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你要是真讓他坐下來,泡杯茶慢慢想,他大概率就開始猶豫了。活太久吧,身邊的人一個個走了,自己身體也一天天不行了,記憶不清,行動不便,甚至連飯都得人喂。可活太短,又感覺好多事沒來得及做,人生剛熱身,游戲就結束了。 答案不是80歲,也不是90歲…… 比如說中國的“長壽奶奶” 章彩娥,浙江人,活了115歲。她走的時候,連孫子都成了老頭,身邊的人從她兒子到重孫女,全都換了好幾撥。本來她身體還挺健康的,但是111歲那年摔到了腿,然后就不能走路了,生命的最后幾年,她必須要靠家人照顧。再看另一位,法國的讓娜·路易絲·卡爾芒,她活了122歲,保持了世界最長壽的紀錄。她在113歲那年還在抽煙、騎自行車,狀態是不錯的。但到了120歲,身體開始嚴重退化,連說話都變得困難。這些真實案例其實都在提醒我們一個問題:人活得久,不代表活得好。比如一項德國的問卷調查中,對1501個年齡在20-90歲的成年人進行了詢問,結論是人們大多數希望活到85歲。一項美國研究對109名60-99歲的受訪者進行了調查,他們的回答中,平均壽命為93歲。更廣泛的一些全球性的調查問卷發現,人們希望的生命終點,集中在85-95歲之間。為啥呢?因為到了某個點,人類的身體和大腦都會逐漸進入低電量模式。更別提身邊的人越來越少,親友一個個離世,那種世界只剩我的孤獨感,真的不是開玩笑。美國健康與退休小組有個研究發現,活到65歲以上的人群中,有超過22%患有輕度的認知障礙,日常生活需要照顧。并且活的歲數越大,這種障礙越明顯,所以人變成了活著的任務,不是在活,而是在被活著。比如中國的翻譯宗師許淵沖,他活到96歲了還在工作,那一年他還上了電視,參加了《朗讀者》節目。他在90多歲的時候還經常說:“我的身體已經老了,但我的靈魂還年輕。”所以說,這個問題得換個角度來想——不是“你想活多久”,而是“你想怎么活”。網上有句話說:“活到90歲不如50歲死得其所。”這雖然聽起來有點極端,但細品是有點道理的。想想看,有些人三十歲就活得像老頭,天天焦慮、內耗、痛苦,活著比死還累。而有些人,雖然七八十歲,但精神矍鑠、活力滿滿,還在學畫畫、開直播、玩滑板。那個活著的味道,完全不一樣。心理學上有一個叫“U型幸福曲線”,就是大部分人的幸福感在青年期最高,然后慢慢跌落,到中年最低。沒錯,四十歲左右最容易emo,然后到了老年又慢慢回升。為什么老了反而開心了?因為看開了,不內卷了,不焦慮了,開始珍惜每一頓飯、每一個黃昏、每一場聊天。中國人講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西方也有類似的說法,美國心理學家弗蘭克爾說過:“生命從來不是你能控制的,而你在其中卻能找到意義。”你當然可以好好養生、注意健康、遠離焦慮、擁抱熱愛,但你不能指望“我要活到100歲,所以我必須活到100歲”;最后,說說那些不想活的人,那些年紀輕輕就選擇自殺或者安樂死的人,你以為那是他們自己選擇的嗎?如果死是可以自己選擇的話,那為什么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反對自殺?反對安樂死?為什么陌生人可以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一個跳河輕生的人?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宗教、文化、醫療、心理治療機構都在積極倡導人們活下去呢?人命天授,人命關天。天不同意,人是死不了的,湊合活也得活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