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洞見muye 你越在意什么,就會被什么折磨。 ![]() 耶魯大學做過一項調查研究。 他們向數百位企業家、科學家、明星等不同領域的社會名流發放了一張問卷。 讓這些成功人士分別列出,什么因素對他們的生活至關重要。 結果顯示,“良好的心態”被絕大多數人列為最重要的因素,占比高達80%。 心態變了,你的態度、習慣和性格都會改變,最終你的人生也會跟著改變。 在我看來,一個人最好的心態,樂觀是標配,知足是高配,無所謂是頂配。 樂觀是標配 命運無常,生活多舛。 每個人都難免會經歷暗夜,有一段苦不堪言的過往。 樂觀豁達的人,縱有再多困難,不輕易沮喪;縱遇再多麻煩,也不輕易感傷。 蔡瀾曾在書里分享說,他大學畢業后,一度找不到工作。 那段時間,他居住在廉租房里,每天靠領救濟金生活。 換作別人,可能早就崩潰了。 蔡瀾卻整天樂呵呵的,沒公司雇傭他,他就一門心思撲在寫作上。 幾年后,他接連出版了好幾本暢銷書,一舉走紅。 在一次采訪中,記者問他是如何走上作家這條路的? 他笑瞇瞇地說:“我能夠成功,是因為我總是笑對人生,相信幸運女神會眷顧我?!?/span> 一個人如果消極處世,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令他頹然潰敗,終日愁眉不展。 可對樂觀的人來說,即便遭遇滔天巨浪,也能從容應對。 很喜歡漫畫家朱德庸說過的一句話: “微笑面對一切,人活在這世上就是一口氣,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只要我還笑得出來,我就贏了這場人生。” 對于生活的種種暴擊與不順,最好的心態是保持樂觀。 特殊時期,楊絳先生被下放到農村。 作為一個世家小姐,很多人都覺得她肯定不適應農村生活。 可楊絳一來到鄉下,便脫掉鞋襪,與村民一起挖井,污泥弄了滿身,她哈哈大笑。 打好井的那天,她還特意買來燒酒和果糖,為大家開了一個熱熱鬧鬧的慶功宴。 那時,她被剃掉了半邊頭發,但她并沒有因此感到苦惱。 她反而打趣說,小時候羨慕弟弟剃光頭,洗臉可以連帶洗頭,這會我至少也剃了半個頭,羨慕的事早晚會實現。 當時與楊絳一同下放的同伴回憶:“你看不出她憂郁或悲憤,總是笑嘻嘻的?!?/span> 詩人汪國真說:悲觀的人,先被自己打敗,然后才被生活打??;樂觀的人,先戰勝自己,然后才戰勝生活。 真正能打垮一個人的,往往不是糟糕的經歷,而是糟糕的心態。 常懷一顆樂觀心,笑對跌宕人生,再難熬的坎,也能找到一絲甜,再難過的關,也能找到一處樂。 不管發生什么事,記得告訴自己: 一切都會過去,好事自會發生。 正如佛教的一句話:“即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夜我也要在園中種滿蓮花?!?/span> ![]() 知足是高配 《莊子·逍遙游》里寫道: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鷦鷯在深林里筑巢,有根樹枝就夠了;偃鼠在河邊喝水,喝飽肚子就滿足了。 動物如此,人又何嘗不是一樣,縱有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縱有廣廈萬間,夜臥不過七尺。 人生本不苦,苦的是索求太多;人心本不累,累的是永遠不夠。 幸福不在別處,就在你身邊。知足,就是幸福。 央視欄目《感動中國》曾報道過“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的故事。 解放戰爭中張富清九死一生,屢次榮獲戰功。他卻塵封功績 60 多年,直到退役軍人信息采集時事跡才被發現。 他們一家人住在年久失修的宿舍房里,共20多平方米,三張床擠了兩個大人、四個小孩。 過去40年時間里,左鄰右舍都對房屋做了翻修,他家還是老樣子。 墻上淡黃色的油漆斑駁脫落,石地板被磕出不少小坑,客廳里擺著一張磨損的沙發,廚房里厚實的鐵鍋架在簡易的煤氣灶上。 有人問他幸福的秘訣,他回答說:和過去一比,和犧牲的戰友一比,就覺得很知足,很幸福。 仔細想想,其實我們都是幸福的人: 一來,生活在太平盛世,沒有受戰爭之苦; 二來,衣食無憂,有衣穿,有飯吃; 三來,身體健康,家中無病人。 這樣的日子怎么不是幸福呢? 真正的知足,不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而是感恩擁有的東西。 《親友書》中說:一切財產中,知足乃為最殊勝,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 貪求太多,只會活在無謂的痛苦之中。 不斷給欲望做減法,給幸福做加法,知足常樂,人生才能平和安寧。 ![]() 無所謂是頂配 有人說:人生最大的智慧,是學會無所謂。 無所謂,不是冷漠,而是看透;不是逃避,而是釋然。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碰到一些不友好的人。 如果事事計較,處處較真,只會讓自己陷入無盡的煩惱之中。 記得有次采訪,一個記者問作家馮唐如何看待外界對他的評價。 他輕飄飄地回道:“那些評價,好的壞的,關我屁事,都是他們的事。” 的確,人這一生想要活得自在,就要有些“關我屁事”的勇氣。 沒有人可以阻止別人的評價,但你可以選擇不聽。 當你內心足夠堅定,外界的言論不過是一場過眼云煙。 貝聿銘當年負責盧浮宮重建時,因為設計風格過于前衛,引起很多人的不滿。 當時的報紙上,幾乎登滿了對他的攻擊、誹謗和謾罵。 甚至有設計師當著眾人的面對他冷嘲熱諷:你這是什么破玩意,看起來像塊廉價的石頭! 面對這些如潮的責難,貝聿銘卻一不回懟,二不解釋,三不訴苦。 為什么呢?因為他壓根沒把它們放在心上。 自始至終,他都沒有因為外界那些鋪天蓋地的惡評,影響過自己的心情。 弘一法師曾說:你越在意什么,就會被什么折磨,萬事從心起,看淡一身輕。 如果有人輕視你、嘲諷你,不要太在意,因為那不是你的問題,而是他對你的認知偏差。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是不在乎任何事情,不在乎任何的眼光,不管別人對你的態度如何。 往后余生,用無所謂的態度,面對人世間的所有風雨和惡意,以無所畏的精神,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 《哈佛心態課》中寫道:心態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能給予你源源不斷的能量。 成長的路上,沒有完美的生活,只有更好的心態。 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不斷調整心態,來應對生活的坎坷崎嶇。 讓我們用樂觀驅散陰霾,用知足收獲幸福,用無所謂擺脫羈絆。 如此,生活才會回饋你溫暖與驚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