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觀:“觀”最初是建立在高臺之上的建筑,隨著道教的興起,“觀”逐漸與宗教活動相結合,成為道士和僧侶修行、傳教的場所。 舉例建筑:#北京白云觀 ![]() 北京白云觀 2、庵:“庵”具有雙重含義,既可指代古代文人雅士用于讀書或隱居的圓形草屋,也可表示佛教中尼姑修行的小型寺廟。我們常聽到的尼姑庵應該算是蠻高頻的詞了。 舉例建筑:浙江西山順寧庵、山西長治天臺庵等。 3、剎 :在古代建筑中,與佛教建筑緊密相關,既可指佛塔(剎頂、寶剎凌云),也可作為寺院的代稱(寶剎、古剎),還用于建筑裝飾構件(脊剎)。 舉例建筑:白馬寺,被譽為“中國第一古剎”。 4、舫:在古代建筑中,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園林水面上建造的船型建筑,被大家熟知的首選就是北京頤和園的清晏舫了。 清晏舫 5、衙:“衙”主要指古代官署建筑,是封建官吏處理政務、行使行政與司法權力的場所。 衙和署的區(qū)別是怎樣的? 衙更強調官署作為權力機構的威嚴性,署更側重于辦公場所的實用性。 舉例建筑:河北保定直隸總督署、河南南陽府衙、江蘇淮安府衙等。 6、廳:在古代建筑中,是單體建筑拆分而成的園林或宅第中的獨立建筑,常作為小型公共建筑,承擔會客、宴請、社交等功能。 舉例建筑:周莊沈廳等。 ![]() 周莊沈廳 7、邸:在古代建筑中,“邸”主要指高級官員或貴族的住所,漢代諸侯王、列侯在京城設“代邸”,唐代藩鎮(zhèn)在京師設“邸”,均用于朝覲或臨時停留。 我們常聽到有個詞語叫府邸,你們知道府和邸的區(qū)別是什么嗎? 8、園:原本指建在城外、遠離王宮的帝王別宮或大型別墅區(qū),后逐漸與尋常生活相關聯(lián),成為供人游覽觀賞、修身養(yǎng)性的空間(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公共園林)。 舉例建筑:北京頤和園、蘇州園林等。
9、廊:是依附于建筑主體或獨立延伸的帶狀空間,以柱列支撐屋頂,形成通透的過渡性結構。 廊的種類很多,有殿庭廊、游廊、橋廊、爬山廊等等。 舉例建筑:頤和園長廊、拙政園“波形廊”等。
10、院:“院”在古代建筑中是一個由房屋和圍墻圍合而成的空間單元。大型建筑群中,“院”常以多進、多路組合形式存在,如故宮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通過門、廊、墻連接各院落,形成層次分明的空間序列。還有我們常說的北京四合院。 11、闕:闕通常為左右對稱的建筑,立于建筑群入口兩側,中央無門扇,留出通道供車馬通行。其形似門樓,由臺基、闕身、屋頂三部分組成。我們常說的宮闕是指立于帝王居所宮門前的建筑,北京明清故宮的午門,是宮闕形制的遺存。 ![]() 古建.闕 12、廂:主要指正房兩側的附屬房屋,即廂房。在四合院中,東廂房多由長子居住,西廂房由次子或其他親屬居住。 ![]() 北京四合院 13、室:是供人居住寢臥的核心空間。古代建筑以“堂”為前部公共空間,用于行禮待客;“室”位于堂后,以墻隔斷,是居住者寢臥的私密區(qū)域。北京紫禁城的布局為前朝后寢,這里的寢也是室的意思。 14、倉:指儲存物資的場所,尤以糧食儲備為核心功能,兼具經濟調控、賑災備戰(zhàn)等意義。 15、坊:坊是古代城市中由圍墻界定的獨立區(qū)域,兼具居住、商業(yè)或行政功能。如唐代長安城設108坊,每坊有固定名稱和邊界,如“安仁坊”“興道坊”,形成“城-坊-街”的層級體系,便于戶籍管理和治安維護。 舉例建筑:河南洛陽正平坊遺址,唐朝十二坊 ![]() 16、寓:“寓”在古代建筑中主要指臨時居住的房屋。“寓”多用于描述非永久性居所,如行旅、客居時的住所。亦可指代特定功能的臨時建筑,如驛站、別館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