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妃曲二首》 王安石 其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桿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明妃(指王昭君)剛被嫁到塞外的時候,華麗的車子上百輛跟隨的卻全是胡人女子。心里有話想找個人說卻孤獨的沒處說,只能彈奏琵琶來表達心意自己說給自己聽。黃金做的桿撥(彈琵琶的工具)配合著一雙彈奏的巧手,邊彈邊看大雁勸著胡酒。 漢宮陪嫁的姑娘們一個個低聲哭泣,沙上的行人卻聽到美妙的琴音而欣賞的佇足觀望。漢的情誼淺薄胡的情誼卻深,人生快樂的事情莫過于有人明白有人關心。可惜的是昭君墳已經蕪沒在黃沙中,可是那哀怨的琴音卻至今依然環繞。 其一注釋: 1. 明妃:即王昭君。 2. 春風;比喻面容之美。 3. 低徊:徘徊不前。 4. 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5. 丹青手:指畫師毛延壽。 6. 著盡漢宮衣:指昭君仍全身穿著漢服。 7. 塞南:指漢王朝。 8. 氈城:此指匈奴王宮。 9.長門閉阿嬌:西漢武帝曾將陳皇后幽禁長門宮。阿嬌:陳皇后小名字。 其二注釋: 明妃:即王昭君(晉人避司馬昭諱,改昭為明,后人沿用),漢元帝宮女,容貌美麗,品行正直。元帝召幸宮妃,都要先看她們的畫像。王昭君不肯賄賂 畫師毛延壽,被畫得很丑,因此始終見不到元帝。后來匈奴與漢和親,她請求 前往。臨走時,元帝才看到了她,知道了上述情況,就將毛延壽殺了。昭君到 匈奴后,含恨而死。 杜甫《詠懷古適》五首中詠昭君一首有“畫圖省識春 風面”之句。這里的春風即春風面的省稱。 歸來:回過來。丹青手:畫師。 意態:風神。 以上四句寫昭君遠嫁匈奴,仍然熱愛祖國,宮衣穿盡,雁 信難傳,十分悲慘。 “好在”三句是家人安慰昭君的話。氈城:指匈奴所 居之地。游牧民族以氈為帳篷(現名蒙古包)。 咫尺:極言其近。 長門:漢別 宮名。 阿嬌:漢陳嬰的孫女,武帝的表妹。武帝小時很愛她;曾說:若得到阿 嬌,就要作一金屋將她藏起。后來阿嬌雖然做了皇后,卻因年久失寵,退居長 門官。 《經·召南·鵲巢》:“之子于歸,百兩御之。”寫貴族女子出 嫁,陪從很多。這里寫匈奴派了大隊胡姬來接昭君。 兩:同輛。 桿撥:彈 琵琶的工具。春風手:形容手能彈出美妙的聲音。 漢宮侍女:指陪昭君遠 嫁的漢官女。 杜甫詩中有“獨留育冢向黃昏”及“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 怨恨曲中論”諸句,此用其意。相傳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明妃曲二首》賞析: 王安石《明妃曲》是詠昭君最好的,好在立意新。這詩前半部只寫昭君的美,但不是從形象上寫,而是從故事上寫。昭君出來,淚濕鬢腳,自顧“無顏色”,但元帝見了,竟不能自持。原來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態”。而畫師又是個畫肉不畫骨的,所以“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二句成為千古絕唱。后半部寫昭君在蒙古仍是關心祖國的,但是,“萬里家人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就是說,安慰來自家人,而非宮廷。宮廷呢?“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這才是詩的主題。玩弄、遺棄女子,歷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南北”者即中外。這樣,王安石就提出一個社會制度問題,雖然他沒有解答。這層意思,比“和親事卻非”的論點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黃金何日贖娥眉”則簡直不象話。居然有人作考證,說蔡文姬是被俘,可贖;王昭君是官派的,不可贖了;真是腐儒。不過,有人匿名作了首《反明妃怨》,說“昔日畫圖金不足,今日天涯以金贖”,諷刺得痛快。此人大約是清代的蔡尚翔。這首詩雖然是翻案詩,但是王安石也是借事抒情,用王昭君的經歷表現出自己懷才不遇,在政壇上沒有知音,王安石的《明妃曲》看似做作翻新,卻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這也就是王安石的詩為何可以破舊立新,突破傳統的世俗,另出新材,也是可以在翻案詩文中站重要地位的原因。 《明妃曲二首》爭議: 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說,王安石闖了禍。這是指王安石的《明妃曲》,今選本皆不錄,不知何故。其詩曰:“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語琵琶心自知。黃金捍拔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所謂詩禍,當然是指“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一聯。此語一出,議論洶洶。或謂“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為盜賊者皆合乎王安石之意”;或謂“茍心不相知,臣可叛其君,妻可棄其夫乎?”為王安石辯護的人也只好說,“漢恩自淺胡自深”的“恩”是專指男女關系,無關君臣之義。我想,王安石這里所說的恩,確是指男女關系。但不是一般的男女關系,而是從更高的角度,即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問題的。也可說,此語即對前一首所提問題的答案,即男女結合應以“相知心”為準則。這思想非常近代化,有資本主義萌芽味道。不過,男女關系也要從政治上看問題,例如我們在大批判中就是這樣,那情況就有所不同了。還有,王安石這詩的結尾是錯誤的。曾經拜訪過明妃的青冢,而明妃的“哀弦”卻并未“留至今”(留下的是詞)。王安石是歷史上有名的“拗相公”,這兩首詩大做翻案文章,也充分表現了他“拗”的性格。一則說“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死毛延壽。”替毛延壽開脫。再則說“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和認為昭君出塞是悲劇的唱反調。三則說“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著重“相知”二字,這就更進一步了。既然失意無分南北,與其留在漢宮做被困長門的“阿嬌”(其實對王昭君而言,假如她不是自請遣嫁匈奴,根本就沒有機會見到漢元帝,連阿嬌都做不成的),倒不如遠嫁匈奴,得到知心夫婿了。翻案文章,做到這個地步,那已不是“昭君怨”而是“昭君樂”了。 《明妃曲二首》寫作背景: 這首可能寫于1058年,王安石奏《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之后。當時王安石任度支判官,政治不得力,后上萬言書之后政壇上卻沒有回音,惆悵之時的創造。《明妃曲二首》評論說來有趣,昭君出塞,是喜劇還是悲劇,歷來就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唱對臺戲的不僅杜甫和王安石而已。昭君墓周圍有很多碣,其中一首詩碣刻的詩是:閨閣堪垂世,明妃冠漢宮。一身歸朔漢,萬里靖兵戎。若以功名論,幾與衛霍同。人皆悲遠嫁,我獨羨遭逢。縱使承恩寵,焉能保始終。至今青冢在,絕域賦秋風。“衛霍”即漢朝的名將衛青和霍去病,詩人把王昭君與“衛霍”相提并論,對她可說是高度贊揚了。不過詩中雖沒明言,但顯而易見,詩人筆下的王昭君是抱著“自我犧牲”的精神和番的。是則在昭君的“得意”(詩人“我獨羨遭逢”的“得意”)中也還有怨在。近人郁達夫也有一首詠王昭君的詩,命意和此詩相類。郁詩道: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愛君深。當年若賄毛延壽,哪得詩人說到今。寫王昭君是抱著“愛君”(漢元帝)之心,為保主上江山而去“和戎”。就命意和技巧來說,這首詩都不能算是佳作。不過這是郁達夫的“少作”,他寫這首詩時,只有18歲。王安石《明妃曲》在藝術上頗堪注意之處,是對王昭君形象的刻畫。第一部分中描繪王昭君的美貌,不在其面容、體態上窮盡筆力,而是著重寫昭君的風度、情態之美,以及這種美得感染力,并從中宣泄她內心悲苦之情。這樣就寫出了呼吸可聞、音容畢現的活生生古代美女形象。第二部分,著重寫王昭君的內心情感。前人于此,往往以抒寫昭君的哀情、怨情和渲染悲劇氣氛為重點,而此詩除描寫其身世可悲之外,還揭示出她對故國、親人的摯愛之情,與推己及人的善良心腸。這樣的王昭君,就不惟可悲,而且可敬。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于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紹圣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