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人,往往最容易被辜負。 他們習慣付出,習慣退讓,習慣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前面。 就像范仲淹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可當善良一次次被踐踏,他們也會心寒,最終變得決絕無情。 無情的人分兩種,一種生來就自私無情。 另一種就是曾經至善,后來遇見的人不懂他為何如此無情,因為沒經歷過他所經歷的苦痛。 這種無情不是冷漠,而是看透人性后的通透與灑脫。 1. 善良被透支,心就冷了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蓋茨比,一生都在為黛西付出,甚至替她頂罪。可當他死去,黛西連葬禮都不愿出席。 人世間最荒唐的劇情,就是癡情者遇見薄情人。 正如李賀所說的,天若有情天亦老。 善良若不被珍惜,終會變成心灰意冷的無情。 2. 善良若無鋒芒,反成縱惡 《教父》里有一句經典臺詞:“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 電影中的老教父柯里昂對敵人仁慈,結果換來兒子被槍殺。 后來,麥克·柯里昂用冷酷手段重振家族,才讓敵人不敢再犯。 《農夫與蛇》的故事也告訴我們: 對惡人善良,就是對自己殘忍。 有的人的確很善良,即便對待欺辱他的人,也一讓再讓。 有人覺得他可憐,但可憐人必有可恨處。 在小人眼中,這種善良就是軟弱。 3. 無情,是善良者的最后鎧甲 《瑯琊榜》中的梅長蘇,曾經是赤焰軍少帥林殊,天真熱血。 但被至親背叛后,他變得冷酷算計,最終才得以復仇。 他的無情,不是本性變了,而是學會了保護自己。 《水滸傳》里的武松,也本是一個善良正直之人,但在他連續遭遇歹人陷害后,變得無情。 他的無情,不是心變惡了,是萬念俱灰后的向死而生。 東野圭吾在《惡意》中寫道:“好人再多的善良,也填不滿壞人心里的黑洞。” 請相信,善良永遠不會感動骨子里壞的人,頂多只感動了自己。 4. 真正的善良,要有底線 特蕾莎修女說:“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善良的人不是天生無情,而是終于明白: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的好。 人當然應該善良,但盲目的善是愚昧的體現。 善良,且又堅韌不拔,才能讓歹人害怕。 《被討厭的勇氣》告訴我們: 真正的自由,是學會拒絕。 當鼓起勇氣對“惡”說不的時候,會有一種善良卻又夾雜著無情的快感。 這無情是快意恩仇,是善惡分明,是敢作敢為。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安迪, 善良卻不愚善,最終用智慧贏得自由。 愛我所愛,恨我所恨,獨立思維,獨立人格。 這無情,是對自由的追求。 結語 善良的人變得無情,不是他們錯了,而是他們終于學會了愛自己。 真正的善良,不是無底線的付出,而是有原則的溫柔。 正如尼采所說:“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善良若不帶鋒芒,終會被黑暗吞噬。 無情,有時只是善良最后的自保。 |
|
來自: 新用戶1739VTnS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