相火(病理性相火)。 筆者在肝病的辨治中,根據肝臟生理病理特點,應用“相火論”,按疾病的發展過程將病理性相火分為“六型相火”,即郁熱相火、血熱相火、濕熱相火、瘀熱相火、陰虛相火、相火虛衰,并制定分型辨治方藥,補充了朱丹溪“相火學說”治療分型及用藥的不足。 郁熱相火 郁熱相火是肝病發病的早期階段,其病變基礎是“氣火內郁”,主要以“內郁”為主,且有火郁迫陰之兆。病機特點為肝氣郁結,肝脾失調。治法依《黃帝內經》“木郁達之,火郁發之”的原則,綜合疏、平、抑、調、柔各法,選用辛、酸、甘、苦、咸之類藥味以清肝、解郁、涼血。經驗方為“解郁合歡湯”(合歡皮、麥冬、天冬、白芍、大青葉、牡丹皮、郁金、佛手、香櫞、白茅根、茜草等)。 血熱相火 郁熱相火治療不當,或肝病病情進一步發展,即進入血熱相火階段,病變基礎是“肝經血熱”。病機特點為肝郁化熱,熱傷肝血。治療不用苦寒香燥之劑,遵從《王旭高臨證醫案》“將軍之性,非可直制,惟咸苦甘涼,佐微酸微辛……以柔濟剛”的原則,治以清肝涼血。經驗方為“白茜湯”(茜草、紫草、敗醬草、佛手、白芍、板藍根、白花蛇舌草、土茯苓、重樓、虎杖等)。 “肝經血熱”這一病機是根據“相火氣機學說”,針對病毒性肝炎病肝郁日久化熱、郁熱傷及肝血而提出的新概念。在這個病機階段中,先前臨床多用丹梔逍遙散、化肝煎、龍膽瀉肝湯等清瀉肝經氣分的郁熱,但病毒型肝炎的病機已從氣分侵入血分,以上藥物療效欠佳,因此提出新病機“肝經血熱”,并制定新方劑“白茜湯”,臨床驗證其治療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經血熱”,療效顯著。 濕熱相火 肝病遷延反復,加之肝病必然乘脾,脾失健運則易出現肝郁夾濕,郁久化熱,由氣分入于血分,而形成血分濕熱相火之證。病機特點為肝郁乘脾,濕滯化熱。治法不宜用苦寒泄火法,而應采用利濕而不傷陰、清熱而不助濕之法,宜芳香化濁、辛開苦降,直清血分濕熱。經驗方為“桃紅化濁湯”(桃仁、紅花、香薷、佩蘭、藿香、茵陳、茯苓、薏苡仁、青皮、郁金、白茅根、板藍根等)。 “血分濕熱”病機是根據臨床需要而提出的。以前治療中,針對肝病兼有濕熱證,臨床多用三仁湯、藿樸夏苓湯、甘露消毒飲、茵陳蒿湯或當歸龍薈丸等治療,不但療效不佳,有的還會引起藥物性肝損傷。后來筆者領悟到,病毒已潛入血分,治療不能僅清化氣分濕熱,故結合臨床經驗,創新提出新的病機概念“血分濕熱”,研制新方劑“桃紅化濁湯”,臨床療效良好。 瘀熱相火 肝病日久或治療不當,均可出現氣血瘀滯,病久耗氣傷陰,瘀而化熱,形成瘀熱相火之證。病機特點為瘀熱傷肝,絡脈瘀阻。治法不宜長期應用理氣活血法,以免日久耗氣傷陰,而應采用益氣養陰、化瘀通絡之法。經驗方為“三才化纖湯”(天冬、生地黃、黨參、桃仁、茜草、地龍、醋鱉甲、海螵蛸、雞內金、桑椹、黃芪等)。 陰虛相火 肝體陰而用陽,為藏血之臟。若肝郁過久,化火必傷肝陰;肝火傷陰,既可自傷,也可傷及他臟之陰。從病變發展過程看,尤以自傷肝陰、中傷脾陰、下傷腎陰為多見。病機特點為郁火傷陰,肝失所養。治法方藥:自傷肝陰,治以養陰柔肝,多用“一貫煎”;中傷脾陰,多以滋養脾陰,用經驗方“滋脾飲”(山藥、扁豆、蓮子肉、薏仁、桔梗、雞內金、麥芽、葛根、山楂、大棗等);下傷腎陰,若無瘀血,則滋陰養血,清熱疏肝,多用“滋水清肝飲”;若有瘀血,則柔肝養陰、涼血軟堅,多用“三甲復脈湯”加減。 相火虛衰 歷代醫家論肝病,多論其有余,而論肝氣、肝陽不足者甚少。肝內寄相火,寓一陽生化之氣,寄居腎中真陽?!疤旆谴嘶鸩荒苌铮朔谴嘶鸩荒苡猩!保ā陡裰掠嗾摗は嗷鹫摗罚┎C特點為肝陽氣虧虛。治法方藥:肝氣虛,治以補肝益氣,用經驗方“補肝頤氣湯”(柴胡、升麻、當歸、生黃芪、山萸肉、白芍、茯苓、陳皮、遠志、夜交藤、合歡皮等);肝陽虛,治以溫生肝腎陽氣,用經驗方“桂附二仙湯”(桂枝、制附片、白芍、炙甘草、仙靈脾、巴戟天、仙茅、石楠葉、雞內金、醋鱉甲、青黛、白礬等)。 應用“氣機學說”指導肝病診治 中醫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是人體的能量,即人體能量活動的基本物質是氣。《靈樞·決氣》認為,人體的精、氣、津、液、血、脈,都可以統稱為“一氣”;機,乃機要、機制、樞機、機關等。本意為機動,氣機就是氣的運動機制。人體的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它流行于全身各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等,無處不在,時時刻刻推動和激發著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歷代醫家對氣機的理解不同,筆者對氣機的概念認識是氣機是人體氣的運動機制,其基本形式為升降出入;氣機是人體所有氣體運行的方向與規律、樞機與機制,包括元氣、宗氣、衛氣、榮氣等。 筆者在臨床過程中,根據肝臟體陰用陽的生理特點,結合“肝主氣機”理論,認為肝臟疾病的發病多為氣血陰陽的失調和紊亂,可概括為肝氣失敷和、肝血失奉守、肝陰失承平、肝陽失固密四個類型。 肝氣失敷和 若肝膽氣機失于敷和,則樞機不利,人體升降出入之機阻滯,氣血無以化生,五臟六腑因氣被阻,其生機難以維持。肝氣失敷和按其常見肝病中的類型,最少可分為3型。 氣滯證 氣滯是指運行中的少陽三焦和肝膽之氣,運行不利或氣機失暢,出現以脹、痛為特征的病理改變,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氣機阻滯,多因情志過激而引起。以氣血津液辨證定性時,以實居多。若氣滯日久,導致氣的運動方向逆亂,可形成氣逆證。病機特點為肝失條達,氣機阻滯。治以疏肝理氣,解郁止痛。方藥:肝胃失和用經驗方“疏肝和胃湯”(柴胡、白芍、枳實、炙甘草、香櫞、香附、佛手、連翹、木蝴蝶、大棗);肝脾失調用經驗方“疏肝健脾湯”(柴胡、白芍、枳實、炙甘草、黨參、白術、茯苓、雞內金、白蔻仁、茯苓、炒薏苡仁、砂仁、大棗);肝氣郁滯用經驗方“疏肝理氣湯”(柴胡、白芍、枳實、炙甘草、青皮、郁金、丹參、香櫞、川芎、蒼術、神曲、炒梔子)。 氣郁證 氣郁是氣滯證的進一步發展,氣滯發病時間短,氣郁發病時間長,氣滯是肝的疏泄機制受阻,氣郁是肝的疏泄功能不足;氣滯日久可以化火,火曰炎上而向胸、頭、面部上擾;氣郁日久可以化熱,可以傷津,也可“木不疏土”而橫行,引起脾胃氣機失暢,其影響多為橫向。多見于長期情志失暢者。病機特點為肝失疏泄,氣機郁結。治以疏肝解郁,理氣散結。經驗方用“解郁合歡湯”(合歡皮、麥冬、天冬、白芍、大青葉、牡丹皮、郁金、佛手、香櫞、白茅根、茜草)。 氣虛證 氣虛是氣的生成不足,或因疾病、勞倦、郁滯使氣消耗過度,致氣虛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導致機體臟腑功能活動減退所形成的病理變化。若氣虛日久導致氣無力升舉,可形成氣陷證;若氣虛已極,導致亡氣、失氣甚至氣竭、氣絕的病理變化時,可形成氣脫的病機。病機特點為肝氣虛弱,升發不足。治以補肝益氣,助肝升發。經驗方用“補肝頤氣湯”(柴胡、升麻、當歸、黃芪、白芍、山萸肉、茯苓、陳皮、遠志、夜交藤、合歡皮、大棗)。 肝血失奉守 由于肝主藏血又主疏泄,就形成了肝體陰而用陽的特點,即肝以血為體而以氣為用。肝血充足,則肝體柔和而肝氣調達暢茂;肝血不足,則肝體失養,疏泄失常而導致血濁、血瘀、血虛等證。 血濁證 由于肝血黏稠或飲食不當,膏梁厚味過度,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功能減退,加之“木不疏土”,使水谷精微不能充分運化,淤濁滯留血脈和脈絡之中,形成了血濁證。病機特點為肝脾失調,淤濁中阻。治以清肝化濕,祛淤通絡。方藥:多用“化肝煎”合經驗方“桑明湯”(桑葉、決明子、炒山楂、夏枯草、懷牛膝、菊花)治療高脂血癥、輕度脂肪肝;多用“柴胡清肝散”合經驗方“金砂散”(雞內金、炒薏苡仁、白蔻仁、茯苓、砂仁)治療脂肪肝性肝炎;多用“四逆散”合經驗方“玉參湯”(玉竹、苦參、決明子、天花粉、郁李仁、川黃連、烏梅)治療高糖血癥;多用“四逆散”合經驗方“清風苓湯”(青風藤、海風藤、土茯苓、萆薢、懷牛膝、王不留行、山慈菇)治療高尿酸血癥。 血瘀證 肝主疏泄,有調節血量之功。氣血之間,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氣郁則血瘀,氣滯則血滯,氣血郁滯日久,肝血瘀阻,疏泄失其常度,導致氣滯血瘀。病機特點為肝血瘀著,肝絡痹阻。治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經驗方用“疏肝化瘀湯”(柴胡、白芍、枳實、炙甘草、青皮、郁金、雞內金、丹參、香櫞、醋鱉甲、大棗)。 血虛證 肝主藏血,是指血液來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肝藏血既可以濡養自身,防止肝陽過亢,又可防止出血。肝血不足則肝氣有余、疏泄太過,??蓪е陆蠲}失養和血液不循常道而妄行,正如《溫病條辨·卷六》所言:“肝主血,肝以血為自養,血足則柔,血虛則強?!辈C特點為肝血虧虛,經脈失養。治以補血養肝,佐以化瘀。經驗方用“柔肝養血湯”(熟地黃、炙黃芪、黨參、炒白芍、當歸、川芎、山萸肉、山藥、枸杞、炙甘草、阿膠、醋鱉甲、雞內金、制首烏、大棗、雞血藤)。 肝陰失承平 肝陰是指肝血中的陰津。肝體陰而用陽,陰血充盈,水能涵木,則陰平陽秘,健康無病。若素體陰虛,陰不制陽,或五志化火,火劫陰津,或外感熱病,肝陰被劫,均可形成肝陰虧損。其病變本質都是氣郁化熱,熱傷肝陰,陰津損傷,波及脾腎,引起自傷肝陰,中傷脾陰,下傷腎陰。 肝陰虛證 肝陰虛證的早期多由肝郁日久而來,臨床上多見既有肝郁不舒證,又有肝陰不足證。此種氣郁傷津之證,宜在滋陰的基礎上配伍疏肝解郁之品,才能病證相符。病機特點為肝陰不足,肝氣郁結。治以滋水涵木,清肝解郁。方藥多用“滋水清肝飲”。 脾陰虛證 脾胃位居人體中焦,為后天之本,其氣升則上輸心肺,降則下歸肝腎,在體內升降出入機制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肝為風木之臟,其性善升;膽為中清之府,內寄相火,最宜通降;肝膽表里相合,升降相宜,對全身氣機升降起著主導作用?!端貑枴毭握摗吩疲骸巴恋媚径_?!备尾匮?,脾統血,肝陰不足必然引起脾的陰津受損,脾氣散精作用不足而引起脾運失常,脾不為胃行其津液,同樣引起胃氣失降。病機特點為肝陰不足,脾陰虧虛。治以養陰、益脾、柔肝。經驗方用“滋脾飲”(山藥、扁豆、蓮子肉、薏苡仁、桔梗、葛根、雞內金、麥芽、山楂、大棗)合“一貫煎”。 腎陰虛證 肝病日久,或因濕熱,或因實火久羈,或氣滯血瘀日久化熱,瘀熱傷陰,或因過用辛香溫燥、滲濕利尿之品,或因勞欲過度、失血過多致精血虧損,或素體陰血虧損,均可導致肝腎陰虧,肝血不足,血虛、陰虛不能養肝、柔肝之體,引起肝之脈絡失養;腎陰不足,精血虧虛不能上榮頭目;陰虛而生內熱。病機特點為腎陰虧虛,肝體失養。治以滋陰補腎,養血柔肝。方藥:無腹水用經驗方“柔肝補腎湯”(熟地黃、枸杞子、當歸、北沙參、黃精、麥冬、阿膠、醋鱉甲、茜草、制首烏、白芍、雞內金、大棗、炙甘草);若病久伴有陰虛性腹水,可用經驗方“甲苓飲”(“三甲復脈湯”合“豬苓湯”)。 肝陽失固密 肝陽是指肝的生理性陽氣,實際上就是肝的功能的具體表現。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肝主疏泄,二是肝主藏血。其有四個特性,一是肝喜條達,二是肝為剛臟,其氣易逆易亢,三是肝體陰而用陽,四是肝氣與春氣相通。肝中生理性陽氣即肝陽,亦應固密為要。依據病情變化,可出現肝陽虛證、脾陽虛證和腎陽虛證。 肝陽虛證 肝陽虛證在慢性肝病患者中并不少見,特別是肝病日久,積聚、鼓脹、血證反復發作者,更要注意肝陽虛證。在臨證時要結合肝體陰而用陽的特點,注意肝陰、肝血常易損耗,故大辛大熱之品如肉桂、附子應慎用,或以小劑量試用為宜。病機特點為肝體受損,肝陽虛弱。治以溫補肝陽,養血和肝。方藥:輕證宜補益肝氣(氣虛為陽虛之漸),經驗方用“補肝頤氣湯”;重證宜溫升肝腎陽氣,經驗方用“桂附二仙湯”(桂枝、制附片、白芍、炙甘草、仙靈脾、巴戟天、仙茅、石楠葉、雞內金、醋鱉甲、青黛、白礬)。 脾陽虛證 肝病日久,七情失和,肝陽不足,木不疏土,必然導致脾胃陽虛。治療時應調理氣機,溫補中陽,顧護脾胃,以防克伐太過,再傷中土,使病情加重,且中藥不宜過峻,以平和為妥。應注意,用藥時要補而不滯中宮,和而不損氣機。病機特點為中陽不足,運化失健。治以溫陽健脾,補虛和中。多用“附子理中湯”合“正元湯”、“四烏鲗骨一蘆茹丸”、經驗方“金砂散”加木香。 腎陽虛證 腎是人體臟腑陰陽的根本,生命的源泉,為“先天之本”。肝病日久,子盜母氣,肝陽虛必然要引起腎陽虛證。腎陽虛損是指腎與命門功能減退所引起的病變。腎陽也稱腎氣、元陽、真陽、命門真火,包括腎與命門全部功能。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有賴陽氣為其動力,五體結構、五官九竅有賴陽氣溫煦,精血津液有賴陽氣生化輸泄,陽氣實為生生之本、性命之根。如果腎陽生化功能減退,就會危及生命,故《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辈C特點為腎陽虧虛,運化失司。治以溫補腎陽,化氣行水。多用“濟生腎氣湯”合經驗方“補肝益腎湯”(黃芪、生地黃、黃精、女貞子、菟絲子、枸杞)。(楊 震 陜西省西安市中醫醫院)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