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砜霉素 NO. 410 今天給大家介紹酰胺醇類抗菌藥物 酰胺醇類抗菌藥物是一類通過結合細菌核糖體50S亞基,抑制肽酰轉移酶活性,阻斷蛋白質合成從而實現抑菌作用的廣譜抗生素。該類藥物對多種革蘭陽性菌與革蘭陰性菌均具備良好活性,尤其在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嚴重的傷寒、立克次體、衣原體感染中發揮重要作用。盡管部分藥物存在骨髓抑制等毒性問題,隨著結構改造和新衍生物的研發,酰胺醇類抗生素在人用和獸用領域仍具有廣泛應用價值。根據結構修飾與毒性差異,常見酰胺醇類抗生素主要包括傳統氯霉素、半合成改良型甲砜霉素和新一代動物專用的氟苯尼考三類。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是最早發現的酰胺醇類抗生素,由Streptomyces venezuelae提取,具有廣譜抗菌活性,對傷寒、副傷寒、腦膜炎球菌、立克次體等有效。可透過血腦屏障,用于中樞感染。臨床使用受限于其嚴重的骨髓抑制及灰嬰綜合征等不良反應,僅在特定感染(如藥敏明確的傷寒)中使用。甲砜霉素(Thiamphenicol)為氯霉素的甲磺酰衍生物,結構上去除了引發毒性的對位羥基,顯著降低了造血系統毒性。在抗菌譜方面與氯霉素相近,具有良好的吸收性和組織滲透性。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性傳播疾病等治療。目前仍在部分國家用于人用制劑,同時在畜牧、水產中作為獸藥廣泛使用。氟苯尼考(Florfenicol)為甲砜霉素的氟取代衍生物,去除了苯酚羥基位點,毒性進一步降低。對細菌蛋白合成有更強抑制作用。抗菌譜覆蓋多種耐藥菌,對大腸桿菌、巴氏桿菌、沙門氏菌、支原體等動物常見病原敏感。不良反應少,廣泛應用于牛、豬、魚等動物的呼吸道、消化道、產道感染。禁止用于人類。為動物保健領域中的重要藥物。 ![]() 甲砜霉素(Thiamphenicol) 1.結構特點: 白色或類白色結晶性粉末,微具特異性氣味,略帶苦味。微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和丙酮,在強堿或強酸中穩定。甲砜霉素為氯霉素的衍生物,其主要結構差異在于苯環對位氯被甲磺酰基(–SO?CH?)取代,從而大幅減少造血毒性。分子中保留二醇結構和硝基苯酚骨架,是典型的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具有對蛋白合成過程中的核糖體50S亞基結合能力。 2.合成機理及代謝: 甲砜霉素可通過氯霉素的結構修飾合成,關鍵步驟包括對氯苯乙酸與甲磺酰胺反應形成中間體,再與丙二醇醛縮合得最終產物。藥物在體內主要經肝臟代謝,代謝形式以葡萄糖醛酸結合物和硫酸結合物為主,經腎臟排泄。相較氯霉素,其代謝產物無明顯骨髓毒性。 3.作用特點: 為廣譜抑菌劑,通過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而發揮抗菌作用,對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立克次體、衣原體及部分厭氧菌均有效。因毒性較低、耐受性好,常用于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傷寒、支原體感染等。臨床應用多以注射劑或口服制劑為主,可替代對氯霉素過敏或禁用人群中的應用。相比氯霉素更安全,適合長期應用,亦曾在畜禽養殖中廣泛使用,但目前逐步受到使用限制。 甲砜霉素(Thiamphenicol)是一種人工合成的廣譜抗生素,屬于氯霉素類抗菌藥物。它的誕生源于對氯霉素毒副作用的深刻反思。20世紀50年代,氯霉素因抗菌譜廣、療效確切而風靡全球,但其嚴重的骨髓抑制作用,尤其是不可逆的再生障礙性貧血,使其安全性飽受質疑。為此,研究者們開始嘗試通過化學結構改造以降低毒性、保留藥效。最終,意大利萊迪制藥公司(Lepetit S.p.A.)率先在1960年代開發出甲砜霉素,作為氯霉素的結構改良版本問世。其結構特點在于將氯霉素分子中的對位氯基更換為甲磺酰基(–SO?CH?),從而有效減少了對造血系統的不良影響。甲砜霉素不僅繼承了氯霉素優異的抗菌性能,對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立克次體、支原體和某些厭氧菌均有抑制作用,還在安全性上實現了質的提升。其藥代動力學特點表現為組織穿透力強,血藥濃度維持時間長,這使其特別適用于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統感染、腸道感染以及性傳播疾病等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甲砜霉素最早在歐洲上市,隨后迅速進入中國、日本和東南亞地區,成為國家基本藥物之一,并在多個發展中國家得到廣泛使用。值得注意的是,甲砜霉素的研究經歷并未止步于基礎藥效評估。在長期臨床應用過程中,研究人員不斷嘗試將其與其他抗菌藥聯用,以擴大抗菌譜并抑制耐藥菌株的擴張。同時,其適用于對青霉素或頭孢類抗生素過敏的患者,也為臨床提供了更靈活的抗感染策略. 進入21世紀,盡管新型抗生素層出不窮,但甲砜霉素憑借良好的安全性和親民的價格,在部分基層醫療機構和經濟欠發達地區仍保有穩定的應用場景。然而與所有抗菌藥一樣,甲砜霉素的發展也面臨挑戰。其在畜禽養殖領域的大量應用一度引發公眾對食品安全和抗生素殘留的擔憂,也加速了細菌耐藥性的問題暴露。部分國家和地區已對其在動物養殖中的使用作出限制,轉而強調其在人用藥品中的規范應用。與此同時,隨著大環內酯類、氟喹諾酮類等抗生素的廣泛推廣,甲砜霉素的市場份額在逐漸收縮,但其獨特的藥理地位依然難以完全替代。回顧甲砜霉素的研發歷程,其本質是一種基于藥物化學原理對已知分子的精準優化,是20世紀抗生素發展史上的一段重要插曲。它的誕生,不僅代表著化學合成手段在藥物安全性改良方面的重大進步,也映射出人類醫學對“療效與副作用平衡”這一永恒命題的不懈探索。在當前抗菌藥研發趨于瓶頸的背景下,甲砜霉素的故事提醒我們:舊藥新用、結構優化和經典分子再評價,依舊是不可忽視的藥物創新路徑。 ![]() 甲砜霉素(Thiamphenicol)是一種人工合成的廣譜抗生素,化學式為C12H15Cl2NO5S。其外觀為白色或類白色結晶性粉末,微具特異性氣味,味苦,微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和丙酮。其結構為氯霉素的衍生物,在苯環對位將氯霉素的氯原子替換為甲磺酰基(–SO?CH?),保留了其對細菌核糖體50S亞基的結合能力,同時顯著降低了造血系統的毒性。屬于芳香族含硫化合物,無手性碳原子,穩定性較好,適合制備口服和注射劑型。 甲砜霉素的主要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細菌核糖體50S亞基功能,干擾肽酰轉移酶活性,從而阻斷蛋白質合成,屬于抑菌性抗生素。它對多種革蘭陽性菌(如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陰性菌(如流感嗜血桿菌、大腸埃希菌、沙門氏菌)、部分厭氧菌、支原體、衣原體和立克次體均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因其對人類骨髓毒性低于氯霉素,臨床應用更為廣泛,尤其適用于替代氯霉素禁用情況下的感染治療。 甲砜霉素臨床常見劑型包括口服片劑(如250mg、500mg)、膠囊劑、注射用粉針劑(如0.5g/瓶)和混懸劑。亦有部分廠家制備成小兒用干混懸劑,用于兒童呼吸道感染治療。部分地區曾開發耳用液及外用制劑,但臨床使用不廣。 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高(約90%)。口服后1~2小時達到血藥峰濃度,廣泛分布于體液和組織中,尤其在肺組織、泌尿系統及膽汁中濃度較高。與血漿蛋白結合率約為70%。主要在肝臟中代謝,生成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結合物,經尿液和膽汁排泄。半衰期約為2~3小時。腎功能不全者需調整劑量。可通過胎盤屏障,哺乳期慎用。 常見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腹瀉、食欲減退、皮疹等。偶見可逆性骨髓抑制(表現為貧血、白細胞減少),但發生率顯著低于氯霉素。長期使用應監測血象。其他罕見不良反應包括肝酶升高、過敏反應等。禁用于對本品或其他氯霉素類藥物過敏者。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亦應慎用。妊娠晚期、哺乳期婦女應權衡利弊使用。 甲砜霉素主要用于治療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如支氣管炎、肺炎)、泌尿生殖道感染(如淋病、前列腺炎)、腸道感染(如傷寒、副傷寒)、支原體或衣原體感染、皮膚軟組織感染等。適用于對青霉素、頭孢菌素過敏的患者,也常用于經驗性治療。在某些地區被納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尤其適用于基層醫療機構抗感染治療。 與抗凝藥物(如華法林)合用時可能增加出血風險,應密切監測凝血功能。與其他骨髓抑制藥物(如環磷酰胺、甲氨蝶呤)合用時,應警惕血象變化。與紅霉素、林可霉素合用時存在拮抗作用,臨床不推薦聯用。避免與氯霉素同時使用,以防不良反應疊加。 甲砜霉素是一種人工合成的廣譜抗生素,屬于氯霉素類藥物。與氯霉素相比,其結構上的最大區別在于苯環對位的氯被甲磺酰基取代,這一改造顯著降低了骨髓抑制等毒副作用,因此在醫學教學與藥學考試中常作為“結構改良型抗生素”的代表藥物加以強調。甲砜霉素對革蘭陽性菌、陰性菌、某些厭氧菌、立克次體、衣原體和支原體等均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是少數可口服使用、兼具廣譜性的抗菌藥物之一。其抗菌機制與氯霉素相同,均通過抑制細菌核糖體50S亞基,阻斷肽鏈延長過程,從而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與氯霉素不同的是,甲砜霉素對骨髓的抑制作用較弱,因此在藥學考試中也常與氯霉素進行對比,作為安全性改良的典型例證。此外,甲砜霉素不易通過血腦屏障,因此不適用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治療。在臨床上,甲砜霉素被廣泛用于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傷寒、副傷寒以及淋病等性傳播疾病的治療。對于對青霉素過敏的患者,甲砜霉素可作為替代用藥之一。其藥代動力學特點為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高,組織穿透性強,血藥濃度維持時間長,尤其適合需要持續抗菌覆蓋的感染性疾病。常見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不適、輕度過敏反應、肝酶升高等,嚴重者可出現可逆性的骨髓抑制,但較氯霉素發生率低很多。由于其屬于磺酰類化合物,對于已知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應慎用或禁用。在治療方案中,甲砜霉素常作為一線廣譜抗生素用于對藥敏未知的初始經驗性治療,或與其他抗菌藥聯合用于耐藥菌感染的聯合治療方案中。近年來,由于抗生素耐藥問題日益突出,甲砜霉素的使用受到更嚴格的規范,其在畜牧養殖中的非醫學用途也被多個國家限制。 參考文獻 [1]Marchese A, Debbia E, Tonoli E, Gualco L, Schito A. In vitro activity of thiamphenicol against multiresistan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Haemophilus influenzae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Italy.. J Chemother. 2002, 14 (6): 554–61. [2] Raymond J, Boutros N, Bergeret M. Role of thiamphenicol in the treat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lung infections. Med Trop (Mars). 2004, 64 (1): 33–8. 以上為甲砜霉素(Thiamphenicol)的相關內容,您的支持是小藥更新的最大動力!咱們明天繼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