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先秦時期唯一存世的官方分封文書,《秦封宗邑瓦書》理應在先秦書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盡管其遠不及《石鼓文》以及后世秦詔版們那么赫赫有名。 依書寫內容,專家考證《秦封宗邑瓦書》制作時間應為秦惠文王四年,即公元前334年。相比百余年后的秦詔版,這件戰國時期《秦封宗邑瓦書》所展示出的藝術魅力尤為動人。 與其他六國文字相比,“秦國比較忠實地繼承了西周王朝所使用的文字的傳統”,即便進入風格迥異的戰國,“由于原來比較落后,又地處西偏,各方面的發展比東方諸侯國遲了一步”,秦國“文字的劇烈變化也開始得比較晚”。比如,春秋時期的楚國銘文《王孫遺者鐘》,造型頎長,搖曳多姿,已經完全脫離西周風格,同時期秦系主流風格的《秦公鐘》《秦公簋》《秦公大墓石盤》卻保留著濃厚的西周遺韻,而戰國中期的《秦封宗邑瓦書》則擺脫了西周銘文的風格,形成了不同于當時主流風格的鮮明特點。 ![]() 春秋晚期《王孫遺者鐘》 《秦封宗邑瓦書》為陶坯上刻字燒制而成。長24cm,寬6.5cm,正面豎刻6行92字,背面豎刻3行27字,共119字。銘文記載了秦惠文王四年冬十一月辛酉,大良造奉命將杜縣從潏水向西到酆邱的一片土地封賜給右庶長歜作為宗邑等具體事件。 ![]() 戰國中期·秦封宗邑瓦書 ![]() ![]() ![]() 《秦封宗邑瓦書》釋文 作為向秦詔版風格過渡的同為官方的銘文,《秦封宗邑瓦書》風格蒼勁峻逸、自由奔放,其誘人處遠非造型相近、相對規整、少有變化的秦詔版們所及。 線條方圓兼備。善用曲線弧線長線,婉轉流暢,“田、里、司、輯”等字線條方折剛勁。加之刻速的快慢、用力的輕重,邊緣或光滑或粗糙,自然質樸,豐富了線條的表現形式。 造型欹側多姿。一是通篇造型均取縱勢,求疏求方。二是與秦系書法多呈端莊姿態相比,除“天、亦、十”等少數字外,其余造型多呈傾斜之勢,左右搖擺,珊瑚碧樹,金繩鐵索,大小不等,長短不一(甚至兩處“到、于”均為合體),疏密對比強烈。看似理性的造型卻變化豐富,加之逸筆草草,險勁之態,動感之美,率意之感,躍然紙上。 章法跌宕起伏。正面刻文每行字數不等,背面刻文首行僅五字。以正面銘文為例,不僅篆隸兼融(“四、里、輯”已具隸書雛形),整體布局亦節奏感十足,書寫意趣濃厚。字與字間呼應顧盼,穿插避讓(如“杜、邑、乃”組成的倒三角),密不透風(如“壺、酆、為”三字間),疏可走馬(如“才”字周邊空間),自然隨意,自由奔放,通篇氣息連動,和諧統一。 ![]() 《秦詔版》銘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