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蘭陵縣第二實驗中學九年級(2)班 車璐瑤 還記得小時候有一段時間,家里窘迫得像永遠擰不開的水龍頭。 【交代家庭窘境,為下文做鋪墊】 那時候,在學校的不遠處,有一位年過七十的婆婆無論風里雨里,無論嚴寒或是酷暑,一年四季,都在那賣早餐。褪色的杏黃旗在風里翻卷,邊角抽出的線頭像老人顫抖的胡須在飄動,因為歲月的沖刷,“早餐店”這幾個字已經有些許模糊。 【交代本文主人公的情況】 “包子、豆漿、雞蛋餅全都一元……”銹跡斑斑的錄音機卡著帶,把婆婆的吆喝碾成沙啞的循環。婆婆站在尚未迎來黎明的天空下忙碌著,裝包子的塑料袋印著“儲蓄光榮”,似乎是隔壁銀行開業時派送的贈品。蒸籠縫隙溢出的白霧在寒冬凝成冰晶,落在婆婆藏藍色的罩衣上,像是撒了一把碎鉆。【強化了天氣的寒冷和“婆婆”的辛苦】 【描述主人公勞作的形象】 晨霧中狂奔的我忽然被什么拽住—不是書包帶,而是一句浸著麥香的“乖乖”。“乖乖,吃飯了嗎?要不要婆婆給你裝一杯豆漿?”我聽到婆婆的聲音,微微一怔,連忙擺擺手:“婆婆……我沒有錢吃飯了……” 婆婆沒等我說完話,伸出她如枯枝一般的手裹住我因為趕路而凍紅的指尖,【動作細節,事小情濃】一股溫熱的暖流在指尖散開,流入我的心田。婆婆打量著我,又試探性地問道:“乖乖,是家里出事了嗎?”沒等我開口,婆婆就說道:“乖乖,先吃飯,婆婆不收你錢。” 婆婆把我拉到小桌邊,我坐在板凳上,再次抬頭時,看到婆婆從蒸籠里拿出兩個冒著騰騰熱氣的肉包子,還打了一碗豆漿。 我有些不好意思,站起來拒絕,卻被婆婆按回了座位上。 “乖,先吃飯才有力氣上學。” 【“婆婆”免費給“我”肉包子和豆漿】 我錯愕地接過婆婆遞過來的包子,肚子突然發出空谷回響般的轟鳴。我頓時有些羞愧地低下頭,可婆婆只是笑了笑,輕聲說道:“婆婆開店不為什么,就只是想讓你們這些上班的、上學的能吃得飽飽的。” 肉包子的熱氣在睫毛上結霜,豆漿的暖意在喉頭化開,順著血管流成春天的溪。【巧用比喻,用語新穎】我沒有再說什么,滾燙的豆漿霧氣模糊了眼鏡,我拼命地眨眼,生怕漏接婆婆遞來的下一句“乖乖”。 “乖乖,如果你有困難或者你的朋友有困難,就跟婆婆說,婆婆沒有什么本事,但可以讓你們吃飽,好好生活。” 【“婆婆”解釋開店初衷】 我不敢再抬起頭,不知道是因為寒冷的冬季刮著狂怒的風,還是婆婆的一句 “乖乖”,我的身體顫抖不止,臉上時不時地有溫熱的液體劃過。 后來我才知道,婆婆一直都在虧本做生意,每個月都要倒貼四五百元退休金。 與其說是她做生意,倒不如說是在這世間播撒著愛。 【“我”倍受感動】 如今,婆婆的早餐店早已不復存在,但每次經過那里,我都會帶份早餐放在石墩上,一邊吃一邊回憶著當年的情形,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心里會格外溫暖。 【呼應題目,表達懷念之情】 這是一篇頌揚美好人性的記敘文。文章以“寒冬里的溫暖”為線索,記述了在嚴寒的冬天“婆婆”免費給“我”包子、豆漿從而讓“我”感受溫暖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勤勞、善良、熱情的“婆婆”形象,贊美了與人為善的美好人性。 寫法借鑒:運用側面烘托強化主題表達。所謂烘托,是通過描繪與主題相關的人、事、物來突出主題,使主題更加鮮明、生動。這種手法能夠使讀者更好地理解主題,加深對主題的印象。本文的中心,就是“我”從“婆婆”那里感受到的溫暖,為了強化這這種“溫暖”,小作者從多個方面進行烘托。 一、寒冷的天氣。故事發生在冬天,小作者描述“婆婆”的工作,“蒸籠縫隙溢出的白霧在寒冬凝成冰晶,落在婆婆藏藍色的罩衣上,像是撒了一把碎鉆”,借“婆婆”穿的罩衣上的“冰晶”顯示“婆婆”工作的辛苦,也強調了天氣的寒冷。正是在這寒冷的天氣里,“婆婆'免費給了“我”“包子”和“豆漿”,讓“我”感受到了“婆婆”的這份熱情。天氣的“冷”與人性的“熱”形成強烈反差,讓人更感到這份人情彌足珍貴的可貴,這就從反面強化了文章的中心。 二、“熱包子”和“豆漿”。“婆婆”得知“我”沒有吃飯,主動給了“我”“兩個冒著騰騰熱氣的肉包子” 和一包“滾燙的豆漿”, “肉包子的熱氣在睫毛上結霜,豆漿的暖意在喉頭化開,順著血管流成春天的溪”。“婆婆”提供的美食感染了“我”。美食的“熱”暗示了“婆婆”的真情之“熱”,也激起了“我”內心的感動,讓“我”進一步感受到人情的“溫暖”,作者以實寫虛,令人回味。 文章提升建議:開頭“家里窘迫得像永遠擰不開的水龍頭”之說缺乏必要交代,讓人一頭霧水。 (點評:徐東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