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釋義】將心神空明到無欲無求無我的至空至極的狀態,以守護清靜無妄的精神意境而不受表象的誘導,站在萬物的外部來觀察它們生長繁衍的規律,我就是以這種方法來觀察萬物循環往復的至道。回歸本源就叫作清靜,清靜也可以說是生命往復循環的開始。生命往復循環才是自然永恒的規律,能認識到自然永恒的規律才是真明道,不能認識到自然永恒的規律,就會很浮躁地輕舉妄作,妄作必有兇禍。認識到自然永恒的規律才能夠真正包容一切,真正包容一切才能夠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夠公待萬物,公待萬物才能夠合順于自然天道,合順于自然天道才是合乎于自然大道的規律,合乎于自然大道的規律才能夠永恒長久,終身免于危難。分句解讀1. 至虛極也,守靜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 將心神空明到無欲無求無我的至空至極的狀態,以守護清靜無妄的精神意境而不受表象的誘導,站在萬物的外部來觀察它們生長繁衍的規律,我就是以這種方法來觀察萬物循環往復的至道。
- 至虛極也:指將心神空明到無欲無求的極致狀態,破除主觀執念以體察道的本質?!疤摗敝浮盁o欲無求”的狀態。
- 守靜表也:強調守護內在清靜,不受外在表象(“表”)的干擾。現代的我們能靜下來非常的難,看看周邊有幾個可以拿起一本書看的,比較少吧?為什么會這樣?大多數人很難靜下心來。因為社會大焦慮的環境,因為內心自我思想不足夠強大,我們被短視頻所裹挾,大多數要的是及時的爽感,不愿意用寧靜的心去探索未知的精神世界。我們內心的寧靜被什么攻占了?這個陣地我們還能奪回來嗎?
- 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站在萬物外部的角度,這是一個什么視角,圣人視角?這個對于我們普通人可能做不到,但我們可以嘗試站在某一件事物外部去看它。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是不是和這個很類似。中華文化是一脈相承的,王陽明的心學也是《道德經》道思想的一個分支。我們看農民種地,不同的種子有不同的播種時節,不同的節氣需要做的工作不同,什么時候該施肥,什么時候該鋤草,什么時候可以收獲……這里有著“道”的規律在里面。用同樣的方法,觀察越來越多的外物,找到他們各自的“道”,對待不同的物用不同的道,按他們各自的道做事,成事。比如,張衡通過靜心觀察日月星辰的規律,發明了渾天儀。
2. 萬物蕓蕓,各復歸于其根。比如蟬的生命周期,蟬幼蟲深埋土中數年(歸藏于根),破土羽化后鳴唱一夏,死后軀體腐化為土,能量回歸自然。此過程暗合“歸根復命”,體現生命循環的終極法則。各類的生命循環也如此,來自于無,歸于無。 3. 歸根曰靜,靜是謂復命。- 回歸本源就叫作清靜,清靜也可以說是生命往復循環的開始。
清凈是生命往復循環的開始,從這一點上講,我們應該要盡量多給自己創造清凈的機會,讓心靜下來,這樣才能感受更多的生命智慧,也會讓我們來此一次更加有價值。4. 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茫茫作,兇。- 生命往復循環才是自然永恒的規律,能認識到自然永恒的規律才是真明道,不能認識到自然永恒的規律,就會很浮躁地輕舉妄作,妄作必有兇禍。
看到這讓我不自覺想到夜店的場景,多少人在那放縱,為圖一時的快樂,透支的生命的骨髓,而這每一次都在投資生命的長度。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例子,因為我們還做不到站在每一物外部去看這個物的規律,不是沒有這個能力,而是沒有這個意識。學習《道德經》的每一天都是在做自我覺醒練習,直到這種練習可以成為一種習慣。這或許是為什么很多人終生學習《道德經》的原因!5.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認識到自然永恒的規律才能夠真正包容一切,真正包容一切才能夠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夠公待萬物,公待萬物才能夠合順于自然天道,合順于自然天道才是合乎于自然大道的規律,合乎于自然大道的規律才能夠永恒長久,終身免于危難。
- 我們試著用范仲淹“先憂后樂”合道之路來幫助我們做一個理解。
范仲淹任杭州知州時,逢災荒默許饑民偷糧渡劫(容),稱“寧可一家哭,不讓一路哭”,以包容化解群體危機;主持慶歷新政時,廢除“恩蔭制”削減貴族特權(公),打破階層固化;戍邊西北則推行“屯田養兵”,興辦州縣學堂,兼顧軍防、民生與文教(全);主政泰州時筑范公堤,依潮汐規律修建擋潮堰,護良田萬頃(天);晚年散盡家財設“義莊”周濟族人,臨終遺言“無所請于朝,無積藏于家”,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心境(道),踐行《岳陽樓記》中“先憂后樂”的天人境界,終成“文正”謚號,其德業千年不衰。
小結- 這一章節,是《姬氏道德經》道經卷 中節的第4小部分,也是本節的最后一部分。
- 這部分內容提醒我們去發現道的規律,站在萬物外面看外物,要按照他的規律做事。如果我們擁有對萬物這樣的能力,我們做事情是不是就會輕松很多?這個需要練習,需要自己的覺醒!
用AI做了一段《姬氏道德經》道經卷 中節的講解,你可以用心反復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