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實用心理《5分鐘心理學》 ![]() 配合下方音頻閱讀,體驗更佳。 檸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圖源 你是否有這樣的感覺: 明明已經長大,明明可以用成年人的方式溝通,但在某些時刻,還是會覺得和父母之間隔著一道看不見的墻。 他們的邏輯、他們的反應、他們的“為你好”,都讓你既無奈又難過。 “算了,說了他們也不懂。” “我要是說了,他們肯定又要說……” “真的懶得解釋了。” 這些念頭,是不是曾經飄過你的腦海? 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 為什么有些事,父母真的沒辦法理解? 1 “你不就是玩手機嗎?有什么累的” ——父母無法真正理解你的情緒消耗 你被領導罵了一頓,憋屈了一整天,回家跟父母吐槽,結果爸爸說“年輕人吃點苦怎么了!” 你說上班好累,媽媽立刻反問“累?你每天坐在辦公室里能有多累?” 在父母看來,你現在的生活夠舒服了,不愁吃穿。 他們那代人,面對的是更現實的生存壓力—— 吃不飽、住不好、工作不穩定。 一對比,他們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 “你比我們那時候強多了,怎么還不知足?” 但問題是: 現代人的壓力,大多來自心理消耗——社交焦慮、職場PUA、信息過載…… 這些看不見的“軟傷害”: 父母很難用他們的經驗去想象,自然沒辦法理解你。 2 “你談戀愛了嗎?什么時候結婚?” ——父母無法理解你的感情困境 你單身久了,他們擔心“你是不是有問題?” 你在感情里受傷害選擇了分手,他們不理解“有什么忍不了的?” 丨父母那一輩的婚姻觀是“功能性的”: 兩個人結婚就是搭伙過日子、撫養孩子、維持家庭。 丨而現代年輕人更看重“情感支持”: 要有精神共鳴、尊重個人空間、關系保持平等。 所以你會發現: 你跟他們吐槽對象情緒不穩定,他們會說“忍忍就過去了”。 但他們當年忍得可能比你還痛苦。 你說“不想結婚”,他們第一反應是“你不結婚老了怎么辦?” 他們自己可能也沒想過哪怕結婚了,也會有孤獨終老的風險。 結果就是: 你們的婚姻觀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他們越催,你越抗拒。 3 “為什么你老是不回我消息?” ——父母不懂你的社交界限 周末了你不想看手機,想好好休息,他們卻奪命連環call“我給你發了消息怎么沒回?” 然后開始盤問你“最近工作怎么樣啊”“和對象到什么進度了?” 他們覺得: 親人之間就是應該隨時回應、互相滲透的,這是他們的關心。 丨然而對你來說,你需要自己的空間,有時候不回信息,只是想自己待會兒。 丨但在他們眼里,你的“想靜靜”,就是“冷漠”。 他們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過度關心是一種“侵入”,會讓你感到窒息。 4 “我們小時候比你苦多了,你還要抑郁?” ——父母無法理解你的心理創傷 你說自己抑郁了,他們回一句:“你就是想太多。” 你去看心理咨詢師,他們緊張地問:“你是不是瘋了?” 父母那一代人的心理防御機制是“壓抑”—— 不開心就干活,累了就睡,有情緒就憋著。 但現在的研究表明: 長期壓抑情緒,會導致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如果讓他們接受你的心理生病了,就是變相地讓他們承認: 他們過去“忍過來”的方式,可能讓他們積累了更多未被處理的創傷。 他們不想接受“我們是不是做錯了什么”這個命題。 所以,他們往往會否認你的痛苦,不是他們不愛你,而是他們不敢面對自己的脆弱。 最后,我想說: 父母不是神,他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會有他們的局限性。 想要讓他們真正理解你確實不容易,但也別因為他們的不理解,就徹底關上心門。 雖然他們的不理解是真的,但他們的愛也是真的。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