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最近重新翻閱《原則》這本書,再次被瑞·達利歐的一句話所觸動:
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的感受,下班回家就想癱在沙發上刷手機,明明還有一些事情沒完成,卻總想“先放松一下再說”;周末列了滿滿的計劃表,卻總被追劇擠到最后一刻才匆忙去處理。雖然看上去自己也在放松休息,但有一些重要的事情總被自己拖延,內心充滿了焦灼感。 再讀《原則》中的這句話時,只覺它簡潔明了,可當真正將其運用到生活中,才發現其中蘊含著改變生活節奏與質量的強大力量。 最近,我將這一原則運用到晚上的時間安排中,收獲頗豐。每天晚上,散步走滿1萬步是我最近的“必做之事”。 以往,我總是想著先休息放松一會兒,結果常常拖延到很晚才去散步,甚至有時直接放棄,事后又充滿愧疚。而現在,吃完晚飯稍作休息,我便優先去完成散步任務。 當“必做之事”完成后,剩下的時間自由支配,無論是閱讀、追劇、單純發呆,或者做任何你喜歡的事情,內心都無比輕松,不再有未完成任務的負擔。 先做必做之事,再做想做之事,有諸多好處。 第一,減少焦慮。 當我們優先完成必做之事,就減少了未完成任務帶來的壓力和焦慮。 第二,提高效率。 通過專注于必做之事,我們可以更高效地利用時間,確保我們不會在不重要的任務上浪費時間。 第三,增強滿足感。 完成重要的任務后,我們可以更自由地享受想做之事,從而增強滿足感和幸福感。 02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這條原則同樣發揮了神奇的作用。小娃有晚上寫字的任務,以前他總是吃完飯先看動畫片,等到要寫字時,便陷入痛苦掙扎。他舍不得關掉電視,內心抗拒寫字,即便關了電視,腦子里也全是動畫片的畫面,導致寫字效率極低。 后來,我轉變思路,讓他吃完飯先完成寫字這個“必做之事”。認認真真寫完幾行字后,就去洗澡,洗完澡再看動畫片。 我還告訴他,剩余時間多就多看會兒,時間少就少看會兒。這樣一來,小娃不再對寫字抵觸,甚至有時還會主動提出先寫字,因為他知道完成任務后就能享受喜歡的事情。 工作中,“先做必做之事,再做想做之事”更是一條黃金準則。 領導交辦的任務、需要協作完成的工作,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優先處理的事項。倘若一上班就忙著做自己感興趣的探索性工作,把需要交付給他人的任務擱置一旁,等到別人催促才匆忙去做,不僅自己手忙腳亂,還會給同事和領導留下拖延、不靠譜的印象。 只有先高效完成這些“必做之事”,我們才能心無旁騖地投入到自我提升、創新探索等“想做之事”中,實現工作價值的最大化。 03 《道德經》里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為學日益,是在知識與技能的積累上不斷做加法;為道日損,則是在內心修養上持續做減法。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需要確立少量且能每日踐行的人生原則。“先做必做之事,再做想做之事”就是這樣一條實用且有效的原則,它能幫助我們理清做事的先后順序,告別混亂與拖延。 《論語》中有一句話,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為人要謹慎小心、誠實守信,博愛大眾并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之后,若還有余力,就用來學習文化知識。” 做事要注重順序,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都做到位,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真正的自由,常常誕生于克制之后。要想有屬于自己的余閑,擁有平和的心情,就要先去完成必做之事。 ![]() |
|