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至西晉的政權更迭中,曹氏代漢與司馬代魏同為篡位之舉,但后世的評價上曹氏卻更好,兩個王朝的奠基人,曹操長期在唐宋帝王廟中被供奉,而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人卻從未進過帝王廟,這種差異的根源,不僅在于二者篡位手段的差異,更與其政治倫理、歷史功過及后續統治的合法性密切相關。以下從多個角度分析這一現象。 ![]() 其一、背景不同關于司馬氏更被后世厭惡的原因,清代著名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七·魏晉禪代之不同》里已經有詳細論述,內容如下: 操當漢室大壞之后,起義兵,誅暴亂,漢之臣如袁紹、呂布、劉表、陶謙等能與操為敵者,多手自削平,或死或誅,其在朝者不過如楊彪、孔融等數文臣,亦廢且殺,其余列侯將帥皆操所擢用,雖前有董承、王子服、吳子蘭、種輯、吳碩,后有韋晃、耿紀、金祎,欲匡漢害操,而皆無兵權,動輒撲滅,故安坐鄴城,而朝政悉自己出。 司馬氏則當文帝、明帝國勢方隆之日,猝遇幼主嗣位,得竊威權,其時中外臣工尚皆魏帝所用之人,內有張緝、蘇鑠、樂敦、劉賢等伺隙相圖,外有王陵、毌丘儉、諸葛誕等相繼起兵聲討,司馬氏惟恃挾天子以肆其奸,一離京輦,則禍不可測,故父子三人執國柄,終不敢出國門一步,亦時勢使然也。然操起兵于漢祚垂絕之后,力征經營,延漢祚者二十余年,然后代之。司馬氏當魏室未衰,乘機竊權,廢一帝,弒一帝,而奪其位,比之于操,其功罪不可同日語矣。 ![]() 趙翼 也就是說兩者背景不同。曹操崛起于東漢末年,彼時外戚和宦官長期爭權,,政治極端黑暗,漢王朝中央政權的權力和威望逐日削弱,加之黃巾起義和軍閥混戰,漢獻帝只是一個頂著皇帝名稱而無任何實權的傀儡。在曹操迎接到許都之前,漢獻帝境況十分凄慘,據《三國志》記載:“天子入洛陽,宮室燒盡,街陌荒蕪,百官披荊棘,依丘墻間。”漢獻帝被曹操迎奉到許都之后,日子才比較安穩,和曹操為敵的諸侯,諸如二袁、呂布、劉表之輩,大多是曹操親自討平,在朝廷能夠與曹操為敵的,不過是楊彪、孔融等文臣。曹操經過多年征戰,給大漢王朝續了二十年的國祚,正如曹操所說:“天下無孤,當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 ![]() 而司馬氏則是當文帝、明帝國勢蒸蒸日上之時,恰好碰上幼主曹芳登基,背信棄義,無視魏文帝、魏明帝重用、托孤的厚恩,欺人孤寡、得竊威權。先是司馬懿指洛水為誓后背信棄義殺害曹爽三族,后是司馬師廢曹芳,司馬昭弒曹髦后司馬炎才篡位,當政期間,父子三人不敢出國門一步,其功罪和曹操不可同日而語。甚至連司馬家后人晉明帝聽說祖上是如何篡位的,都掩面而泣,感嘆:“晉祚不得長久。” ![]() 指洛水為誓的司馬懿 其二、司馬氏篡位后并未帶來長治久安,反而造成空前災難曹操通過征戰統一北方,終結了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恢復經濟與邊疆穩定,曹丕平定河西,設立西域長史府。司馬炎在攻滅孫吳后,耽于享樂,又因為沒有安排后繼承人問題,僅僅到了第二任皇帝司馬衷時就天下大亂,先是司馬家八王之亂互相攻伐,僅接著是五胡亂華,險些造成中原王朝亡于胡人之手,這對漢人來說是奇恥大辱,自然而然會把矛頭指向罪魁禍首司馬氏身上。 ![]() 八王之亂、永嘉之亂 而且不管是內政還是軍事,晉朝的表現且不如曹魏。曹魏時期的胡人不叛亂,不是因為曹魏時期胡人更好治理,而是曹魏治夷多用良吏,如梁習,裴潛,徐邈,倉慈等人。在他們的治下,胡人和漢族百姓未必過上富裕的生活,但他們的治理相對清平,公平,于是民夷之心遂得以安。武功方面,曹魏僅僅憑借半壁江山,滅烏桓,分化匈奴、擊破鮮卑,遠征高句麗,恢復對西域的統治,而大一統西晉僅僅半個世紀就衣冠南渡,無異于給之前的篡位大大減分。 后來,晉人回憶曹魏“自魏氏以來,夷虜內附,鮮有桀悍侵漁之患”,沈約提到“魏代分離,種落遷散,數十年間,外郡無風塵之警,邊城早開晚閉,胡馬不敢南臨。”一個大一統王朝對胡人的治理、武功不如半壁江山的曹魏,可謂是極大的打臉。 ![]() 其三、歷史書寫與后世評價的塑造歷史評價往往受后續政權合法性的影響。曹魏被晉朝取代后,其“禪讓”模式被司馬炎效仿,但晉朝短暫統一后的崩潰使其喪失道德權威。劉裕代晉時,以曹操后裔陳留王曹虔嗣勸進,強化了“司馬氏失德”的敘事。此外,曹操雖然殘暴,但是雄才大略、勘平禍亂,在五代之前,與漢高祖劉邦并稱為“漢高魏武”,幾乎是被當做明君的代名詞的,但凡贊譽人主,必然用“漢高魏武”一詞,也常有人以“漢高魏武”自比,比如赫連勃勃、陳霸先、唐太宗、唐武宗等等均被比作過漢高、魏武,而劉淵、庾翼等等則是以漢高魏武自比。 ![]() 曹操 反觀司馬懿,不用等到后世,就是他的后代子孫以及大臣都不怎么待見他,甚至屢屢作為反面教材出現。比如前文所說的司馬紹聽說司馬懿的事跡后,發出“晉祚復安得長遠”的嘆息。
晉安帝年間,王國寶與王恭爭權,王恭在京口起兵后,王國寶慌亂而不知該怎么辦,時任尚書令的王珣趁機勸說王寶國放棄兵權,沒想到王寶國直接來了句:“將曹爽我乎?”等于直接拿自家先帝的事情開涮了。
后世大臣被比作司馬懿的無一例外幾乎沒有好下場的。桓溫被比作司馬懿,死后和王敦合傳。檀道濟被比作司馬懿,被宋文帝誅殺。長孫無忌被比作司馬懿,被唐高宗流放,自盡于黔州。李善長被比作司馬懿,被明太祖滅了三族,只有他的兒子因為是駙馬被赦免流放。 ![]() 司馬懿 綜上,曹氏與司馬氏的評價差異,本質是“功過”與“道義”博弈的結果。曹氏雖以權謀取天下,但其奠基之功、形式合法性,使其在歷史長河中獲得了更多諒解;而司馬氏因暴力奪權、統治失敗及道德污點,成為“篡逆”的典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