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的《觀音圖》是明代中晚期文人畫的杰出代表,不僅展現了徐渭深厚的藝術功底,更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思想情感。
徐渭(1521—1593),明代中晚期詩、書、畫、劇兼善的文藝全才,其繪畫作品多以花卉瓜果為主題,如《墨葡萄圖》等。然而,徐渭的人物畫同樣別具匠心,尤以“觀音”主題作品著稱。這些作品不僅數量較少,而且每一幅都蘊含著徐渭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徐渭的《觀音圖》系列包括多幅作品,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提魚觀音圖》(或稱《漁婦圖》)、《蓮舟觀音圖》和《渡海觀音圖》(或稱《水月觀音圖》)等。這些作品均被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小組鑒定為真跡,現分別藏于上海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和寧波天一閣博物館。
《提魚觀音圖》畫面最下方,一位提魚籃的婦人形象被寥寥幾筆勾畫而出。婦人面目清秀,衣著不似佛教造像中觀音菩薩裝,又與普通婦人不同,寬袍大袖十分飄逸,透出不落凡俗之氣。徐渭通過簡練的線條和筆墨的濃淡,將提魚籃婦人的形態表現得生動輕盈。同時,畫中的題詩“潑剌潑剌,婀娜婀娜。金剛法華,一棍打破。瞞得馬郎,瞞不得我。天池”不僅拓展了宗教主題的表現空間,還抒發出作者狂傲之意,語言風格上的戲謔色彩表現出徐渭個性中玩世不恭的一面。
徐渭 渡海觀音圖 紙本水墨102.6cm×26.4cm寧波天一閣博物館藏
《蓮舟觀音圖》觀音身形嬌弱纖細,坐于蓮花瓣形小舟上,呈顧盼之姿。兩旁濺出的水花以皴擦方式幾筆帶過,整個畫面簡潔而富有動感。畫中題詩“幻有知花,涉無盡波。一剎那間,坐見波羅。天池渭”以靜寫動,出人意料。同時,書法的筆墨如疾風勁草般狂放有力,占據了整個畫面上半部分,與下方的觀音形象形成鮮明對比,展現出一種動靜結合的張力。
《渡海觀音圖》觀音乘大魚行于海上,裙袂飄飄、不落凡俗。腳下波濤滾滾,大魚似欲躍水騰空;身后海天蒼茫、空闊渺遠。徐渭通過對傳統觀音的神圣形象進行個性化處理,巧妙地填補了畫中未出現的童子形象。畫中題詩“海大魚,觀音居。波濤拍空身容與。童子不來蟹公俱,付人供養福有余。田水月”進一步豐富了畫面的內涵和意境。
徐渭的《觀音圖》系列不僅展現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繪畫技藝,更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思想情感。這些作品通過詩、畫兩種形式的結合,對傳統宗教主題進行解構和重塑,建構了內涵更為豐富的畫面空間。同時,這些作品也反映了徐渭的信仰觀念、思想情感及生活處境,是研究徐渭本人及其繪畫作品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徐渭的《觀音圖》系列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成為了明代中晚期文人畫的杰出代表。這些作品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還為我們研究明代中晚期的思想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通過鑒賞這些作品我們不僅可以領略到徐渭卓越的藝術才華還能深刻感受到他深邃的思想情感和對生活的獨特見解。
徐渭 提魚觀音圖 紙本水墨116cm×25.8cm上海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