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周日開始出差,我在外已經四天了,雖說很辛苦,但我也時常很慶幸,家里除了老公尚且還算過得去之外,雙方的老人都很健康,能幫我們分擔很多日常的家務事。他們讓我有底氣專心工作!到了咱們這個年紀,精力體力都大幅下滑,工作壓力又絲毫不減,回家還得帶娃,本身已經精疲力竭,要是再遇到爸媽出點狀況,那真的會崩潰!就像同行的小伙伴說起,五一前媽媽騎電瓶車摔了,因為小手指根部的手掌骨折,被醫生建議要做手術。隨后壓力陡增,帶娃出行計劃立馬取消,轉為陪媽媽醫院問診、住院陪護、術后陪伴,小伙伴說再醫院病床上陪護的那一刻,她突然意識到,或許很多人生下半程的事都開始要不得不面對了,她也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幾十年里可能會發生的變故和情況。 第一反應是:“骨折雖說不是影響生命的大事,但骨折對老年人來說很要命,要不是非得手術,這太吃苦頭了。” 好在我還有個弟弟分擔壓力。那天我在上班,他請假陪媽媽復查,再找一家醫院看看醫生建議是否相同。我這邊突然想起能在線問醫生,趕緊找了個好評多的骨科大夫,把媽媽的情況和片子一股腦兒發了過去。等回復的時間,我又跑去小紅書翻別人的骨折經歷。有人說保守治療好,也有人推薦手術。幾小時后,弟弟來電話,說另一家醫院也確診骨頭錯位。治療方案有2個:- 保守治療不用開刀,骨頭慢慢也能長好,但好了手背上會鼓個包,不影響用手。不過養傷期間骨頭可能還會移位,到時候更麻煩。- 手術治療能把骨頭完全復位,不留鼓包。因為要打 2 枚鋼釘固定,恢復時不會再錯位。就是得多花一萬多的手術費。另一邊,我咨詢的線上電子醫生也給到回復,和醫院的診斷結論,基本一致。想到媽媽是個閑不下來的人,哪怕休養在家,也會找各種力所能及的活干,難免會牽連到受傷的手掌。“這個手術基本屬于小手術,治療技術很穩定。哪怕是在小醫院,就算是普通的骨科醫生來做,也是很靠譜的,基本不會出什么問題。”出于對媽媽暈車的擔憂,同時方便陪護,經過權衡,我選擇了一個離家僅15分鐘車程的醫院。一堆懸而未決的問題,暫時都得到解決。我那緊繃的神經,終于稍微松弛了一些。當天一早,我和老公帶著娃,趕到住院部。爸爸和弟弟已經在那兒。病房的設施很簡單,一間房有兩張床,每個床位之間用布簾隔開。媽媽躺在床上,捆綁起的手掌,讓她失去往日的精氣神。見我們來了,她疲憊的臉上硬擠出一些笑容,說著,“我沒事,醫生說是小手術,不用這么多人陪。”在《手術知情同意書》上,簽下我名字的那一刻,我突然驚覺媽媽真的老了。往后的日子,要換我替她扛事兒了。 1個小時忐忑不安的等待后,手術室的門開了,我趕緊迎上去,和醫生一起把媽媽推回病房。看著媽媽鼻子上插著氧氣管,手上掛著點滴和鎮痛棒,手指還夾著血氧儀。床頭的監護儀上,各種數據在一閃一閃地跳動。我心里直泛酸:60歲的這一天,大概是她此生最狼狽的日子。那個曾經替我擋風遮雨的媽媽,現在竟是如此瘦小和蒼老,以至于我怎么都想不起媽媽年輕時的模樣。護士叮囑,“6小時不能吃喝,不能下床。”我一邊記著各種注意事項,一邊盯著點滴,一邊時不時和媽媽聊天,怕她睡得太沉。晚上爸爸守夜,白天我和弟弟、老公一起送飯、換班。全家人手忙腳亂的樣子,媽媽全看在眼里。術后第3天,媽媽身上的各種鎮痛棒、氧氣管逐漸撤去,精神狀態明顯好轉,她開始勸退我們。看我們賴著不走,又念叨著:“不生病,就是給兒女攢福報啊。”等她終于恢復體力,又開始和我們閑聊。但不管聊什么,幾句話必會拐到催生催婚的“禁區”上,就好像她早有預謀似的。她轉頭對我說,“你看媽媽多幸福啊,兒子女兒都陪著我。你也趕緊再生一個。”又扭頭勸弟弟,“什么時候好把女朋友帶回家了,差不多也可以結婚了。”原本一定會讓我們對媽媽置氣的話題,我和弟弟卻好像有了事先約好的默契,異常耐心。我們開始理解媽媽,并不是因為突然了認同她的觀念,而是我們正眼睜睜目睹她的衰老,看著她一點點喪失和我們對抗的力量,突然變得懂事起來,覺得該和她好好說話了。 媽媽病床的隔壁床位上,住著一位82歲的老太太。據說摔了一跤,屁股上一根骨頭斷裂,被抬進了醫院。和媽媽同一天做的手術,但大概是子女太忙,只是偶爾出現,平時由一位護工看護。我記得她坐完手術回到病房后,身上就開始掛著尿袋,吃喝拉撒已不能自理,全由護工照顧。每次護工協助她大小便,或是給她換褲子、上藥,甚至都不會拉上簾子遮擋。媽媽看到,總是忍不住提醒一句,“阿姨,把簾子拉上。” 醫生一再叮囑她,術后要吃有營養的食物。但每到飯點,她就會提前告訴護工:“打一碗稀粥,一個咸鴨蛋。別的東西我吃不下。”手術3天后,她突然極其厭惡尿袋,讓護工拿掉。但護工表示,醫生沒吩咐不能拿。拗不過去,她在病床上大喊大叫,成功引來護士。護士用方言一番“嚇唬”,大意是,“你如果好好配合,就能早點出院,不然的話,住到什么時候不能保證。”老太太終于安靜。 說對方是哪里人,老公也在醫院什么科做護工,每個月能拿到多少錢,賺得還挺多的。說著說著又話鋒一轉,“我女兒就住在鎮上,到這里就10分鐘……”直到我媽出院的那天,老太太骨子里的“叛逆”再次覺醒。她大吵大嚷,執意要出院,“我和她同一天手術,她出院了么,我也可以出院了!”護士解釋一通后毫無作用,老太太堅持要給女兒打電話,接自己出院。女兒終于來了,一邊聽著老太太的謾罵,一邊坐在床頭苦口婆心勸了好久,好像在哄自己不聽話的女兒。也許,她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可她的意志一直在躁動。那種躁動,大概是一個老人對遲暮,對病痛的反抗和恐懼。她試圖證明自己還很強悍,還可以做主。我不敢想象,如果我的父母,有一天也變成這樣一個老人,活在身心的矛盾和對抗中。身為女兒的我,卻又無能為力……住院5天后,媽媽終于平安出院。事后想想,很慶幸這只是一個小手術。雖然陪護弄得精疲力盡,但幸好,不用請假就可以陪在她身邊。慶幸還有弟弟可以商量,如果是獨生子女,局面恐怕會更加失控。以前的我,從沒有擔心過父母的晚年生活,但這次媽媽住院后,讓我有了更多的擔憂。如果不是碰到假期,父母生病誰來陪護?如果他們有一天不能自理,我忍心送他們去養老院嗎?想到這些,我的內心兵荒馬亂。前幾天,就刷到一個“91歲外婆被送去養老院”的視頻,看得我淚流滿面。視頻中的老人,穿著體面,坐得筆直,但每個人都從她的沉默中,窺見了她的局促不安和憂心忡忡。或許,太多人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爸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影子。亦或許,想到自己也會老去,走進那個身不由己,希望被善待的暮年,不免憤憤不平。讓人欣慰的是,博主最后把外婆接回家住。畫面中的外婆眉開眼笑,卻看得人不禁淚目。人到中年,精力大不如前,既要做孩子的靠山,又要當父母的后盾,每天心事繁多,壓力山大。但多數時候,我們滿腦子都是孩子,遠到初中高中怎么擇校,近到明天早餐吃什么。唯獨對著那個生我養我,伴我成長的父母親,不自覺地忽視。其實想想,如果養育孩子,是重溫童年。總想把自己小時候的匱乏,全補償在孩子身上。陪著父母老去,何妨不是一場對老年的預習:試著接納病痛和意外,直面衰老和死亡……體驗那些遲早都要經歷的事,然后心生更多勇氣。比如每年帶爸媽做體檢,重點留意高血壓、糖尿病這些常見病,還有容易被忽略的阿茲海默癥早期癥狀。 家里也改造改造,浴室放防滑墊、換防滑拖鞋,裝個小夜燈,避免爸媽起夜摔跤。或是給爸媽買份合適的保險。就像我媽這次不小心摔傷,意外險賠了一筆錢,雖然身體遭罪,但至少經濟上減輕了負擔。對爸媽多些耐心點。其實多陪陪他們、好好說話,比什么現金、物質都管用。如果有一天,生活真變得力不從心,也請不要苛求自己。世間本不存在完美,感恩所擁有的看似尋常的一切,然后盡力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