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家簡介】 周 倜:本名周德念,四川省詩歌學會會員,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 ![]() 本以為大凡省廳一級領導干部的講稿都出自于秘書之手。本以為主政一省科技管理的省廳領導與文學創作沾不上邊。然而出乎我的意料,《四川散文23家》男散文家卷中,曾任四川省經信廳領導的張忠輝的文學簡歷卻頗為出彩: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詩歌學會及四川省科普作協會員……在國內報刊發表散文小詩等文學作品并有部分獲獎。出版散文集《樹下讀葉集》。 本以為浸染官場多年,創作中難免會有幾分官氣。卻不然,張忠輝的散文立意高遠、構思巧妙、文筆幽默風趣還接地氣。有一種讀進去就停不下來的閱讀欲望。 《四川散文23家》收錄了張忠輝近年來創作的7篇散文。這些散文,題材涉獵廣泛。既有唱響時代主旋律的改開新篇,又有鄉土情結的娓娓道來,還有生死問題的深度思考。我把閱讀過程中的“勾勾劃劃”集中整理出來,姑且算作一篇讀書筆記,以兌現我對作者的承諾:讀并寫點什么。 《圍爐煮魚話升鐘》是一篇有情節有人物有回憶有感悟的散文。以家庭聚會圍爐升鐘湖吃魚宴為由展開敘述。這種日常親情的開篇很容易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在寫作手法上,作者沒有平鋪直敘,而是采用了蒙太奇風格的穿插。現實與回憶的切換十分自如而不顯突兀。通過不同性格不同愛好的人物對話、細節描寫、情節設計,從生態贊美、景色贊美、功能贊美、歷史傳說等方面,為升鐘湖的前世今生展現出多維度的畫卷。 契合現實與時代同行,這是當今作家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之所在。這篇散文的基調誠然是反映改開歷程與巨變,然而卻不是口號式的空洞說教。作者采用父親、姑父、表哥、表弟、妹妹這些鮮活親切的人物形象塑造,合理而又巧妙的情節設計,讓讀者一步步走進升鐘湖的自然人文景觀的歷史大變革之中,去見證“人定勝天”水利工程建設的可歌可泣,去感受偉大社會變革中的末端脈動。在不同角色的對話與思緒萬千的回憶中,作者完成了“還原歷史、傳承精神、珍惜成果、感恩時代”的主旋律唱響。 再說散文中的語言特色。作者嫻熟運用了當地方言:“喉嚨伸出爪爪”“簡直不擺了”等等,讀起來既接地氣又極具親和力和畫面感。作者還喜歡用排比句進行情感的烘托。描寫大旱的時候,接連三個曬焦了,三個曬裂了,最后一個“奄奄一息了”。這重復的7個“了”,在遞進的敘述中增強了問題的緊迫和嚴重程度。“抗旱—抗旱—抗旱—是年年的必須!灌水—灌水—灌水—是人人的負擔”類似這樣的排比句起到了非常好的烘托效果。也促使讀者去思考改變的必然和必要。升鐘湖,這個川東北地區的“都江堰”,它的發展變遷不就是國家大興水利造福子孫后代豐功偉績的一個縮影嗎? 個人認為文中有兩處小遺憾。一是感覺文內父親開口的第二段話有些不真實。作者也許是想通過父親之口闡述升鐘湖巨大成就以增強說服力。但是作為一位97歲的耄耋老人,還能隨口準確說出“3886萬畝農田、產糧138億公斤,供水58億立方米”等5個準確數據,感覺有點不可信。如果把數字處理成模糊態比如一百多億等等,就比較符合說話人的年齡特征。二是作者專門有一自然段表述一個心結或者說是夙愿:想去升鐘湖看看。按理說,邏輯上就應該有一段終于了愿的表述。然而卻沒有,又在后來面的文字中出現“腦海里再次出現……的記憶(指升鐘湖)”的表達。這樣的描述似乎有些跳躍。當然,只是個人愚見。瑕不掩瑜,想必讀過這篇散文的人,也有了想去升鐘湖實地看一看,品一品的沖動。 《一瓶“過期”的酒》是一篇短文。卻把物質層面上的“過期”與精神層面上的“保期和無期”之間做了一個很好的切換與升華。 文,不在長。1800余字,便將圍繞這瓶喜酒的故事妙趣橫生地鋪展開來,非虛構的故事走向引人入勝。誰沒有結過婚擺過喜酒?正是挖掘這個貼切生活極易與讀者產生共情的“故事”,勾起了讀者的“八卦”心理,追著讀下去:這瓶酒后來呢?再后來呢?懸念一直到結尾。不得不說,作者牽引讀者的能力超強。 理,不在聲高。從一瓶老酒走過的歲月,佐證了川酒輝煌的歷史。也濃縮了作者對酒嗜好,對家庭愛巢的真情實感。小事大道理。國人奔小康的足跡通過一瓶老酒的歷史而清晰可辨。讓讀者們在品味作者的這瓶喜酒和回憶自己的那瓶喜酒之間,深深感悟出時代的變化發展:我們這一輩人吶!我們趕上的這個時代啊…… 以小見大,足見作者筆力的精到。 很喜歡這篇《我不是垃圾》。作者把一個關乎千家萬戶月月天天的環保治理,寫得深刻、生動,甚至有趣因而有感。全篇構思巧妙、語言生動,情節抓人。相信許多讀者會和我一樣,漲了知識,見了世面,多了感觸,最后必將化為“環保千秋,匹夫有責。從我自己做起”的點滴行動。 除此之外,有兩點建議。突出“物態垃圾”治理。刪減“他們、她們不是垃圾”部分。不是說這兩部分不重要,而是會沖淡主題,畢竟只有當社會上存在較大程度的偏見,存在把志愿者、基層工作者形容成“垃圾”偏見的“證據”,才會有“他們不是垃圾”的論點。也許是我孤陋寡聞,我不認為社會上已經存在這種偏見。把這兩部分“另起爐灶”,也是很好的主題。總覺得把人與垃圾勾連有些牽強。其二,開篇的第二自然段似乎可以舍去。把其他采訪者的“挑肥揀瘦”放在這里似乎容易產生歧義。而且這一段也與主題無關。 《向土而生》是我讀到過的關于環保治理工程中最震撼的文章:被“磺禍”造成的巨大生態災難所震撼!被當地政府和百姓所花費的巨大代價所震撼!也為治理取得初戰告捷的階段性成果所震撼!文章作者在深入采訪深入調查研究并深入思考的基礎上,通過宏觀和微觀的闡述,通過事跡、實例的真實展現,展示出還我金山銀山的的國家勇氣和民族精神。可以看出作者下足了功夫去學習相關知識,才有可能把非常專業的治理過程寫的淺顯易懂又引人入勝。 不過,這篇散文的體裁似乎在論文與散文中搖擺。治理過程很專業,必須寫。但是專業術語過多,讀者又不一定能懂。譬如“鈍化、客土、植物萃取、魚鱗坑、土壤團粒結構”等等,不解釋吧,讀者不太明白,解釋吧,論文痕跡更重也可能影響耐讀性。可否干脆少提或者不提這些專業詞匯呢? 其實讀完這篇文章,我似乎更想知道:這種治理是治標還是治本?客土應該是異地而來的熟土,如此大的熟土遷移是否會造成取土地區新的環保問題?被隔離封閉的污染源是否會降解?降解周期多長?我反而擔心“馬屎皮面光”,污染源有可能像一枚枚深埋地下的“定時炸彈”。如果真如此,豈不愧對子孫后代?這些問題縈繞心頭,如果讀者也有同問。那么作者能夠解釋清楚這些疑問就更好了。 《我要死了》是一篇討論生死觀的文章,可讀性非常強。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正確認識死亡、面對死亡,是政府和社會層面必須廣宣引導的重大現實課題。佩服作者的勇氣、理智和前瞻性。把人人都會面對的難題放到明面上,引導大家去思考、理解,甚至去做最合理化的選擇。文章的標題很吸睛。文中描述的揪心場景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情緒。那些瀕臨死亡者被搶救的痛苦、生者的無奈,都展現得淋漓盡致。但是作者似乎沒有沿著這一現象深入走下去。或許,我們應該討論死亡的積極意義?或許,我們應該表達清晰的死亡觀,包括死亡方式、身后事的自主選擇等等。我們是否應該把對死亡的恐懼最終弱化為一種平靜地接受?總之,明確提出積極的死亡觀,這也許應該是作者必須帶給讀者的。 《碘-131、時春和我》是一篇令人淚目的紀念文章。中國核工業的艱難起步和驕傲騰飛,付出的是千千萬萬時春們青春、身體、生命的代價。他們,是揚我國威的平凡英雄,更是國泰民安的基石。讀到最后,我很想知道時春的真正死因而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我還想知道時春的死應不應該算“因公殉職”?歷史不應該忘記時春們,國家應該善待時春們!否則,人心會寒,天理難容! 《龍門鎮的龍門陣》,中國系列神話故事中的精彩片章。只是如果讀后引發了到此一游的愿望,那么,文中的龍門鎮源自何處?經查閱資料,目前國家確認現存的“龍門鎮'約有10~15個,涉及10個省(直轄市)。文中提到龍門鎮位于嘉陵江邊,可嘉陵江的流域面積15.98萬平方千米,它究竟在哪里呢? 讀張忠輝的散文,引人入勝又引發思考,這是我個人的閱讀體驗。也是我薦讀的理由。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